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学风问题


再谈学风问题

欧阳君山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教育运动,这就是毛泽东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于圣地延安发动的“延安整风”,19415月开始,19454月结束,毛泽东本人作了三个著名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

 

按教科书的解释,延安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中心是反对教条主义,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统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

 

在教科书之外,对延安整风存在不同的解读,比如历史学家高华专著《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就别有一番风味。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某种程度上,一切历史也是个人史,远近高低各不同,势所难免。

 

不管情况如何、看法怎样,延安整风以整顿学风为核心整顿党风乃至文风,应该肯定。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看,在重大的思想和政治路线转折关头,学风问题都首当其冲。即便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基督也是从改造学风始其传道。

 

就个人的经历和观察,深感学风问题极端重要,甚至可以说:学风比学问本身还重要!中华古圣先贤讲“内圣外王”,儒家的心法圣典《中庸》明确提出“诚于中必形于外”,都强调内与外是统一的。即是说:可以从外在的学风来看一个人内在的学问,学风反映着一个人的学问是深还是浅,是大还是小,是正还是邪。

 

正因为如此,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谈学风问题,20066月,在山东大学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上,我挥霍宝贵的发言时间,讲了治学的“四要四不要”:

 

1.要实事求是,不要形式主义;

2.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3.要生动活泼,不要面目可憎;

4.要回归常识,不要故作高深;

 

2007年元月,在大国崛起与文艺复兴研讨会上,我截取宝贵的发言时间跑题,提出判断一个人学问上是否成熟的七大标准:

 

1.看他是不是有穷根究底的锐气;

2.看他是不是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3.看他是不是有为而不争的淡定;

4.看他是不是有温暖别人的情怀;

5.看他是不是有启发他人的柔情;

6.看他是不是有百折不烦的耐心;

7.看他是不是有心平气和的从容。

 

20074月,根据一段时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又一次“发愤而作”,提出判断一种思想理论是否成熟的四大标准:

 

1.看该理论是否逻辑简洁并通透;

2.看该理论是否回归生活和常识;

3.看该理论是否偏离历史与主流;

4.看该理论基本概念属不属原创。

 

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再一次打动了我,一段时间来又颇有感触,再说几点,这就是我所观察和感受到的“五多五少”:

 

蜻蜒点水者多,沉潜究竟者少——学界原需要深刻,以思想为志嘛,但不少学者其实属蜻蜒点水派,浅尝辄止,没有沉潜的功夫,甚至相当一部分根本就没有在思想上真正下过功夫,拾人牙慧,咿哩哇啦,一知半解。

 

论资看帽者多,实事求是者少——学界最要讲理性,但未能免俗,势利鬼一大堆,不看真实水平,而看这个人是什么资历、有什么背景、戴什么帽子,这恐怕正是学界弄虚作假蔚成风气的重要原因,不看真实水平,骗子当然乘机而入,大显身手。

 

风头主义者多,宁静致远者少——学问最需要淡泊宁静,但真正能坐冷板凳的学者少,凤毛麟角,更多的是热衷出场,喜欢出彩,沉不住气,惟恐自己没有“注目礼”,惟恐自己的一知半解别人不知不解。

 

私意自用者多,虚怀若谷者少——学问最需要客观,而客观来自于虚心,但学者们往往也是教别人虚心易,要自己虚怀难,不能够正确对待别人的思想,更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专断和自私不亚于任何俗界之人。

 

山头主义者多,五湖四海者少——学问最需要包容,兼听则明嘛,但学界心态开放的人少,具有启发和引导意识的学者更是罕见,更多的只是自己那一滩浅水,远不是五湖四海,文人相轻和山头割据可谓通病。

 

我没有说全部,但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专家掉在这“五多五少”的一二情境中难以自拔——还会有思想吗?说思想太沉重,即便把思想摆在这样的专家学者面前,也会有眼不识泰山。基督当年的遭遇就正是这样的情况,法利赛人口口声声要拜神,天天日日都读经,可神来到他们当中的时候,他们却又识不得,反而是抗拒和侮辱,乃至最后要了耶稣的宝血。有“布尔什维克”当年也曾经指着毛泽东同志的鼻子说:你不懂马克思主义,充其量是晓得一些“三国演义”。历史后来扇给这些布尔什维克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殷鉴不远,谨以此与学人们共诫勉:

 

1.莫蜻蜒点水,要沉潜究竟;

2.莫论资看帽,要实事求是;

3.莫风头主义,要宁静致远;

4.莫私意自用,要虚怀若谷;

5.莫山头主义,要五湖四海。

 

 

 

 

[“学养”专思链接]

学问乃大丈夫事

超越自私:兼论中国思想界左右之争

如何判断一种思想的成熟

再回家读书

学问有止境

修养无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