“生态文明”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


  虽然在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中,环境、资源等外部约束性问题,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但在11月15日上午,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开幕式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定义为中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时,仍然让人为之振奋。

  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文明理念,植根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西方社会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这一运动,极大地改变了欧美国家的政府理念,使得工业文明对自然造成的损害,无论是以环境污染还是直接健康损害的形式表现出来,都开始逐步受到严格的监管和约束。

  中国在政策层面最早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最早或许可以追溯到2006年夏天,现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所撰写的《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一文,指出了“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不过,在潘岳和一些国内环境专家看来,由于先进的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加上国际贸易分工带来的产业转移,迄今为止,生态文明的概念,并未在欧美成长起来。

  今天的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被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一提法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类文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原始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的活动尚未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和手工业的兴盛也曾对环境造成了局部的破坏,但这些破坏都在环境的可承受能力之内;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大工业带来了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地开发,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工业文明的局限性迫使人类必须作出选择,开拓新的发展之路。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就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严肃而正确的抉择。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系列阐述,则是对中央这一历史抉择的理论探索。

  回顾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进程,经过真理标准大讨论,砸碎了思想禁锢的桎梏,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指导方针。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鉴于西化思潮的消极影响以及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中共中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方针,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并重。小平同志要求我们“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强调民主和法制,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由此,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方针。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中,顺乎历史,顺应民心,重视社会保障,强调公平公正,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明确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工作,并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正是对中共中央这些方针政策的集中反映和高度概括,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历史要求。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它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克服改造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建立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同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它包含物质层面、机制和制度层面,以及思想观念层面的重大变革。它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形成新型的生态产业;它要求重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体制,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正、平等,消灭贫富不均,反对资源侵略和生态殖民;它还要求形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建构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生态文明所包含的物质层面、机制和制度层面以及思想观念层面,分别对应着与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这三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物质文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而精神文明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生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支持,而生态文明则是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超越和发展。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囊括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在内的全面文明系统工程,是人类社会摆脱困顿状态,走向高度文明的历史进程!

  对于人类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对于中国而言,这个历史进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在这个重要时刻落后于人!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既是经济增长的高峰期,又是社会矛盾高发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

  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十七大报告,是我们的党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下提出的新目标,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