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哪里寻?——得来全不费功夫!
授课时,我问同学:你的故乡在哪里?同学每每答:在河南,在湖北,在山东,在吉林……
差矣!谬矣!——同学普遍将“家乡”与“故乡”混淆了。家乡不是故乡,故乡不是家乡!故乡,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概念,它与当下的生命有着一段“精神距离”而非地理时空距离,否则,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人就不会有“故乡”的观念。事实上,故乡对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不管我们离没离开过家乡,它是人的生命的根,它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故乡者,精神家园也!
现代人普遍陷入精神家园丧失的境地,迷失在“回家”的路上,这一事实,早为先知先觉者所意识,并被充分地表达在现代哲学、文学和艺术之中。现代人几乎就是“浪子”、“游子”的别名。寻找亲切、温馨的精神家园,回归故里的愿望,从来没有像在现代人这里那样显得那么迫切,那么迫不及待。何以故?——现代人累了,现代人精疲力竭,现代人遍体鳞伤,现代人鲜血淋淋,现代人欲哭无泪。现代人的这一切,都迫切需要故乡,那梦中的精神家园来抚慰,来治疗。——只有且惟有故乡,才能抚慰、治愈现代人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的精神创伤。
然而,精神家园在哪里?宗教家和哲学家告诉我们,在彼岸;艺术家和诗人告诉我们,在梦里。现代人仿佛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是啊,现实中没有故乡,清醒时故乡早从梦中远遁。当然,人们不会,更不愿意认同这种答案的表层含义。于是,探索,寻觅,誓要找到“回家”的路——现代人成了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可是,纵然“独上高楼”,纵然“衣带渐宽”,那“回家”的路,对现代人来说,依然依稀迷离!——精神家园在哪里?故乡在何处?——现代人普遍茫然了,现代人早已遗忘了“回家”的路。
我要说,精神家园在故乡——故乡即童年,童年即故乡!——得来全不费功夫!——现代人需要那最后的一瞥——“蓦然回首”:“回家”之路恰在“灯火阑珊处”!
不经寒冬的人不知阳光的温暖;夏蝉不可与语冰,井蛙不可与语大海。实在地说,现代人,不可与语故乡。因为,故乡,对现代人是如此陌生,陌生得恍如隔世——现代人距离故乡太远了!但惟其如此,更需要与现代人语故乡。何以故?现代人需要拯救,“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荣格)罢了。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当人距离故乡最远时,就是他距离故乡最近时;遍体鳞伤、气息奄奄的现代人,应该距离故乡最近。这一点,人们往往没有意识。人们往往以为,丧失家园日久,家园就积重难返。错了。家园和故乡,恰是为远离它的浪子、游子而准备的!浪子、游子心目中那遥远的故乡,正准备好了布满鲜花的丰盛的宴席,只等那疲惫的浪子、游子归来。
那首催人泪下的歌是怎么唱的?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
故乡即童年,童年即故乡!——这是一个崭新的命题,这个命题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故乡不在身外,更不在地理时空意义上的家乡,故乡就在心中,就在我们曾经在而今暂时遗忘的地方;你欲故乡,斯故乡至矣!
回归故乡,在比喻的意义上就是“落叶归根”,它是人生的最后也是最高的一个需要,马斯洛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一经产生,那么,它就会成为压倒一切的“优势需要”。这种“优势需要”强烈无比,对这时的人来说,那些现实中我们曾经看重的不可或缺的需要就都显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这种需要的产生,标志着人进入了人生的精神和人格成熟的深秋季节。——人的精神境界完全可以通过他的需要识别出来:那些尚未对故乡产生现实需要的个体,不过是些人生路上的工具、行尸走肉罢了。
故乡即童年,童年即故乡!——这个崭新的命题还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回归故乡是可能的、现实的;人的复活不在肉体死亡之后,它就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这不正是古今中外的所有先知圣人给我们指证的拯救之路吗?
故乡即童年,童年即故乡!——这个崭新的命题告诉我们:故乡不再是遥远的乌托邦,它实实在在地就在我们面前。
故乡即童年,童年即故乡!——这个崭新的命题,标志着我们——现代人已然找到了“回家”的路。
——现代人是“有福”的!
——现代人应该感恩!
20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