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盛产笑话的国度,国人不但爱听笑话,而且还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些笑话。但在下面这则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笑话中,我却一点也笑不起来。
这是京城一家大医院里广为传播的笑话。这家医院的张大夫在日本留学时发现,日本医院里的医护人员那可是真正做到了视患者为衣食父母。表现之一是,大夫在手术前,都要先给患者鞠躬,手术结束,还要向患者的家属鞠躬。还有,日本医学院校的师生,在解剖课上,对遗体进行解剖之前,居然要向遗体鞠躬,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年轻的张大夫不仅把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带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他们的礼仪。他在做归国后的第一次手术时,患者被推进了手术室,张大夫在手术前恭恭敬敬地向患者鞠了一躬,一边说:“谢谢您对我的支持,谢谢啦!”患者和一旁的同事全被吓了一跳。手术结束,张大夫又向患者的家属鞠了一躬,边鞠躬边说:“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谢谢啦!”家属同样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被吓了一跳。回到科室,大夫、护士们就开始批评他,说:“你不要再闹笑话了,这里不是日本,你已经回国了,你那一套不符合国情。不但患者受不了,我们也受不了。”张大夫显得非常痛苦,可还是按照同事的要求把他在日本学到的那套礼仪改掉了(《报刊文摘》2003.5.14)。
日本医生的礼仪文明在我们中国竟成了笑话。尽管这里面有一个文化差异问题,但是,在手术前医生用自己的真诚有礼表达对患者的感激之情,患者在医生的这股温暖真情里一定会信受感动,这种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交流,对医生是一种鞭策,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更是大有裨益。难道,这可笑吗?当然,在中国,医生们已经习惯了患者红包的有礼,把救死扶伤当作了对患者的恩赐,不颐指气使已够客气的了,那还用得着对患者低三下四地表示有礼。在患者一方,他们对医生的冷脸相向已经麻木,奉承巴结唯恐不及,哪敢奢望医生对他们彬彬有礼呀。这可能就是张大夫的礼仪文明被当作笑话的深层原因吧。不过,透过这个笑话,我却感到了一种深沉的悲哀。
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就曾慨叹过,“可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我们引进了不少有生命力的外国事物,这些外国事物“失了颜色”不说,有些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真正地“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了。
有感于科举八股式的应试教育,既浪费生命又扼杀人才,我们引进了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实施了这么多年,口号喊得铄古震今,成绩在各色媒体上也好得喜人,但真正的效果又如何呢?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心知肚明,只是不愿像那个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小孩一样说出真相,他们不想做一个“傻孩子”。时下,不少学校是在挂素质教育的“羊头”卖应试教育的“狗肉”。表面上看,素质教育的各门课程一门不拉,领导来检查时也能实施得热火朝天,课堂上教师也由原来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流行后,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听音乐、看画面,花拳绣腿耍个不停,真个是素质教育形势一派大好!在这其中,教师可有为素质教育而“终身学习”获得的渊博学识?可有关注生命尊重个性的人文情怀?我倒是不止一次地听一些教育人士说,应试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连应试教育都搞不好,又何谈素质教育。这一番话正是对时下素质教育所做的最好注释。去年,一个只有本科学历的叫田中耕一的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也许是受此启发,或许是该大学的教授、博导不比牛津、剑桥少,北京某著名高校的一位专家底气十足地(也可能是谦虚地)对媒体宣称:该校有望在30年内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我想请教该专家,你的推断凭什么?就凭中国现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素质教育,能行吗?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民主政治开始出现于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凭借手中的选票像西方人一样,选出自己中意的政府官员。这本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人们终于可以施行自己的选举权利了。但不幸得很,目前基层民主选举中却出现了一股“黑金现象”。据中国《新闻周刊》调查,贿选案件最初开始于90年代中期,起初只在一些乡镇换届选举基层官员时露面。2000年以来,贿选逐步升级,迅速进入县和地级市这个层面,一些人大代表变成了“曹锟贿选”时的“猪仔议员”。山西吉县原副县长姜建仲为了竞选县长,向人大代表每人行贿500元,其中有一人拒收,还有一人在案件调查前将钱退出,也就是说,40名人大代表中,竟然有38人接受了贿赂。这些“猪仔议员”只会用那“庄严的一票”换取些蝇头微利,连自己都监督不了的人,还有什么资格代表人民监督政府,他们有这个能力吗?素质高的人大代表只用区区500元就能搞掂,纯朴善良的普通百姓更容易对付。湖北黄石市有个“买票村长”詹炎青,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前两次选举都没有获得过半票数,第三次选举前,他委托朋友以20至50元的价格从选民手中买了30张左右的选票,并四处摆酒请客,终于以勉强过半的票数当选为村长。神圣的选举变成了钱票交易,我们这个社会可供交易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我们除了指责“猪仔议员”和选民见利忘义外,又能说什么呢?
西方社会有一个好的经验,那就是力图用舆论的力量纠正社会与时代可能发生的错误、黑暗与罪恶,当中国吸取了这个好的经验后,舆论监督却可怜巴巴地四处碰壁。神通广大的公仆对付舆论监督的手法通常有以下两种:一、在权力范围内,就打压结合。安徽涡阳县花沟镇青年农民孙子超写了一篇不足300字的问题报道,题为《花沟镇农民盼望广播响》,发表后,惹怒了镇党委书记陈晓明,认为“给全镇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于是,对孙先辱骂,后毒打,直打得他双眼几近失明。可怜这位“秀才”后来见了记者放声大哭,说再也不敢写这样的报道了(《报刊文摘》2000.10.16)。二、在无法打压之时,就狗急跳墙掩耳盗铃。山东省委党校教授朱兰芝,痛感于不少地方(当然包括其家乡昌邑市)的腐败,写了一部揭露官场丑恶、反映农民疾苦的长篇小说《寒风竹》,出版后惹恼了家乡的“父母官”,他们主动“对号入座”,一方面,以侵犯名誉权为名将作者告上法庭;另一方面,在昌邑查禁此书,还将一位卖《寒风竹》的书贩拘留了15天。然而,越禁人们越想买,以致此书在昌邑一时洛阳纸贵,最高炒到80元一本(《南方周未》1999.7.30)。有良知的人还想用舆论维护社会正义,可周厉王似的公仆却认为那破坏了他们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不是管压,就是告上法庭,谁还有胆量敢去监督人家呢?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敢对居住地的社会现实施以舆论监督的人是很少的。
够了,还说什么呢?就连我在这“黑色染缸”里也快失去了自己的“颜色”,说这些话只不过是使自己的“颜色”能再苟延残喘些时日罢了。
不过,我仍然希望改革之剑能打破中国的“黑色染缸”,让外来事物不要成为笑话,使它们能够真正造福于中华民族。倘能如此,我愿足矣!
这是京城一家大医院里广为传播的笑话。这家医院的张大夫在日本留学时发现,日本医院里的医护人员那可是真正做到了视患者为衣食父母。表现之一是,大夫在手术前,都要先给患者鞠躬,手术结束,还要向患者的家属鞠躬。还有,日本医学院校的师生,在解剖课上,对遗体进行解剖之前,居然要向遗体鞠躬,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年轻的张大夫不仅把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带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他们的礼仪。他在做归国后的第一次手术时,患者被推进了手术室,张大夫在手术前恭恭敬敬地向患者鞠了一躬,一边说:“谢谢您对我的支持,谢谢啦!”患者和一旁的同事全被吓了一跳。手术结束,张大夫又向患者的家属鞠了一躬,边鞠躬边说:“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谢谢啦!”家属同样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被吓了一跳。回到科室,大夫、护士们就开始批评他,说:“你不要再闹笑话了,这里不是日本,你已经回国了,你那一套不符合国情。不但患者受不了,我们也受不了。”张大夫显得非常痛苦,可还是按照同事的要求把他在日本学到的那套礼仪改掉了(《报刊文摘》2003.5.14)。
日本医生的礼仪文明在我们中国竟成了笑话。尽管这里面有一个文化差异问题,但是,在手术前医生用自己的真诚有礼表达对患者的感激之情,患者在医生的这股温暖真情里一定会信受感动,这种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交流,对医生是一种鞭策,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更是大有裨益。难道,这可笑吗?当然,在中国,医生们已经习惯了患者红包的有礼,把救死扶伤当作了对患者的恩赐,不颐指气使已够客气的了,那还用得着对患者低三下四地表示有礼。在患者一方,他们对医生的冷脸相向已经麻木,奉承巴结唯恐不及,哪敢奢望医生对他们彬彬有礼呀。这可能就是张大夫的礼仪文明被当作笑话的深层原因吧。不过,透过这个笑话,我却感到了一种深沉的悲哀。
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就曾慨叹过,“可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我们引进了不少有生命力的外国事物,这些外国事物“失了颜色”不说,有些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真正地“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了。
有感于科举八股式的应试教育,既浪费生命又扼杀人才,我们引进了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实施了这么多年,口号喊得铄古震今,成绩在各色媒体上也好得喜人,但真正的效果又如何呢?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心知肚明,只是不愿像那个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小孩一样说出真相,他们不想做一个“傻孩子”。时下,不少学校是在挂素质教育的“羊头”卖应试教育的“狗肉”。表面上看,素质教育的各门课程一门不拉,领导来检查时也能实施得热火朝天,课堂上教师也由原来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流行后,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听音乐、看画面,花拳绣腿耍个不停,真个是素质教育形势一派大好!在这其中,教师可有为素质教育而“终身学习”获得的渊博学识?可有关注生命尊重个性的人文情怀?我倒是不止一次地听一些教育人士说,应试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连应试教育都搞不好,又何谈素质教育。这一番话正是对时下素质教育所做的最好注释。去年,一个只有本科学历的叫田中耕一的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也许是受此启发,或许是该大学的教授、博导不比牛津、剑桥少,北京某著名高校的一位专家底气十足地(也可能是谦虚地)对媒体宣称:该校有望在30年内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我想请教该专家,你的推断凭什么?就凭中国现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素质教育,能行吗?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民主政治开始出现于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凭借手中的选票像西方人一样,选出自己中意的政府官员。这本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人们终于可以施行自己的选举权利了。但不幸得很,目前基层民主选举中却出现了一股“黑金现象”。据中国《新闻周刊》调查,贿选案件最初开始于90年代中期,起初只在一些乡镇换届选举基层官员时露面。2000年以来,贿选逐步升级,迅速进入县和地级市这个层面,一些人大代表变成了“曹锟贿选”时的“猪仔议员”。山西吉县原副县长姜建仲为了竞选县长,向人大代表每人行贿500元,其中有一人拒收,还有一人在案件调查前将钱退出,也就是说,40名人大代表中,竟然有38人接受了贿赂。这些“猪仔议员”只会用那“庄严的一票”换取些蝇头微利,连自己都监督不了的人,还有什么资格代表人民监督政府,他们有这个能力吗?素质高的人大代表只用区区500元就能搞掂,纯朴善良的普通百姓更容易对付。湖北黄石市有个“买票村长”詹炎青,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前两次选举都没有获得过半票数,第三次选举前,他委托朋友以20至50元的价格从选民手中买了30张左右的选票,并四处摆酒请客,终于以勉强过半的票数当选为村长。神圣的选举变成了钱票交易,我们这个社会可供交易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我们除了指责“猪仔议员”和选民见利忘义外,又能说什么呢?
西方社会有一个好的经验,那就是力图用舆论的力量纠正社会与时代可能发生的错误、黑暗与罪恶,当中国吸取了这个好的经验后,舆论监督却可怜巴巴地四处碰壁。神通广大的公仆对付舆论监督的手法通常有以下两种:一、在权力范围内,就打压结合。安徽涡阳县花沟镇青年农民孙子超写了一篇不足300字的问题报道,题为《花沟镇农民盼望广播响》,发表后,惹怒了镇党委书记陈晓明,认为“给全镇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于是,对孙先辱骂,后毒打,直打得他双眼几近失明。可怜这位“秀才”后来见了记者放声大哭,说再也不敢写这样的报道了(《报刊文摘》2000.10.16)。二、在无法打压之时,就狗急跳墙掩耳盗铃。山东省委党校教授朱兰芝,痛感于不少地方(当然包括其家乡昌邑市)的腐败,写了一部揭露官场丑恶、反映农民疾苦的长篇小说《寒风竹》,出版后惹恼了家乡的“父母官”,他们主动“对号入座”,一方面,以侵犯名誉权为名将作者告上法庭;另一方面,在昌邑查禁此书,还将一位卖《寒风竹》的书贩拘留了15天。然而,越禁人们越想买,以致此书在昌邑一时洛阳纸贵,最高炒到80元一本(《南方周未》1999.7.30)。有良知的人还想用舆论维护社会正义,可周厉王似的公仆却认为那破坏了他们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不是管压,就是告上法庭,谁还有胆量敢去监督人家呢?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敢对居住地的社会现实施以舆论监督的人是很少的。
够了,还说什么呢?就连我在这“黑色染缸”里也快失去了自己的“颜色”,说这些话只不过是使自己的“颜色”能再苟延残喘些时日罢了。
不过,我仍然希望改革之剑能打破中国的“黑色染缸”,让外来事物不要成为笑话,使它们能够真正造福于中华民族。倘能如此,我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