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无车日”不要成为领导“作秀日”


  今起至9月22日,首届中国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将在国内108个城市同时举行。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均宣告加入这一活动,并将正式签署“无车日”承诺书。作为承诺的一部分,活动期间,城市政府领导必须带头参与活动,带头乘坐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各承诺城市应至少实施一项新的注重实效的绿色交通措施;切实改善公共交通状况。(2007年9月16日人民网—《京华时报》)

  社会经济发展到汽车日益普及的今天,随之带来的是空气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目前,空气中的废气污染有1/4是由汽车发动机造成的,这些废气正日益破坏着大气中的臭氧层,并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无车日”活动旨在鼓励所有市民放弃依靠汽车出行的生活方式,倡导保护日益遭受破坏的大气环境。所以说,“无车日”的发起,无疑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根据测算,开展“无车日”一天,全国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000吨,并有数百人免受交通事故伤害。看来“无车日”的设立绝对是利国利民的一个“善举”。

  然而,在庞大的汽车队伍中,公车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很多公车有事无事都喜欢到路上转转,而且有些人开车还很横,但对于它们,目前没有什么办法。“无车日”不应该仅仅是“无私家车”日。政府官员应该有个表率作用,从省长、市长到普通公务员,可不可以带头骑自行车或者乘公交车上班?这一要求在“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承诺中已经有了,可要求政府官员真的都抛弃早已习惯了、熟悉了的公车,去骑自行车或挤公交车,恐怕真的比登天都难。无论是哪一级的政府官员,上班有秘书伺候,出门有专车接送,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一种享受。虽然报端也常有某某领导和群众一起挤公交的报道,一些地方还出台过要求所有处级以上干部都要坐一次公交车的强制规定,但是坐也只是坐了,没坐也还是没坐,领导的“公车”一辆没见少,也没见哪一个人因为没有按规定去做而受惩处。笔者没有做过调查,也不知有没有人能拿出“无车日”期间政府官员的公车是不是都停了的调查记录。但起码有一点,绝大多数官员是不会真去挤公交车的。即使有那么几个,估计也是媒体报道和个人作秀的需要。

  其实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仅仅“无车日”那天或一周坐不坐公交车并不重要,关键是领导的“公车”能不能真的减少乃至取消,领导能否做到周周坐、月月坐、季季坐、年年坐、经常坐、坚持坐的习惯化问题。那时,不但能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能源,而且可以因专车、公车相对减少而使我们的城市的交通更加畅快;我们的城市上空湛蓝清新白云朵朵周边多些……当然了,我们的领导“挤公交”,更可以与市民乘客肌肤汗臭“零距离接触”,更好的体会百姓艰辛;也可以步行、跑步,或骑自行车上班,如果坚持下来,肯定肚子不是凸出的一块脂肪,而是八块结实的腹肌啊。然而,在公车还不能彻底取消、特权还不能彻底消灭的情况下,企图通过搞一个领导带头的“无车日”就能改变一切,恐怕很难。

  应该说,“无车日”倡导“绿色交通与健康”,对于建设安全、方便、经济、高效、舒适、环保的城市环境,其意义是积极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每年只有一个“无车日”远远不够,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认真考虑,在都市的一些中心地带禁行汽车,在每周,甚至每天的一定时间段禁行汽车,以便通过人类的自律,还空气一个洁净,还蓝天一片明澈。经常吃大餐的人可能有个共同的感受:长时间在一家酒店吃“一贯制”的菜肴,尽管营养价值再高,口味再好,也会吃腻的。此刻突然上来一盘“原生态”粗糙“忆苦饭”,大家会蜂拥而上抢光的。当然,这只是“图稀罕”“吃新鲜”而换口味的暂时现象。不久,众饕餮者会继续寻找另有风味的山珍海味大餐享口福的。

  “无车日”不是中国的首创,当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但其出发点是在于唤起老百姓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健康出行,因此“无车日”活动只是一个载体,希望通过这一载体能强化老百姓的环保意识,逐步达到目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大效果。常言道,“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全国范围的“无车日”活动中,公车管的怎样,领导做的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成效,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就像“无会月”不可能从根本上转变文风、会风和领导干部的作风一样,但愿这个“无车日”最好不要像常吃套餐偶换口味“图新鲜”般对待,更不要成为领导新一轮的“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