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鸣在《大公报》上撰文表示,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台经济引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在较量、竞争中快速成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源。中国统计信息网近日发布的《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全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区,在过去一年的发展中,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经济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双三角”这对经济巨人在追赶中快速成长。
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963亿元。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
GDP总量上,2005年长三角是珠三角的l.86倍。两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均高于全国l0.2%的平均水平,珠三角(15.8%)比长三角(13.5%)高2.3个百分点。
“双三角”地区的贸易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64.2%,2005年总量达9131亿美元。其中,长三角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珠三角实现贸易总额4107亿美元,增长2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05年长三角以16172亿元远远高于珠三角的529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6%、16.6%。
2005年“双三角”财政收人总额为438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l3.9%。其中,长三角财政收入为3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占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8.3%提高到9.3%;珠三角为l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占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1%提高到6.7%。
2005年“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珠三
角为l7477元,比全国高出66.6%。两个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其中长三角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珠三角为6331元,是全国的l.9倍。
在最重要的数据人均GDP上,珠三角高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常驻人口平均)为41990元,长三角(户籍人口平均)为40612元,珠三角仍比长三角高3.4%。
珠三角流动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且该比重远远大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以常驻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仍高于长三角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人均经济效益明显好于长三角地区。这一数据更加显示出长三角的差距所在。如果加上长三角其它欠发达地区进行全省比较,则差距更大。
珠三角是先发地区,其开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基础和氛围好。而长三角处于后发,譬如上海从90年代初开始。
先发地区的珠三角在几个方面做得好:产业积聚方面做得好,企业密度和投资密度、产业之间的协作方面,都要好于长三角。长三角16个城市属于两省一市,区域之间的整合、产业的协作、布局的合理上还存在欠缺。由于同水平上的竞争比较激烈,制约了整体的发展水平。区域内部,珠三角由于在一个省内,联系很紧,经济和社会的交往程度带来了市场的繁荣,经济社会的流动性增强为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活力。长三角市场虽大,但没有珠三角那么关系密切,赶不上珠三角。
2005年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区域合作硕果累累。涉及环保、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旅游等广泛领域。长三角正以其快捷的步伐赶超珠三角。
对于长三角,目前要协同调整产业结构。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应向产业结构的梯度发展、层次开发倾斜,避免区内的过度竞争。逐步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开发优势。区域的联系,产业的联系,利益的一体,这是长三角努力的方向。要实现梯度转移,区域间的产业就要一体化发展。不能上海全部高层次,其它地区都是低层次。要在区域间的产业更加紧密和联系的格局下,探讨梯度的问题。现在后发地区可以作为生产基地,先发地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连成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或体系。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如何有效地把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与全球经济联系到一起,其规模经济的竞争正在扩大。未来10年,两个三角洲中将有一个成为中国经济杰出的领导者。
长江三角洲开始发展时已落后珠三角10年。l0年前,长三角的出口仅是珠三角的l/3。由于长三角没有多少财富储备。它不得不积极吸引国际资本。但它正不断吸引企业离开占优势地位的珠三角,对寻找技术熟练又便宜的劳动力的国际企业来讲,其强大的教育基础是卖点之一。长三角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了国际商界,此后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接踵而来,这一良性循环已帮助长三角赶上了珠三角。似乎机器的嗡鸣声正从珠三角转向长三角。
长三角在地理方面有优势,长江将成为长江流域中上游货物输往全球的一条至关重要的通路。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城市带,而珠三角则过分依赖“香港因素”,市场的辐射性也不如长三角。在人力资源方面,珠三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同长三角抗衡。
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两大三角洲都应寻找自己的定位,错位竞争,各展其长。未来10-20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及其它异军突起的城市群,将继续担当中国经济的“引擎”。
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其中,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达到33963亿元。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
GDP总量上,2005年长三角是珠三角的l.86倍。两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均高于全国l0.2%的平均水平,珠三角(15.8%)比长三角(13.5%)高2.3个百分点。
“双三角”地区的贸易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64.2%,2005年总量达9131亿美元。其中,长三角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珠三角实现贸易总额4107亿美元,增长2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05年长三角以16172亿元远远高于珠三角的529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6%、16.6%。
2005年“双三角”财政收人总额为438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l3.9%。其中,长三角财政收入为3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占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8.3%提高到9.3%;珠三角为l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占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1%提高到6.7%。
2005年“双三角”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珠三
角为l7477元,比全国高出66.6%。两个三角洲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其中长三角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珠三角为6331元,是全国的l.9倍。
在最重要的数据人均GDP上,珠三角高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常驻人口平均)为41990元,长三角(户籍人口平均)为40612元,珠三角仍比长三角高3.4%。
珠三角流动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且该比重远远大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以常驻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仍高于长三角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人均经济效益明显好于长三角地区。这一数据更加显示出长三角的差距所在。如果加上长三角其它欠发达地区进行全省比较,则差距更大。
珠三角是先发地区,其开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基础和氛围好。而长三角处于后发,譬如上海从90年代初开始。
先发地区的珠三角在几个方面做得好:产业积聚方面做得好,企业密度和投资密度、产业之间的协作方面,都要好于长三角。长三角16个城市属于两省一市,区域之间的整合、产业的协作、布局的合理上还存在欠缺。由于同水平上的竞争比较激烈,制约了整体的发展水平。区域内部,珠三角由于在一个省内,联系很紧,经济和社会的交往程度带来了市场的繁荣,经济社会的流动性增强为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活力。长三角市场虽大,但没有珠三角那么关系密切,赶不上珠三角。
2005年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区域合作硕果累累。涉及环保、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旅游等广泛领域。长三角正以其快捷的步伐赶超珠三角。
对于长三角,目前要协同调整产业结构。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应向产业结构的梯度发展、层次开发倾斜,避免区内的过度竞争。逐步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开发优势。区域的联系,产业的联系,利益的一体,这是长三角努力的方向。要实现梯度转移,区域间的产业就要一体化发展。不能上海全部高层次,其它地区都是低层次。要在区域间的产业更加紧密和联系的格局下,探讨梯度的问题。现在后发地区可以作为生产基地,先发地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连成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或体系。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如何有效地把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与全球经济联系到一起,其规模经济的竞争正在扩大。未来10年,两个三角洲中将有一个成为中国经济杰出的领导者。
长江三角洲开始发展时已落后珠三角10年。l0年前,长三角的出口仅是珠三角的l/3。由于长三角没有多少财富储备。它不得不积极吸引国际资本。但它正不断吸引企业离开占优势地位的珠三角,对寻找技术熟练又便宜的劳动力的国际企业来讲,其强大的教育基础是卖点之一。长三角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了国际商界,此后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接踵而来,这一良性循环已帮助长三角赶上了珠三角。似乎机器的嗡鸣声正从珠三角转向长三角。
长三角在地理方面有优势,长江将成为长江流域中上游货物输往全球的一条至关重要的通路。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城市带,而珠三角则过分依赖“香港因素”,市场的辐射性也不如长三角。在人力资源方面,珠三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同长三角抗衡。
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两大三角洲都应寻找自己的定位,错位竞争,各展其长。未来10-20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及其它异军突起的城市群,将继续担当中国经济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