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2007年11月14日]


 

《开盘》:黄金十年的最后挽歌

 

    如果爱情是永恒的主题,那么往昔今日的纵向比较也肯定是永恒的主题。正如爱情总因刺痛人们的心灵而显得美丽,比较也总是让某个时代的亲历者有着欲罢不能的苦楚。

    说今不如昔固然有点酸酸地味道,昔不如今却也未必就是真理。新闻总以盛世自夸,我却觉得,春秋时代的自由和大唐王朝的开放,怎么看也与今天有一比。而论到趣味与豪情,昔日似乎还略胜一筹呢。

    年纪大了,一般难免有思古之幽情。不情愿地推到边缘,总需从奢华岁月的追忆中找些慰藉。这都没什么。人类本来就是数百年来一波追忆潮。比如中国吧,上一次高潮应该是满清破灭的时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百年才来一次的改朝换代,怎么就让那帮人赶上了呢?

    如果你跟我一样,就喜欢潮起潮落的刺激,那么你应该为生在今天而庆幸。刚刚还二十几岁伸长脖子等机会,一过三十,你可能就被迫要去追忆了,而过了四十,那基本上注定只能到追忆中找感觉。三千年中国史,还没有哪朝哪代像今天这样,风骚只领三五年,十年八年就一个轮回的。

    发这通感慨,是因为看了其实微不足道、却老以支柱自居的房地产行业,在经过十年发展的黄金岁月后,也开始上演一出迭宕起伏、入局出局的戏。当年那些“道上的人”,有人得志有人失意,有的放言要做“世界最大房地产企业”,有的只能戚戚然作壁上观,也有的追忆往昔峥嵘,想为过去的岁月理出一条线索,划上一个句号。

    不要被《开盘》的书名误导。其实它更像封盘而不是开盘。与所有初获生机的行业一样,房地产最先打响的也是营销大战。借着98房改的春风初出茅庐的开发商,其实想法并不多。反正有地就拿,有项目就做,房子不好不要紧,能卖出去就是好房子。与现在的“天天高价”不同,当年的开发商,在竞争重压下,不求暴利,但求回款,有不清不楚拿地成本掩护着,倒也赚得盆满钵满。

    营销导向下,开发商们纷纷低调做事,高调做人。《开盘》讲述的,大致就是房地产如何高调的故事。例如,如何给一个土得掉渣的楼盘赋予心灵净化的“意义”,如何把一堆惟利是图的混凝土变成疑似古希腊雕像,怎样让一个拙劣的仿制品跟北美欧陆地中海套上亲戚关系……

    既然没技术,就只有玩文化。好歹得占一头吧。

    在那个时代,建筑师没有发言权,技术专家只能靠边站,意气风发的是文学青年。对,《开盘》的作者,据说就是一个在80年代混迹报告文学、在90年代玩儿过央视策划、又在世纪之交上了房地产贼船的文学青年。

    俱往矣!政府变脸了,土地收紧了,资金不好拿了,文学青年不好混了,往日风光不再了。一大批人下岗了,侥幸留下来的也是今日不知明日事。

    唯一不变的,是暴利依旧、垄断依旧。一只手被下令出局,好让另一只手抓得更多。昔日人神共愤的房地产,今天让所有人闭了嘴。有钱没钱都赶紧买房去吧,有机会做房奴就谢天谢地了。

过去的年代也许无聊,但总算有趣,当昔日的含情脉脉变成了今天的明火执仗,就连起码的看头都没有了。

    房地产从来就不是暴利行业。资金大、周期长、风险高,开发商的账面暴利其实是风险贴水。如今资金更大、周期更长、风险更高,开发商也就只能追求更多的风险贴水。这就是游戏规则,你玩不玩?

    不甘心出局,又没胆量入局的,想必不在少数。媒体泡沫变成了房价泡沫,骗局变成了赌局。最好和最坏的时代已渐行渐远,疯狂的时代正悄然降临。

    《开盘》封盘,曾经的飞短流长与恩怨情仇,便都成过去式了。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是好是坏,是福是祸,谁人可知?

 

      冀志罡  2007-11-14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