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市场化的调控


5315点,周五上证综指收市点位,沪深股市在过去一周里经历了一轮持续大幅下挫。上证综指更是以8%的巨大周跌幅,创下了过去9年来的之最。在市场人士看来,这是一次由管理层主导的同时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也是一次深沪股市的“价值回归”之旅。

 

5·30”调整之后,经过一个月的蓄势,7月开始了一轮蓝筹股主导大行情,短短的3个月,指数从3700一直上涨到6120点,涨幅达到65%,而当中的主力军就是蓝筹股,推动力就是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在管理层多次提示风险无果的情况下,基金首当其冲成为了调控对象。自从9月中发行华夏复兴基金以来,近两个月以来,除了QDII,市场中没有新基金发行。同时,管理层开始收紧基金的持续营销活动的审批,证监会基金部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金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有效地控制基金销售规模,避免基金规模盲目扩张。按照通知的要求,基金公司也所有行动,开始适度控制基金规模。据WIND统计,10月份以来共30只基金宣布暂停申购,公告多解释为控制规模考虑。11月份以来则有7只基金宣布暂停申购,公告多解释为控制规模考虑。这无疑收窄了基金的资金来源,没有新鲜血液,就无法继续支撑所持股票的继续上涨。

将基金的行为控制住,也就抓住了本轮行情的“咽喉”,没有公墓基金的资金不断拉高,创新高失去了根本动力。今年以来,管理层为基金投资热降温的意图明显。今年以来多次采取收紧新基金审批闸门控制入市资金。正因如此,就出现了,指数大幅下跌,基金重仓股、大盘蓝筹股跌幅更巨大。问题是,管理层出台的文件,看似完善市场运行的规范性文件,但它的内容所要求的,却是具有限制性的,只不过不是明显的强制性而已,其本质不过是一次行政化调控,只是管理层认为这是规制市场的所谓市场化手段。表面看来,这次调控管理层是通过带中国特色的“吹风”招呼来限制基金的资金流入,此举看来更具威力,比之突然出台提高印花税,效果不弱,又不会招致市场的诟病。其次,这次的下跌虽然有着市场本身调整的需求,但是调整的时机和强度是在管理层主导下开始;监管层在正式下发44号文之前,早就三番五次地给基金公司吹风,约束基金公司的持续营销。这种压制基金做多的方式,使基金公司没有资金再推动指数上涨,大盘停止上升,掉头下跌了,这不能不说是管理层打着市场的幌子在调控指数。

 

其实,我们很早就看到现在的股市存在泡沫,不论是小盘股还是大盘蓝筹股都存在估值过高的隐患,可是就如同本轮行情中后期的性质一样,资金推动型上涨,泡沫在资金的推动下,只会越吹越大,估值无法回归正常。管理层在无数次向市场提示风险无果的情况下,挤压泡沫,降低市场估值,就只能伸手调控了,出招让市场降温。这次大幅下跌,管理层的政策显然发挥了作用了,基金受制于政策,只能卖不能买,同时加上大蓝筹的回归,市场现有的蓝筹股停止狂奔,指数也停住脚步。同时,我们看到了另一番壮丽景象:涨有多高,跌有多深。蓝筹股并没有以温和的方式下跌,指数泡沫的释放大有越放越快的不可控风险,估值的担忧所形成的恐慌情绪忽然间蔓延、影响整个市场,整个市场不是以震荡的方式下跌,而是在“上演”暴风骤雨般的坠落。

相反,没有任何抵抗地下跌,市场的恐慌情绪也在逐步蔓延,并有失控的可能性,蓝筹股的继续大跌,基金的损失会越来越大,惊慌失措的投资者不可避免地引发基金的赎回潮,而赎回的压力可能引发基金被地性地大幅减仓,必然引发更大规模的动荡,重仓股、蓝筹股的下跌较之大盘的调整来得更加迅速、猛烈,也更加壮烈。指数从6124点开始下跌,到上周五最低位置5217点,已经下跌了900多点,下跌幅度达15%,而个股的下跌幅度则更大。从1022至今,下跌超过30%的股票比比皆是,沪深300指数中上涨得最猛烈的蓝筹股成了下跌的最大动力,中国神华、中国铝业、鞍钢股份、宝钢股份……等等,迸发出巨大杀跌动能。非理性上涨顿时变成,非理性暴跌,牛市的调整又让人长了一番见识。

5·30”调整的时候,我们看到一次突如其来的调高印花税率导致上证综指半个月跌去近1000点,管理层迫于压力,重新放开之前停止的新开放式基金的发行,而且一放就是4只基金同时段发行,再加上基金拆分和持续营销,67月两个月就有超过2500亿的资金涌入新基金,流入市场购买股票,形成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及至8月末,指数一路高涨,管理层出于风险担忧,又停止发行新基金,限制基金扩募,两个多月没有资金的流入,造成了中石油发行后,市场出现了资金面紧张的状况,进而推动指数向下快速下跌。这种管理层的行政调控正在让我们经历着牛市的暴涨暴跌。由于政策的使然,导致市场的资金特别是大资金霎时涌入,接着猛然关紧突然间所有大资金无法进入市场,这样市场状况下,哪有不暴涨暴跌的指数?

控制市场中不规范行为、限制基金规模,不应通过不发新基金、停止基金的持续性营销的带有强制性措施来进行,在正常的市场里,发行基金是市场的自主选择,停发本身就有违市场化进程。在市场高高在上就掐死资金的流入,市场必然大跌;当市场极度低迷的时候就放开资金流入,市场一涨就不可收拾。这其实是在管制流动性。这样时而“开闸”,时而“关门”的行为,让投资者无可适从,同时也不利于基金业的发展,违规行为应该纠正,但不能“一把刀”且下去,到时受伤的不只有投资者,不只是相关公司,而是整个基金业。

 

投资者在市场中有自主买入投资产品的自由,有高收益的回报预期自然会追逐高风险产品,在估值过度的市场的确很危险,可是这是投资者的自主,我们只能通过风险教育、和市场的风险释放来阐明投资的理性。在我国大量剩余资金急切流入资本市场,而投资渠道依旧狭窄的情况下,开发投资产品,发展资本市场才是主题,同时我们的股票市场现在总量确实很大,但是又有多少是流通的呢?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让更多的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那么债券、股票的投资功能就应该充分发挥。现在股票市场估值过高,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投资者对股票需求很大,市场的股票供给不足,那么降低市场的风险一个方法就是增加股票供给。

我们也看到这两个月大量的新股上市,可是新股上来了,市场现有的存量却依旧“躺在”沙地里,大量新股上市,我们的流通比例却在不断下降。优质新股上市是一方面,而市场已有优质股票的存量供给则是另一方面,指数不断上涨就是对现有股票的追逐,那么稳步增加这类股票的供给可以有效满足投资需要的同时,降低国有股比例,优化股本结构。但我们只看到中国神华、中石油这类大蓝筹发行仅仅只有十几亿股、几十股来上市,谁都知道他们是大蓝筹股,都是投资的最佳对象,谁都会疯狂抢购,那么它们的发行承接其实就不成问题了,只会造成市场的“过山车”式波动。我们现在仍是这样的才操作思路,有大盘股上市了,出于比价效应,资金疯狂拉升场内股票,同时为新股预热;大盘股上市时,一次上来几百、上千亿流通市值,产生“挤出效应”,市场要准备资金承接,新股出现飙升,场内股票大幅暴跌,一边是红光满面,另一边“很受伤”,资金的大进大出是投资者的错吗?显然不是

    还是在行政调控,同时,管理层还是被指数“挟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