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进课堂值得叫好!


   孩子被充满死亡、恐怖情节的漫画和动画片所吸引,有的甚至盲目模仿,从而酿成悲剧……记者昨日获悉,由于中小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今年起,武汉市幼儿园、中小学课堂将全面推广“生命教育”,让学生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11月17日《楚天金报》)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成长于这种环境的学生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对于生命的漠视,已经成为现代中小学生的顽疾。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如“模仿练功”,使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为学武打片的侠客,持刀从很高的墙头上纵身跳下而死亡;“模仿自杀”,使一个6岁男童试图扮演电视剧《聊斋》的鬼相而仿效上吊身亡;“模仿敲诈”,使一个10岁女孩仿照宣扬暴力的电视片写信向邻居敲诈巨款;“模仿抢劫”,使一个14岁学生用石头把同学砸伤而致昏死……真是让人心惊肉跳,惨不忍睹。

    所以,在幼儿园、中小学课堂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凸现了生命之重,值得击掌叫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教育——首先是人学!“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是简单地重复生命的生理知识,而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成长的规律,重主体参与。这正如报道所说的,将“生命教育”纳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在幼儿园、小学,让学生能区分安全与不安全行为;在初中、高中,让学生能把握友情、爱情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的社会属性,获取珍惜生命、善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真谛。

    当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仅仅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是不够的,要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还应该让“生命教育”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例如,学校应当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课时安排,充分利用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专题性“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同时,社会各界也要“齐抓共管”,联手设置“安全网”。教育部门要对中小学生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包括出走、自杀等现象,要从客观的角度深究原因和教训;网络、电影电视、报刊要净化与此有关的画面和文字,减少对青少年的暗示和误导;家长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成功梦想的工具。如此,“生命教育”进课堂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能让学生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时空中幸福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