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峰顶山景区推介(招商)


  峰顶山景区

  峰顶山,又名鹅湖山,系武夷山系支脉,自闽赣交界处之分水关逶迤北来,结秀于鹅湖。唐大历中,洪州(今南昌)马祖道一(马祖系禅宗六祖慧能法嗣南岳怀让禅师之徒,为南岳第二世,其洪州禅在中唐时风靡天下,盛极一时)的弟子大义禅师(系南岳第三世)来此开山植锡,大阐宗风,使鹅湖一山声名远播,并有唐德宗赐额“鹅湖峰顶禅院”、景德间改赐“仁寿禅院”之盛举。盛名之下,加之鹅湖正当闽浙赣三省之要道,因而,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吕(祖谦)、二陆(九龄、九渊)选择此山进行学术交流辨论,史称“鹅湖之会”。此次盛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论辨大会,与会者数百人,天下精英,云翕雾聚,极一时之盛。南宋著名爱国将领、词人辛弃疾与陈亮亦时曾相聚于此,论政填词。遂使峰顶山于优美的自然景观之外,积淀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一)峰顶山森林景观

  峰顶山历来林木蓊郁、古树参天。她春季山花烂漫、夏季枝繁叶茂、秋季层林尽染、冬季玉树琼枝,每个季节均有不同的季相,各具风韵。置身其中,意境深幽,“曲径通幽处,空山鸟鸣中”是其生动写照。因而才吸引了历代大德高僧在此卓锡传经、名儒巨匠在此相与辨论。

  山中曾分布有大量的古枫、银杏、柳杉、罗汉松等珍贵树木,大多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但因“十年浩劫”使许多参天古木毁于斧锯之下:一株直径1米以上、高达30余米的千年银杏,三株树龄数百年、直径80cm以上、高可达20余米的古柳杉,均在1968年被伐倒,现仅存树墩使人依稀可以想见其当年枝繁叶茂、盘根错节之景象。为了保护和恢复峰顶山诱人的山水画卷,森林公园一方面下大力气封山育林、对现存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引种马褂木、南酸枣、白花玉兰、红花玉兰等观赏性强的花卉树木,同时对现有竹林、油茶林、杉木林等进行抚育和景观改造,目前已使峰顶山逐步恢复旧观,又拥有了宝刹名山之巍峨气象,相比以前更富层次感与艺术感:那漫山的山杜英绿里透红,无垠的竹海葱茏挺拔,遍地的皂角、杨梅、野枇杷,加上那些憨不知机的獐、麂、兔、刺猬、野猪等在林中追逐,形成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森林生态景观,加上那些星罗棋布、拔地参天的古老枫树、锥栗树,使峰顶山的景致更加美丽动人。

  (二)其他自然景观

  峰顶山是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其内贵人峰、菡萏峰、增胜峰、鹅湖峰、唐帽峰、皂斗峰参差如画、翠色可挹;鸳鸯泉、瀑布泉、大义泉,飞泉奔泻,烟雾疏密之致,更自奇幻,隐隐然若有高人在焉!松风岚气,袭人襟裾,使人恍如身处白云翠岫间,飘飘然而欲仙。

1.鹅湖峰:系峰顶山上部之最高峰,海拔690米,顶出三峰,端中见秀。据《铅书?鹅湖峰顶三胜记》云:汉时,有“湖寝九百亩”,种荷为利,故称荷湖,山亦从名。东晋龚氏居山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翮成乃去,故更名“鹅湖”。又一说则云:自山之南望之,该山“宛若冲天之鹅,展翥欲奋”;从山之北望之,“又若荷之吐蕊”,山因形而得名。山中泉水淙淙、翠竹夹道,古木参天、四季常绿。

  2.菡萏峰:状若莲花、欲开未开,瓣瓣丛裹,有含香将吐之势,故名。

  3.贵人峰:在菡萏峰左。鹅湖山(峰)右端之拱岩,岩俨如显贵高官在朝堂垂绅正笏之状,故名。

  4.唐帽峰:高耸巍峨,似我国唐代人所制之冠。

  5.钵盂峰:又名木鱼山。端庄耸肃,顶平而坦,俨然一钵在床。朝岚夕霭,翠滴花香,蒸云掩日,疑人天之享斋供焉。养庵禅师颂此峰曰:“一钵峰头映晚帘,赵州洗处已非堪。昔年庾岭谁能动,蓦地移来最上庵。”传闻此峰乃地气汇聚之处,寺庙兴建时务必将正门对正此峰中心。

  6.增胜峰:在唐帽峰之左,相传为镇山之青龙。

  7.舍身崖:壁立数十仞,下临深不可测。相传新罗(今朝鲜南部,古国名)名僧慕大义禅师之风,遂来山参访,到峰顶山才知禅师已圆寂,叹曰:“本为法来,师亡,法亦何在!”乃于峰顶禅寺坐禅颂经数日后,投崖而死。几日之后,异香满谷,乳泉流出,其弟子乃入谷查看,见其端坐崖下,身体不伤,怀中一偈,曰:“三千里路礼师颜,师已归真塔已关。鬼神哭泣师何在?空山只见水潺潺。”遂以香泥固之,祠之大义之旁,命其崖为“舍身崖”。

  8.龙、虎、狮、象四相山:相传大义禅师在峰顶山传经,直说得天花乱坠、落英缤纷、舌绽莲花、口吐春蕾,西方佛祖驾前天龙八部中龙、虎、狮、象纷纷赶来护法听经,环于寺旁,化为龙、虎、狮、象四山。龙山似巨龙侧身听经(龙头恰好落于寺旁),虎山如猛虎伺机扑食,狮山象雄狮八面威风,象山若天象巍然不动。

  9.龙井:在慈济禅院之后,水自石出,毖涌成池,从不干涸,其色碧、其流驶。据乡人云:以往逢天时大旱,在此祷求辄雨应时而至。供奉有龙王神位。

  10.大义泉:发源峰顶,蛇行五里许,进入仁寿院。

  11.罗汉塘:在贵人峰侧。形圆如堤,水平如镜,据传大义禅师一日信步闲游至此,展开慧眼,见一罗汉菩萨在沐浴,遂将此命名为罗汉塘。晋代龚氏可能就是在此塘中蓄鹅。

  12.瀑布泉:在舍身崖之旁,飞流数十丈,二十里外即可见,使峰顶山静中寓动,奇山异水、交相辉映。明朝大学士(宰相)郑以伟有诗赞此:“云絮兜罗绵,山垂苏幕遮。尚欠华巾在,一条解结斜。”

  13.石井:在峰顶山南麓。广五丈,深不可测。水清洌甘甜,不溢不涸,昼夜不竭,能灌溉田数百亩,清康熙帝游历至此,御笔亲题:“石井波分太极泉”。传闻在此扔一根鸭毛也会沉入水中杳无踪迹,故云此泉乃“海眼”,可直通大海,其实应为地下水之虹吸作用所致,宋大儒朱熹曾就此作诗《题石井》:“一窦阴去万斛泉,清秋曾此弄清涟。人言堪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天”。井上石纹隐起,错缕如莲花倒生,堪称奇观。

  14.皇袍岭:又名寒婆岭,在增胜峰北,是以往到峰顶寺官道必经之处。此处与太子庙一起有一个关于明皇子(究系何人不可考)抑强扶弱、护持佛法的传说:嘉靖十四年(1535)大学士(宰相)费宏卒于京都,终年68岁。嘉靖帝为褒奖其平定宸濠之乱及辅佐朝政之功绩,特御笔亲批其灵柩运回铅山“风光大葬三日”,不料费宏家人为延续其家族兴盛,将御旨私改为“大葬三月”以寻觅葬坟之“风水宝地”,选来选去,选中峰顶山慈济禅院的大雄宝殿乃地气最旺之所,决意葬之。阖寺僧人无力抗争,感伤即将寺毁人散,无不愁眉,恰逢一位皇子(民间俗云太子)一路游玩至铅山(今永平镇),问有何处可布施参访,答曰:“慈济禅院”,遂往焉。见阖寺僧人愁眉不展,及问乃知其故。遂决意护持佛法、抑强扶弱。乃在费氏扛棺上山之日,于寒婆岭官道泼满粪水,置八仙桌于道正中,上立一凳挂皇子龙袍于其上,待棺椁扛至,众人见皇袍“坐”于道之正中,皆大惊,无不匍匍叩拜,一身粪水腥臭难当。皇子喝令其倒退而行下山,以为惩戒。禅寺得以保全,因此僧众命此岭为皇袍岭。

  15.土地公、土地妈:在太子庙左右首,各有一块萄匍状大石,名为“土地公、土地妈”。传说系土地公与土地妈见太子驾临,双双跪迎,太子命其平身,至太子走时,又双双跪送,不料太子一时忘怀未叫“平身”,遂一直跪于太子庙前,时至今日。形极似。

  16.猛虎跳墙:在老塔对面有座山亦形如下山猛虎(寺旁另一虎山传说系“上山虎”,此系“下山虎”),而老塔所在这支山岗如一堵矮墙,远远观之,两山之状极似猛虎欲跃墙扑食,故名。

  17.尼姑坞:禅寺极盛时,比丘僧、比丘尼多达数百人长住挂单,因僧尼杂处不便,遂于唐末将尼姑迁至此坞居住,故名尼姑坞。后仍觉僧尼距离过近,又复迁至山南麓石井庵居住。

  除上述之外,还有鸳鸯泉、鸳鸯瀑、桂公岩、锯公崖等各具特色的森林自然景观。

  (三)人文景观

  1.鹅湖书院:位于峰顶山北麓,是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相与讲学之所。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吕、二陆同会于此,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理学辨论会,相于辨论“性理”之道。“鹅湖之会”是宋代理学发展中的大事,首开我国学术辨论之先河,被后人誉为“中国理学发展的里程碑”,宋理宗淳佑十年(1252)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鹅湖书院”,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并称江南四大书院,是南宋以来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士子之所。书院背山面畈,占地面积5400m2,规模宏敞,结构严谨,极富我国宋代书院建筑风格。其主要建筑平行横置于南北中轴线上,北向。共五进,依次为前照壁(北端),左义路,右礼门(西、东大门),是为前院;一进:头门,石坊,泮池,东西碑亭(相向而建);二进:仪门;三进:讲堂;四进:四贤祠;五进:御书楼(南端)。五进皆置于内院。外院又分东西两院,南端与御书楼平行,左有文昌阁,右为关帝阁。又以仪门为限,南进,各置二排士子号舍;北出,各置一排杂屋。均东西相向而建,东、西外院号舍、杂屋原来共有近百间。现西院号舍、杂屋废于风灾无存。东院的俱在。

  (1)御书楼:居书院南端最高处,扩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九开间,用木质版壁分隔为三间,明间有楼,重檐歇山顶,次间一层,硬山出五山屏风墙。靠山面为穿斗式构架,中跨中叠梁式构架,六十根木质圆形满堂柱,前后有廊。前廊两侧,数步之外,各有门出内院,去东、西两院士子号舍。前廊东端墙嵌碑一通,详载书院田地山塘亩数和祭品祭仪的品种数量,为明万历十四年县衙所立。后廊沿中部“半月池”一口。最南端土台花坛,高约五尺,从半月池两旁拾级可上。明间正门上方悬“穷理居敬”匾,前侧楹联“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均系清康熙帝御笔。

  (2)四贤祠:在御书楼之北,内祀四贤。五间,单檐歇山,叠梁式,有回廊。已圮多年,待修复。左右尚有单坡碑廊各五间附于院墙内侧,与二小碑亭联结。

  (3)讲堂:在四贤祠之北。三开间,敞厅,叠梁式,单檐歇山。中堂版壁前为讲台,两侧壁仿朱熹书体,有:忠、孝、廉、节四擘窠大字。正门外及两厢有回廊,与依院墙而建的碑廊相通,东北、西北侧各有门通向士子号舍。

  (4)号舍、杂屋:东院尚存完好,以仪门两旁配屋为界,南进,纵列二排号舍,系士子潜心修业、孜孜研读之场所;北出,纵列一排,为书院执事、杂役等所用。均以穿斗式榀架递相建造,二排号舍和一排杂屋之前均置以走廊及小院天井。

  (5)内院碑亭:二座,在讲堂之东南、西南侧,靠院墙处,单檐四角攒尖。

  (6)仪门:在讲堂之北,取有仪可象之意。五间,明间、次间悬山,穿斗式。脊檩前敞厅,立木质版门三樘。匾:“道学之宗”。门内两厢有碑廊连通讲堂,东墙嵌碑二,其一明万历八年(1580)铅山县丞陈桐等所立《陆公清赋复祀碑记》,其二明正德七年(1512)汪伟撰文《重建文宗书院记》;西墙嵌碑一:明景泰五年大理寺少卿李奎撰文《重建鹅湖书院碑记》。

  (7)泮池:仪门之北,半圆,其上单孔拱桥通仪门中门。明景泰四年(1453)凿成。池围栏杆的望柱、阑版均石质,纹饰、图案、字迹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特征印记。

  (8)碑亭:二座,各在仪门东、西配屋之北,泮池两侧,相向。外观形制相似,单檐歇山,三开间,四金柱。然而构架有异,且柱形不同:东亭柱方形讹角,西亭柱圆形。东亭内现存碑刻四通,为: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鹅湖书院碑记》,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鹅湖书院碑》,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广信府郭维莞《鹅湖书院碑记》,乾隆三十一年(1766)《书院房屋田山租谷碑》。西亭有碑五通: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吴世良《鹅湖书院谒四贤祠感沁五首》,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铅山知县张邦亨《陆象山先生白鹿洞书院义利章讲义》,清康熙一十八年(1679)《重建鹅湖书院碑记》,康熙五十七(1718)年江西巡抚白潢《颁赐鹅湖书院御书记》和典广信郡探花使者秦勇均《庚午仲秋游鹅湖书院谒四贤祠敬依先贤唱和诗元韵吟成二章》。

  (9)石坊:矗立于泮池与头门之间,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四柱三间五楼,青石雕刻拼装砌就。北向额匾:“斯文宗主”,南向额匾:“继往开来”,皆为道光年间铅山县令李淳所书,坊额上均浮雕图案,北向为“鲤跃龙门”,南向为“雁塔题名”。梁、枋、斗拱,制作精到,连续纹样装点着主题图案,浮雕为主,间有镂刻。四柱以八抱鼓石支撑夹持,立于宽厚方形石础之上。历经沧桑,代有修整,此坊依旧岿然。

  (10)敬惜字炉:石坊东侧。旁有“义圃”门,通东院杂役往所和士子号舍。与义圃相对,有“经畲”门,原应通西院杂屋、号舍,早已无存,此门已通大墙之外,故封闭之。

  (11)头门:北向前照壁,南通一进院内。五开间,明间、次间脊檩前敞厅,悬山,称间硬山,出五山屏风墙。明间中立大型木质对开版门一樘,抱鼓石一对。其上大匾:“敦化育才”。稍间以及次间的后半进有房。东、西厢屋各三间,硬山出五山屏风墙。

  (12)右礼门、左义路:俗称东、西大门,头门两旁厢屋与前照壁相交之东、西大墙处,为书院与外界通联的主要门户。拱形门洞,门楼为单檐庑殿顶。西大门额匾:“鹅湖书院”,阴额:“圣域贤关”;东大门额匾:“仁山知水”。皆李淳所题。西大门外,靠照墙端,嵌一通《告示》碑。

  2.鹅湖峰顶禅院:位于峰顶山上部合水平坦处,为唐大历中(公元767—779年)大义禅师所开创。北宋咸平间(998—1003年)赐名慈济禅院,有大义真身、大义泉等古迹和慈济庵、道济庙、御书阁、说法堂、舍利塔和庙峰、蹑云、双松诸亭。是我国东南佛教祖庭,据寺僧云:杭州灵隐、福建开元两大名寺原系本寺脚庙(分院),因此该寺在我国佛教界具极高地位。曾几经兴废,宋太宗、真宗、仁宗均有诗作,历代名人亦多有题咏。寺外罗汉松和路旁长松,为大义禅师手植。寺院占地面积约2.2万M2,寺门前有放生池。殿宇宽敞,水渠环绕、流水潺潺,虽三伏酷暑,入寺立即收汗凉爽。可惜该寺毁于十年浩劫之中,但从断壁残垣中,依然可以想见其当年之嵯峨壮观。现该寺的恢复重建工作正在紧张筹备过程之中。

  3.石井庵:原铅山十景之一,始建于唐光启间(公元885—888年),赐额石井院,至宋天圣元年(1023年)又赐额改名“资福院”,后仍名石井庵。历代名人如宋代李纲、朱熹、刘子??、明代夏言、李梦阳、清代蒋仕铨等多有题咏。垣门上有篆书“玉洞古刹”四字,庵后为“石井”,不溢不涸,尽夜不竭,能灌溉田数百亩,堪称奇观,故传说有神龙居此。泉畔有摩崖石刻《题石井》诗:“一窦阴去万斛泉,新秋曾此弄清涟。人言堪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天”,乃宋朱熹手迹。石井庵因此井而名,井上石纹隐起,错缕如莲花倒生。

  4.太子庙:传说系明皇子修行之所,其门外有象形石“土地公、土地妈”。

  5.普同塔:乃寺僧圆寂火化后存放骨灰之所,塔外以青石围护,唯中间一块地不准铺石面,据说塔所座之地系“虎舌”,一旦砌石,则成“呆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