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应对“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Wide-GeeseFlyingPattern)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赤松要1932年在其论文《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并同时提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赤松要对日本明治初年以后棉纺产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注意到日本产业的发展通常都要经历进口新产品、进口替代、出口和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在图表上相似于飞行中的雁阵,故而给予了如此命名,这是雁行模式假说的最初表述。

  “雁行模式”在推动东亚经济发展上功不可没,它促进了东亚区域内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向更高层次的转换,形成了东亚国家依次起飞和整体发展的良好局面。而“雁行模式”也有它固有的局限性,日本推行的“雁行模式”是以日本始终作为领头雁为前提的,并且其暗含条件为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依次降低。然而我们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后东亚形势发生了变化。

  目前,虽然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壁垒已经比较低,但进一步削减的空间还很大。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以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为主要形式的制度化合作进展很快,已有多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完成谈判,进入实施阶段。可以预见,随着东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内贸易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但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应坚持“开放区域主义”的原则,因为无论是在短期内还是从长远看,东亚区域内贸易持续增加、经济持续增长的源头都不会限制在区域内。如果东亚地区采取过度的差别待遇措施,建成封闭型的经济集团,极有可能将未蒙其利先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