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征兵》


  这是一条通常不大被读者注意的政治性纪律约束。

  这条约束的含义“很深”。

  11月11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军委纪委公开发布《关于严肃认真做好廉洁征兵工作的通知》。“通知”共八条,条条针对征兵不廉洁,直指征兵过程的8个主要环节。

  军方不光发通知提要求,欲扎紧升篱笆墙,还联手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层层对社会公布当地举报电话,欢迎民众举报征兵中的不廉洁线索,对受理举报后的查处结果,还要求层层上报。

  当兵入伍保国卫家,适龄青年天经地义,乃公民履行宪法义务尔。可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当兵入伍于适龄青年的人生选择,其价值判断是不同的。家长们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

  譬如,我当兵的年代正逢“上山下乡”的年代,每年一个公社(现在谓乡、镇)才十几个名额,甭说所在公社的青年农民成百上千,就是名额全给了下乡的知青,其竞争之激烈非过来人难以想见。我是知青,穿上绿军装意味着永远脱离了毛泽东所强调的“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好歹,当年我也算是个幸运儿。

  早年当记者时,曾跑过几年公检法司“武”(人武部)条线,因而每年冬天征兵时节,总有机会直接观察适龄青年及家长们对待征兵的各种心态和各种手段……因为征兵报道必须是正面的,我所闻所见没机会写出来过。

  简言之,那年月征兵比较难,与我自己当兵那会儿的情形有天壤之别。由于国家开放了,适逢经济起飞阶段,找工作容易,干什么——即便在家门口支个小摊什么的,月收入也比当兵吃苦每月拿6块钱的津贴要强得多。

  那年月,就算能在部队提干穿上“四个兜”,吸引力也已逊色不少,因为相对于地方红红火火的经商热,部队干部的工资实在不高。

  大抵到上世纪末,我的跑条线的年青同事反馈的信息仍然是,征兵困难不小。这几年情况大变,关键因素有两条:一是工作难找,尤其那些个儿女没考上大学的

  家长,送子当兵的积极性特高。谁说不是,浪荡在社会上,儿女当“啃老族”事小,学坏样事大;二是军人待遇有所提高。

  这些年,尤其是近3年来,不光没学上、没工作的小青年选择当兵做为“人生过渡”,就是在校大学生,报名当兵的热情也一浪高过一浪。个人经历外加时势变化,在本栏,我已写过两篇拙文,分别是《男儿意气、无关富贵》和《军队也是就业的市场》,诸读者当还有印象。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喊了大半个世纪的口号国人耳熟能详。然而,军人的社会地位并非因“光荣”而构筑。

  特别在今天的“市场社会”里,衡量军人的社会地位,首先看他(她)们的经济地位。

  军人经济地位由工资(津贴)、补贴、福利保障、伙食、退伍后的一次性或常年性补贴等共同构成。于今天,还包括退伍后的“后路安排”等等。

  单从“文革”以来40年间,当兵之“热”——“冷”——“热”的循环,并非如正弦曲线周而复始,而是受制于社会发展演进所出现的价值判断之变。除了饭碗难找,除了经济发展了有条件改善军人待遇了,还有国际局势之变化,包括台海局势之变。

  争相当兵去,特别是大学生争相报名参军,于改善兵员素质非常迫切。不过,眼下是个“市场社会”,物以稀为贵,名额有限而想当兵者众,不廉洁的麻烦也随之“放大”。军队若“不廉洁”,谈何战斗力。历史上,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有这个教训。就说清初“八旗兵”能征惯战,到清末却一触即溃。何也?直接的原因乃“不廉洁”矣!

  本文点到为止,个中原委,诸读者当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