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選擇富有


理财专家黄力泓告诉我们:理财的最佳方式并非追求高超的金融投资技巧,只要你掌握正确的理财观念,并且持之以恒,若干年之后——人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

从黄力泓博士那上过:「你可以选择富有」的课程,很是振奋大受启发,真的有别一般打者成功学或金钱实践课程,我从课程中感受到一位投资者的风范、及「躬身入局,舍掉幻想。」的投资禅的风格。


  我每月到企业举办一小时的免费理财讲座,一直都很受员工们的欢迎。讲座内容很少涉及复杂难懂的技术操作层面,也几乎不进入到产品介绍环节,因为据我了解,国内一般的中产白领们,目前普遍缺乏的是几个重要的理财概念——这些概念,会影响他们以后的行为,假如他们能老老实实执行这些理财上的概念,至少坚持10年以上,那么,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


  第一个理财概念:
  区分投资消费
  区分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一般人消费前,没有这种概念,学经济学的人消费前会考虑,这个消费是属于投资行为或是消费行为。

  先请看一个明显的例子: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学,在社会工作5年后,不约而同积蓄了30万元人民币。5年前,他们都花掉了这30万元。
  甲去通州购买了一套房。
  乙去买了一辆奥迪
  5年后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万元。
  乙的二手车,市值只有5万元。


  两人目前的资产,明显有了很大差异,但他们的收入都一样,而且同样学历、基本具备同样的社会经验,为何大家财富不一样?


  甲花钱买房是投资行为——钱其实没有花出去,只是转移在了房子里,以后还是都归自己。


  乙花钱买车是消费行为——钱是花出去的,给了别人,二手车用过10年后,几乎一分不值。车跟房子不一样,房子10年后,说不定已翻了好几番。


  再看第二个例子:
  有一天,我的秘书向我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客户甲有点怪。她说:客户甲去买一张演唱会的票,300元他嫌贵,犹豫很久,始终没买,但客户甲其实并不缺钱。但有一次,有一个著名企业总裁出版了一套教导管理光盘,6张光盘卖到天价1500元,客户甲却毫不犹豫将它买下来。为何¥300演唱票,客户甲嫌贵,却去买¥1500的几张光盘呢?


  解答如下:客户甲是将学的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里,客户甲每花费钱的时候,会先想这花钱是投资行为或是消费行为?


  买光盘,这1500元是投资行为,它其实没有花出去,它增长了客户甲的知识,让客户甲更有智慧,在未来的日子,客户甲用新学的智慧,会赚回1500元的好几倍,钱始终还在客户甲的口袋。


  但购买演唱会的票,是消费行为,是给了别人,再也拿不回来了。
  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日常例子:


  (1 客户甲会花3万人民币去买一幅油画,但不会花3万去买二手车。
  (2 客户甲会花1万去买人寿保险,但不会花1万去欧洲度假。
  (3 客户甲会很舍得花钱买书,但不舍得花钱去看电影。


  以上哪些是投资行为,那些是消费行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下面是更多的例子,如果属于投资行为,那么,多贵都不必讨价还价,因为钱最终还是归自己。


  富有的人是小钱胡涂,大钱聪明,一般的人是小钱精明,大钱胡涂
  有些人收入高,但财富少,原因是他花费在消费行为上,客户甲大部分花费在投资行为中。花在投资行为上的钱,没有落在别人手里,最后还归自己。


  第二个理财概念:
  哈佛教条
  大家每个月都会将工资一部分储蓄起来,有些人储蓄10%工资,有些20%,有些30%。大部分人是一个月后,把没有花出去的钱储蓄起来,而且每个月储蓄多少基本没谱。


  在著名的美国第一学府哈佛大学,第一堂的经济学课,只教两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来才进行消费。

 
  哈佛教导出来的人,以后都很富有,并非主要因为他们是名校出身、收入丰厚,而是他们每月的行为,跟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只有一点不一样:


  哈佛教条:储蓄30%的工资是硬指标,剩下才消费。每月储蓄的钱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标,只会超额完成,剩下的钱就越来越多。


  一般人:先花钱,能剩多少便储蓄多少,储蓄剩下的钱并不多。


  第三个理财概念:
  理财三句话
  (1)每月储蓄30%工资,先储蓄,后消费
 
  (2)投资年回报10%以上
 
  (3)年年坚持,坚持10年以上 


  理财走不出这三句话,每句话你都要吃透,完全执行,不能马马虎虎,打工一族,才可以变为富有。 


  很多朋友都知道客户甲的出身——难民,一无所有。到加拿大学经济学也是拿着奖学金,家里七兄弟姐妹,没有钱送客户甲们上大学,上大学后,从来没问家里拿过钱。毕业后打工,但客户甲坚持理财三句话原则,用经济学学到的学问,用到日常生活里,一步步走下去。现在20年后,客户甲有4套房,每月收租便有1万多的收入,也算是半个富有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做得到,在这公开这秘密。以前这些重要的理财概念,课程里面都有教。


  再举一些实例给大家看:巴菲特在他的书本里说他6岁开始储蓄,每月30块。到13岁时,当他有了3千块,他买了一只股票。年年坚持储蓄,年年坚持投资,十年如一日,他坚持了80年。现在85岁,是美国首富,比微软主席比尔·盖茨还有钱。


       
有人有时会问,如何能每年回报率达到10%以上。答:其实现在要银行里面,它们提供很多理财产品:基金,外币,QDII 这些银行产品略有一点风险,但风险假如你能有效的管理它,10%的回报率其实也不难。


  一般人错误的理财观念:


  挣得多,所以富有
  很多人认为,甲收入每月1.5万元,乙收入每月8000元,甲便应该比乙富有,这观念在社会上很普遍。但这是错的观念,错得很离谱。错在哪里?富有的定义,并不是你每月工资挣得多,而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财富。

请看例子:
  美国人每月工资高中国二、三倍,照一般的观念看,一般的美国人应比中国人富有。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一般美国人都有几张信用卡,他们喜欢消费,每月不单只是月光一族,更普遍是欠下信用卡不少的债。在美国,理财规划师的理财讲座,一般时间花在讲如何减少你的债务


  一般美国人,银行的储蓄都不够美金几千元。在中国,没有这种情况,中国人善于储蓄,一般人在银行都有存款,超过十几万元的,人数还不少。


  所以,不要以为老美每月挣钱多就富有。其实,一般老美的白领比中国人的白领穷得多。当然,在北京见到的很多外派到北京工作的老美,是美国的精英,不是一般的美国白领,有钱人占多数。


  中国的中层白领,比美国的白领富有。请记住:富有不是比较每月工资,而是比较剩下储蓄在银行里的存款,以这个定义来讲,中国人中层白领在银行的存款,远比美国中层白领高。


  还有一个例子:
  一般人以为台湾人工资平均高出内地一倍,他们自然比我们富有,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去过台湾的朋友都知道,台湾地铁单程平均是12元,北京是3元;台湾午饭平均要50元,北京平均15元;在台湾租一套房6500元,北京在通州租一套房1500元。假如台湾人每月挣15000元,减去房租6500元,交通费1000元,吃饭300元,交税1500元,一点点娱乐2000元,每月剩下1000


  北京的初级工程师,每月工资8000元,减去交税1000元,减去房租1500元,交通费300元,吃饭1000元,娱乐1000元,每月剩下3200


  请问:是台湾人每月工资15000元,每月只剩下1000元的人富有,还是北京工程师,每月工资只有8000元,但每月剩下3200元的人富有呢?


  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已经造就了富有的一批人,请看《财富》杂志一年前的富有的人的调查报告,他们调查手头上持有现金100万美元存款的人,在亚洲区有多少人拥有这种财富。


  答案是:香港4万人,台湾8万人,日本12万,中国30万。中国每年增长率远远超出其它亚洲国家。所以人们不会觉得奇怪,外资银行到北京开业,老是在推广理财服务,因为中国这个地方,正是比较欠缺这一块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