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应知道些国学”,这是一项极普通极基本的道理。可以这样说,国学讲的是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和学术,我们知道了国学,才算知道了中国人,再进一步说,知道了国学才算知道了我们各自的自己。“国学”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集中体现在传统的经史子集中,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作为中国人,对于先辈创造的灿烂文化,我们不应等闲视之。
相关讨论可参见同道论坛:
http://www.tongdaobbs.com/ShowPost.asp?ThreadID=1874
一、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文化乃民族生存之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过的文化。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发展国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人应知道些国学”,这是一项极普通极基本的道理。可以这样说,国学讲的是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和学术,我们知道了国学,才算知道了中国人,再进一步说,知道了国学才算知道了我们各自的自己。“国学”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集中体现在传统的经史子集中,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作为中国人,对于先辈创造的灿烂文化,我们不应等闲视之。
为什么要学国学,还跟历史背景与现实背景有着密切关联。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中。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与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与民族精神的委靡为先兆。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中奋起,从取得民族独立开始走向富强,但要实现民族复兴,除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振兴也是必须的。二是文化多元的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与传媒普及程度迅速增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也难以预料的新时期。从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到美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全球化政治秩序”理论的提出,昭示着世界正面临不同文明间的紧张对抗与权力间激烈冲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种种造势活动,宣扬西方文化价值标准。这种惟我独尊的西方至上主义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强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开通和拓宽各种沟通的途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希望。在当前历史环境下,中国文化如何在与“他者”的对话中重新认识自身,为人类文明做出新贡献,这是当代学人的历史责任,也是重振国学的伟大使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任务。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得尊重而不能割裂,要批判继承而非全盘吸收。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分割。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起步和基础,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在追求现代化而不抛弃传统,紧跟全球化而同时保持民族性,将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社会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挑战中不断扬弃、融会、吸收、综合创新,从而完成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当今社会和未来世纪的需要。因此,中国新文化的构成,既不能以民族传统本位为归趋,也不能以现代西方文明为鹄的
二、国学为什么要大众化
学习国学的意义既已明了,现在我们讨论的核心便是如何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其本质就是如何推陈出新建设中国新文化的问题。中国新文化当然是兼容并包的,当然是兼采百家的,当然是与时俱进的,但我们不可因此丢掉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所谓民族,一是指文化的民族特征,二是文化交流中的民族主体意识。所谓科学的,一是说内容是科学,二是说方法是科学的。所谓大众化的,就是说国学不属于哪一部分中国人应该学的,不是哪一部分中国人专有的,它应该成为大众都能够亲近的都能够学习和领会的。它应该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一个是国学本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儿女共同创造的,理应为大众共同学习和传承。这点我们在为什么要学国学中也讲得比较清楚了。
当前形势也要求我们将国学大众化。当前社会掀起了国学热,民间读经,私人讲学、官方祭孔等活动蔚然成风,群贤毕至的文化峰会相继召开,国学研究机构、国学网站、国学刊物也如雨后春笋,围绕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该校校长纪宝成“重振国学”的宣言,挑起了旷日持久的国学大讨论。
当代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淡漠。深受全球化影响,大多崇尚西方,很多学子对于国学充满了漠然不知甚或拒斥,认为国学不实用,不值得学,花时间学“太奢侈了”。很多大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国历史知之甚少,侃侃而谈的大学生不知屈原、司马迁者大有人在;懂得ABCD,却不懂诗、词、歌、赋;知道XYZ,却不知道《四书》、《五经》,说着流利的外语却不能看懂简单文言文者也是屡见不鲜。他们与“同时代人”对话太多,与“异时代精英”对话太少。五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文化,应该如何延续发展,现今年轻人有多少人能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这就使得如何突破旧有的教育范式的制约,创新形式与方法,为当代青年认同和接受成为一个难题。
这种问题的存在,不完全怪我们的青少年。这也与我们当前国学普及工作,国学大众化工作还做得很不够,很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换句话说,要改变这种现状,就是要做好国学大众化工作。
三、国学如何大众化
国学如何大众化?
第一,国家倡导是国学大众化的前提。国学大众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条件,是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重要条件。国家有必要积极提倡国学大众化,让国学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让国学不再远离大众。国家的倡导,对于社会舆论的形成、国学教育及传媒参与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国家可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契机,倡导社会与人民积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学习和吸取和谐理念,荣辱观念及其他一切可以为今所用,为我所用的知识与智慧。国家应如何倡导呢?首先,国家要倡导国学大众化的意义何在,其次,国家要倡导有关专家、机构积极参与国学社会化、大众化的工作,再次,国家要倡导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双管齐下。
第二,社会热情是国学大众化的基础。所谓大众化就是要面向社会,就是要走入民间,而非象牙塔内的孤芳自赏。当下“国学热”,其实质也就是把久违了的国学思维和价值规范还给民间和大众。当前的社会应该说对国学普遍还是持热情和支持的态度。但也有很多人对国学大众化存在一定争议和疑虑。这与我们在社会上传播国学宣传国学不够是有关系的。社会需要国学的同时,社会也有人不理解国学,甚至反对国学,但当他们理解了就不反对了。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促进社会加强对国学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要认真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扩大社会对国学的理解度和支持度,要在社会广泛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要想方设法尽快普及国学,大力提倡国学,使更多人来研究国学,学习国学和传承国学。因此,其途径就不再只是几个学者们在书斋里整理些国故或者做一些所谓的经典诠释,而应该是一种积极地面向社会的大众化普及的“社会工程”,而这一过程都需要有更多的国学传播主体和机构的参与。
第三、国学教育是关键。国学大众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育上来。国家倡导、社会热情都是为教育服务的。当前国学教育是很不够的,不仅是中小学生,就是大学生接触国学学习国学的机会还是比较少。学校教育没有把国学教育作为一个内容,应该说是一个缺失。那么国学教育如何搞?这个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认为,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国学的常识教育是可行的,在当前大学生学习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培养,加强国学修养,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是完全必要的。
具体如何搞,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路:
教材问题,或者说是国学教育的内容问题。
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国学,我们认为,除掉其自身的爱好外,应对其学习内容略加规划,应注意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不加科学分析,不对其学习内容合理规划,必将增加其学习负担,使其反对国学选择逃离态度。应让其体会国学的魅力,产生对国学进一步探究兴趣。所以,就具体学习的内容来看,应该适当的,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引导。我们认为,专家除了要搞精深的国学研究,也要在国学普及上做点工作。比如前两年曾喧嚣一时的“读经”运动,其实际活动主要是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书本虽然对传统的伦理有所阐述,但它在古代是儿童识字的教材,我们现在让儿童读这些,我认为有些事与愿违。我们不反对儿童接受国学教育,但要注意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不能本末倒置的放弃现有文化课程学习。我们认为读经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至于使传统文化断层。并不是希望用这些拗口的文字来认识字或是什么,所以我认为读经就应该读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坛经》等。但是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将这些东西全部背会,而要有目的有选择的摘录,选讲。以儒家为例,我看就可以这样选择:道德品质—伦理思想—道德修养—人生境界,按照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来学习,而不是没有目的的浅尝辄止的胡乱学习。所以教材问题就不得不借助于有关专家了,一是希望他们能为儿童读经选择有关内容,尤其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选择,二是对读经内容进行解释。常常讲大手笔下出小文章,将深奥的道理寄寓在简单的文字中,是很难,但要想使国学深入人心必须有这样的学者来完成。所以教材要有选择性和目的性,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来编写,而且要组织一些专家学者来写。这是我举儿童“读经”为例,对于我们的大学生,中学生,也是一样的,最好都有几种国学教材。至少应在公选课或是在教科书中有意识的加进去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要使相关专家认识到,普及国学与研究国学同等重要。研究国学,抓住国学的精髓,这是国学发展的国本,但是也要做普及的工作,这两个是可以起到互相支持的作用的。国学普及旨在熏陶大众基本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而高深系统的阐释需由学术研究来承担,只要这部分保持对于市场的独立性,就不用担心折损文化含金量。比如,学术机构中艰涩难懂的训诂学成果,也可以拿来为公众译注古文;而国学普及的火爆,又能把更多资源引向国学研究,两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关于国学教师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自身国学素质很重要。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其国学素养也是参差不齐的,有必要对他们加以培训。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不愿意去了解,更不必说研究了。解放后使得传统文化在青年人中出现了断层,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师实际上对传统文化懂的并不多,或不懂,对教师的培训对儿童读经活动意义重大。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训练。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是盲目的灌输经典,是在自己教他们的基础上让他们感兴趣,自己学,尤其是在他们长大后自己学,可以说只是培养一个兴趣而已。
关于家长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结合起来,所以在国学教育问题上,也要家长进行配合。家长如果能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课余对儿童进行一定的辅导,当然是最好的。如若不能,至少不拉后腿,不扼杀学生对国学的点滴兴趣。有些家长有错误思想,一是怕孩子的成绩下降,二是认为传统文化无用。这就需要国家倡导和社会舆论引导了。
这三个问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教材要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承受能力编写,教师要有选择性的教,家长也要学学经典或理解与支持。
第四,传媒要参与,要充分发挥传媒在国学大众化中的吹鼓手和喉舌作用。也就是说,在国学大众化的过程中,传媒应该扮演重要角色,要对国学大众化进行大量宣传,要对社会舆论形成有效引导,要全程参与国学教育的每个环节,包括前面我们提到的国家倡导,社会热情,国学教育等等,要把国学的意义宣传透彻,要把社会热情宣传充分,要把国学教育的实绩宣传到位。这些传媒包括纸质媒体,如报纸,杂志,都可开辟相关的栏目,包括声音媒体,如广播、电视、光碟等,也可对国学给予相应关注。目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就搞得很不错,很受欢迎,我觉得这就是国学大众化的很好的做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说明国学大众化工作做好了,人民大众是欢迎的。我们的各级电视台是否也可以开设类似的栏目呢,我想是可以的。还有一个重要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关于网络媒体对国学教育是形成了冲击还是给予了契机。我们觉得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得面对网络媒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利用其信息量大,方便索引,传播快捷等特点,开辟国学网站,开设国学专栏,开展国学讨论,使青少年了解国学、学习国学有了比较亲切的,比较方便的平台。这些都是国学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
总之,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辅助,网络教育是重要载体,缺一不可,相互支持,互为条件,互为保障。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任守愈、戊戍提供了帮助,谨此致谢)
相关讨论可参见同道论坛http://www.tongdaobbs.com/ShowPost.asp?ThreadID=1874
相关讨论可参见同道论坛:
http://www.tongdaobbs.com/ShowPost.asp?ThreadID=1874
一、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文化乃民族生存之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过的文化。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发展国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人应知道些国学”,这是一项极普通极基本的道理。可以这样说,国学讲的是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和学术,我们知道了国学,才算知道了中国人,再进一步说,知道了国学才算知道了我们各自的自己。“国学”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集中体现在传统的经史子集中,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价值,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作为中国人,对于先辈创造的灿烂文化,我们不应等闲视之。
为什么要学国学,还跟历史背景与现实背景有着密切关联。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中。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与覆灭,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与民族精神的委靡为先兆。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中奋起,从取得民族独立开始走向富强,但要实现民族复兴,除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振兴也是必须的。二是文化多元的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与传媒普及程度迅速增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也难以预料的新时期。从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到美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全球化政治秩序”理论的提出,昭示着世界正面临不同文明间的紧张对抗与权力间激烈冲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种种造势活动,宣扬西方文化价值标准。这种惟我独尊的西方至上主义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强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开通和拓宽各种沟通的途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希望。在当前历史环境下,中国文化如何在与“他者”的对话中重新认识自身,为人类文明做出新贡献,这是当代学人的历史责任,也是重振国学的伟大使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任务。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得尊重而不能割裂,要批判继承而非全盘吸收。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分割。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起步和基础,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在追求现代化而不抛弃传统,紧跟全球化而同时保持民族性,将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社会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挑战中不断扬弃、融会、吸收、综合创新,从而完成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当今社会和未来世纪的需要。因此,中国新文化的构成,既不能以民族传统本位为归趋,也不能以现代西方文明为鹄的
二、国学为什么要大众化
学习国学的意义既已明了,现在我们讨论的核心便是如何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其本质就是如何推陈出新建设中国新文化的问题。中国新文化当然是兼容并包的,当然是兼采百家的,当然是与时俱进的,但我们不可因此丢掉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所谓民族,一是指文化的民族特征,二是文化交流中的民族主体意识。所谓科学的,一是说内容是科学,二是说方法是科学的。所谓大众化的,就是说国学不属于哪一部分中国人应该学的,不是哪一部分中国人专有的,它应该成为大众都能够亲近的都能够学习和领会的。它应该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一个是国学本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儿女共同创造的,理应为大众共同学习和传承。这点我们在为什么要学国学中也讲得比较清楚了。
当前形势也要求我们将国学大众化。当前社会掀起了国学热,民间读经,私人讲学、官方祭孔等活动蔚然成风,群贤毕至的文化峰会相继召开,国学研究机构、国学网站、国学刊物也如雨后春笋,围绕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该校校长纪宝成“重振国学”的宣言,挑起了旷日持久的国学大讨论。
当代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淡漠。深受全球化影响,大多崇尚西方,很多学子对于国学充满了漠然不知甚或拒斥,认为国学不实用,不值得学,花时间学“太奢侈了”。很多大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国历史知之甚少,侃侃而谈的大学生不知屈原、司马迁者大有人在;懂得ABCD,却不懂诗、词、歌、赋;知道XYZ,却不知道《四书》、《五经》,说着流利的外语却不能看懂简单文言文者也是屡见不鲜。他们与“同时代人”对话太多,与“异时代精英”对话太少。五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文化,应该如何延续发展,现今年轻人有多少人能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这就使得如何突破旧有的教育范式的制约,创新形式与方法,为当代青年认同和接受成为一个难题。
这种问题的存在,不完全怪我们的青少年。这也与我们当前国学普及工作,国学大众化工作还做得很不够,很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换句话说,要改变这种现状,就是要做好国学大众化工作。
三、国学如何大众化
国学如何大众化?
第一,国家倡导是国学大众化的前提。国学大众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条件,是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重要条件。国家有必要积极提倡国学大众化,让国学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让国学不再远离大众。国家的倡导,对于社会舆论的形成、国学教育及传媒参与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国家可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契机,倡导社会与人民积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学习和吸取和谐理念,荣辱观念及其他一切可以为今所用,为我所用的知识与智慧。国家应如何倡导呢?首先,国家要倡导国学大众化的意义何在,其次,国家要倡导有关专家、机构积极参与国学社会化、大众化的工作,再次,国家要倡导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双管齐下。
第二,社会热情是国学大众化的基础。所谓大众化就是要面向社会,就是要走入民间,而非象牙塔内的孤芳自赏。当下“国学热”,其实质也就是把久违了的国学思维和价值规范还给民间和大众。当前的社会应该说对国学普遍还是持热情和支持的态度。但也有很多人对国学大众化存在一定争议和疑虑。这与我们在社会上传播国学宣传国学不够是有关系的。社会需要国学的同时,社会也有人不理解国学,甚至反对国学,但当他们理解了就不反对了。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促进社会加强对国学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要认真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扩大社会对国学的理解度和支持度,要在社会广泛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要想方设法尽快普及国学,大力提倡国学,使更多人来研究国学,学习国学和传承国学。因此,其途径就不再只是几个学者们在书斋里整理些国故或者做一些所谓的经典诠释,而应该是一种积极地面向社会的大众化普及的“社会工程”,而这一过程都需要有更多的国学传播主体和机构的参与。
第三、国学教育是关键。国学大众化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育上来。国家倡导、社会热情都是为教育服务的。当前国学教育是很不够的,不仅是中小学生,就是大学生接触国学学习国学的机会还是比较少。学校教育没有把国学教育作为一个内容,应该说是一个缺失。那么国学教育如何搞?这个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认为,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国学的常识教育是可行的,在当前大学生学习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培养,加强国学修养,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是完全必要的。
具体如何搞,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路:
教材问题,或者说是国学教育的内容问题。
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国学,我们认为,除掉其自身的爱好外,应对其学习内容略加规划,应注意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不加科学分析,不对其学习内容合理规划,必将增加其学习负担,使其反对国学选择逃离态度。应让其体会国学的魅力,产生对国学进一步探究兴趣。所以,就具体学习的内容来看,应该适当的,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引导。我们认为,专家除了要搞精深的国学研究,也要在国学普及上做点工作。比如前两年曾喧嚣一时的“读经”运动,其实际活动主要是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书本虽然对传统的伦理有所阐述,但它在古代是儿童识字的教材,我们现在让儿童读这些,我认为有些事与愿违。我们不反对儿童接受国学教育,但要注意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不能本末倒置的放弃现有文化课程学习。我们认为读经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至于使传统文化断层。并不是希望用这些拗口的文字来认识字或是什么,所以我认为读经就应该读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坛经》等。但是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将这些东西全部背会,而要有目的有选择的摘录,选讲。以儒家为例,我看就可以这样选择:道德品质—伦理思想—道德修养—人生境界,按照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来学习,而不是没有目的的浅尝辄止的胡乱学习。所以教材问题就不得不借助于有关专家了,一是希望他们能为儿童读经选择有关内容,尤其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选择,二是对读经内容进行解释。常常讲大手笔下出小文章,将深奥的道理寄寓在简单的文字中,是很难,但要想使国学深入人心必须有这样的学者来完成。所以教材要有选择性和目的性,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来编写,而且要组织一些专家学者来写。这是我举儿童“读经”为例,对于我们的大学生,中学生,也是一样的,最好都有几种国学教材。至少应在公选课或是在教科书中有意识的加进去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要使相关专家认识到,普及国学与研究国学同等重要。研究国学,抓住国学的精髓,这是国学发展的国本,但是也要做普及的工作,这两个是可以起到互相支持的作用的。国学普及旨在熏陶大众基本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而高深系统的阐释需由学术研究来承担,只要这部分保持对于市场的独立性,就不用担心折损文化含金量。比如,学术机构中艰涩难懂的训诂学成果,也可以拿来为公众译注古文;而国学普及的火爆,又能把更多资源引向国学研究,两者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关于国学教师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自身国学素质很重要。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其国学素养也是参差不齐的,有必要对他们加以培训。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不愿意去了解,更不必说研究了。解放后使得传统文化在青年人中出现了断层,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师实际上对传统文化懂的并不多,或不懂,对教师的培训对儿童读经活动意义重大。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训练。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是盲目的灌输经典,是在自己教他们的基础上让他们感兴趣,自己学,尤其是在他们长大后自己学,可以说只是培养一个兴趣而已。
关于家长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结合起来,所以在国学教育问题上,也要家长进行配合。家长如果能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课余对儿童进行一定的辅导,当然是最好的。如若不能,至少不拉后腿,不扼杀学生对国学的点滴兴趣。有些家长有错误思想,一是怕孩子的成绩下降,二是认为传统文化无用。这就需要国家倡导和社会舆论引导了。
这三个问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教材要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承受能力编写,教师要有选择性的教,家长也要学学经典或理解与支持。
第四,传媒要参与,要充分发挥传媒在国学大众化中的吹鼓手和喉舌作用。也就是说,在国学大众化的过程中,传媒应该扮演重要角色,要对国学大众化进行大量宣传,要对社会舆论形成有效引导,要全程参与国学教育的每个环节,包括前面我们提到的国家倡导,社会热情,国学教育等等,要把国学的意义宣传透彻,要把社会热情宣传充分,要把国学教育的实绩宣传到位。这些传媒包括纸质媒体,如报纸,杂志,都可开辟相关的栏目,包括声音媒体,如广播、电视、光碟等,也可对国学给予相应关注。目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就搞得很不错,很受欢迎,我觉得这就是国学大众化的很好的做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说明国学大众化工作做好了,人民大众是欢迎的。我们的各级电视台是否也可以开设类似的栏目呢,我想是可以的。还有一个重要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关于网络媒体对国学教育是形成了冲击还是给予了契机。我们觉得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得面对网络媒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利用其信息量大,方便索引,传播快捷等特点,开辟国学网站,开设国学专栏,开展国学讨论,使青少年了解国学、学习国学有了比较亲切的,比较方便的平台。这些都是国学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
总之,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辅助,网络教育是重要载体,缺一不可,相互支持,互为条件,互为保障。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任守愈、戊戍提供了帮助,谨此致谢)
相关讨论可参见同道论坛http://www.tongdaobbs.com/ShowPost.asp?ThreadID=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