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造假也能评上奖:“中国新闻奖”蒙羞也不冤


沮丧与忧伤:2007中国传媒困局系列

第二部分 媒体生态困局

 

新闻造假也能评上奖:“中国新闻奖”蒙羞也不冤

828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界年度最高奖——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第二天,此新闻一公布,当天就有网友以《中国新闻最高奖曝出大丑闻:伪造报纸获三等奖》为题揭露了扬州晚报伪造报纸获奖的事实,并称这一天是中国新闻界的耻辱日。

该报获奖作品《千年古城捧回“联合国人居奖”》,被证实是刊登在一张子虚乌有的20061016A5版的报纸上,而实际的公开发行的《扬州晚报》当天的A5版,是一个“24小时快拍人居扬州”的专版,版面上的照片与伪造的报纸完全不一样,作者也不一样,扁辑也不一样。

这时,人们才发现这张伪造的《扬州晚报》通过“层层严格评选”,先后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复评获奖作品及分类金奖,直至拿到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这让人想起90年前的只供袁世凯一个人读的报纸《顺天时报》的故事,想不到近百年之后,江苏省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二者的评选委员会的委员们做了一次被蒙在鼓里的袁世凯。事情发生在21世纪的今天,不可谓不是中国新闻界的羞耻。

假新闻有时真的难防,但报社集体造假,还屡屡获奖,这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从社会影响上说,虽然为获奖而伪造报纸,造成的危害并不如“纸馅包子”事件那么严重。然而,报社“全员发动”造假,在深层次上对报纸公信力的杀害无疑是致命的。而该报醒目的口号“公理、关爱、求真”就成了莫大的讽刺。

造假者为功利为虚名是肯定的事,但我们更要追问一个报社为何敢集体造假?他们在造假时肯定会明白一旦东窗事发,将为带来什么灾难。 既然知道灾难性后果,他们还敢造假,只能说他们对造假的成功率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也就是说他们在造假前,一定是仔细研究和琢磨了如今新闻奖评选制度,发现即使将伪造的几张报纸提上去评委们也照评不误,因为评奖基本是和暗箱操作无疑,和大众无关。评奖也快成了小圈子内自娱自乐的事情。幸好,还有网络,让我们知道了真相。虽然事发后,主流媒体并无报道,但新闻界基本上还是老少皆知。

可以说,此事的发生,受害最大的是中国新闻奖,因为这无疑是给了这个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一个响亮的耳光。有学者就指出“其素来因为替当局歌功颂德而遭到业内人士不耻,现在造假事件更加令其名誉扫地”。

中国新闻奖是该检讨自己的时候了,一个号称全国最高新闻奖奖项,离政治很近,离新闻很远,这样的局面使它在行业内没有多少公信力,对全行业也没有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它已基本沦落为新闻官员们捞政绩的工具。要想和中国新闻界最高奖这一称谓相符,它必须远离政治,回归行业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