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医学理论
依据弗洛拉·瑞塔·施莱博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心魔劫》,还有电影《三面夏娃》、《精神病患者》、《一个头两个大》等,都是以多重人格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人们对《心魔劫》这类影视剧的争论焦点是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这样多重人格的人存在。
心理学上,把一个人具有多种人格的现象称做“多重人格”。
在医学上,多重人格已经被看作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和其他神经官能症一样,也是由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引起的。多重人格的临床诊断依据主要有两点:(1)在同一个人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的人格或人格状态,其中每种人格都拥有相对持久的对环境和自我的观察、联系与思考;(2)至少有两种这样的人格或人格状态经常完全控制个体的行为。
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的俗称,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即心因性)人格障碍。在全世界精神病医师必读的、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1980年版中,“多重人格”被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1980年第三版)。
通常来说,在特定的时间阶段内,表现在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即“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言行和思想情感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但是在受到某种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称为“后继人格”,此时情感、思想和言行等等都转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恍若换了一个人。从主体人格到后继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
现在,“多重人格障碍”这个词已被“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取代。简单来说,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症状表现为两种以上明显不同的人格特点或身份交替控制、掌管同一个人的意识。
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为:病人通常具有和其他神经症以及精神疾病相似的临床症状,如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和癫痫。大多数病人有抑郁,焦虑(出汗,脉搏加速,心悸),恐惧,惊恐发作,躯体不适,性功能障碍,饮食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等症状。许多病人会滥用精神活性药物。
人格转换和间断性遗忘障碍常常使得病人难以驾驭个人生活。由于不同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病人常声称自己听到内心的对话和其它人格针对病人的议论。医生则认为这是“幻听”。
分离性身份障碍具有一些特征性的症状,包括症状表现的波动;社会功能的波动,即从十分能干到无能;严重的头疼和其他躯体疼痛;时间定向障碍;时光倒流;遗忘;人格解体和失去现实感。人格解体是指没有真实感,从自我中脱离,游离于个人身体和精神活动之外。病人对自己的生活感觉像一个旁观者,对于自己的观察犹如在看一部电影。人格解体是指对熟悉的人或环境感到陌生或不真实。
1994年新版的《精神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已经用“分裂性同一性障碍”取代了“多重人格障碍”一词。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有效的确定自己的人格或整合自己的多重人格,将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常见有自伤自杀企图,酿成悲剧。
美国记者凯文·卡特,在非洲看到一个幼童行将饿毙,和瘦弱的身体几乎同样大的脑袋耷拉着跪在地上,他已经没有气力站立起来去寻找食物了。在幼童的旁边,一只秃鹫也静静地等待着这份即将到嘴的美食。记者对这个司空见惯的景象无能为力,把整个过程拍摄下来,起名为“饥饿的苏丹”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3/27/bjlily23.jpg ,发表在摄影杂志上。就在这些照片获得摄影界最高奖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3个月后的一天夜里,南非警察在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显然,导致卡特自杀的原因就是人所具有的救死扶伤的善良本性和见死不救的现实行为形成的人格分裂。
中国湖北的一位老人江诗信,致力于救助贫困学生。但是然而,由于数千元爱心款被冒牌贫困生骗走,有人指责他帐目不清有贪污嫌疑,老人不堪屈辱和压力跳楼自杀,以示清白,身后一贫如洗。显然老人死于帮贫扶困的高尚人格和贪污善款卑鄙人格的双重矛盾造成的心理压力。
狗仔队为获取商业新闻而置新闻当事人危难与不顾的事例时有发生,最著名的当属英国王妃黛安娜死亡案例。也有人支起摄像机单等骑车人落入下水道,并把照片传到网上,受到多数民众的抨击。但是这些人的商业目的明确,对自己的行为的合理性也充满自信,在法庭上和受到批评后依然振振有辞,这与凯文·卡特因为无能为力救助难童又获得大奖的复杂心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也没有听到狗仔们有自杀案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