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打老子”谁之过?


       “这周二刚有一位家长因孩子常对她拳打脚踢来进行心理咨询,这已经是今年第5个遭受孩子家庭暴力来咨询的家长了。”11月10日,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科姜主任告诉记者,今年青少年家庭暴力问题凸显。对此,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侯先生表示:关键原因是家庭教育问题,家长、学校应从生活细节中抓德育。(11月12日《半岛都市报》)

        “儿子打老子”,这本是阿Q不朽的自嘲名言,而今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这个以“孝”为传统美德的社会里,这不能不说是下一代人道德素质的退化。阿Q在“我是老子”的自慰中,心满意足地回他的土谷寺做美梦去了,如今被打的父母们又怎么能解开心中的困惑呢?

       人之初,性本善。到底是什么促使了“儿子打老子”的现象发生呢?报道称,姜主任是这样分析的,“家长过度保护、教育不当是主要原因。青少年学习压力很大,又处于叛逆期,有的孩子情绪控制力比较差,没有感恩心、责任心,冲动之下就打父母。而父母往往对孩子溺爱、忍让、过度保护。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他最好的发泄渠道。另外,家长、学校对青少年的挫折教育、感恩教育不够。青少年的情商比较低,缺乏自我激励系统。”

       我认为,姜主任的分析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这个父在现代社会里自然是包括父母以及一切父母辈、祖父母辈的人。我们做父母的不但给孩子生命,还言传身教,教育下一代怎么做人,怎么孝敬父母。可以说,“儿子打老子”这种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可能从小就有对父母不恭的行为,只是没引起我们的重视,没有及时纠正他,才长期积累,一朝爆发的。

        再者说,少年期是一个从儿童向青年过度的时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多事之秋。从生理上看,这个时期是生长发育的一个高峰阶段,身体的发育给他们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情绪上容易兴奋和激动,也容易失望和消沉,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容易用激烈的行为发泄内心的压抑,加上学习压力、睡眠不足等,都可能成为过激行为的催化剂。而代沟则造成了两代人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和裂痕,缺少相互体谅和换位思考则又加深了代沟。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责备多、体谅少,既不注意和风细雨地引导和沟通,也不注意及时对他们的进步加以肯定,看到他们贪玩儿或无休止地迷恋电脑游戏等活动时容易火冒三丈,在亲子双方都不冷静的情况下,极易产生冲突。

         而许多父母却往往将“儿子打老子”原因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地以“我是为了他好”为由而不考虑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自己的教育方法。如果一些家庭还是按照简单高压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暴力行为就会是隐患。一方面,可能会使亲子关系下降到冰点;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会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所以说,家长必须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这是解决“儿子打老子”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