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问:孔夫子与黄帝的血脉关系


  中国上古有三大王朝,分别是夏、商、周。王朝的人除奴隶外,其身份一般可分为五大等级,第一等:王(天下的最高统治者),第二等:国君(通过王分封的诸侯国的统治者),第三等:大夫(有爵位的达官贵人),第四等:士人(知识分子,也可在朝中做官,有的也算下层贵族),第五等:百姓(农、工、商,不能够做官的人)。

  中国的王朝统治者的继承(王位、爵位、名份),完全是依照血缘关系来衡量;换句话说,王的继承人必须是王的血骨,当然,不能够反过来说——王的血骨肯定成为王的继承人,因为王的宝座只有一个,而王的血骨大都在一个以上。王位是稀缺资源,而且非常稀缺,明摆着的只是“唯一”。可是,王的血骨一般都比较泛滥,有多达上百个王子的。于是,矛盾就出来了——唯一的王位有众多的觊觎者。为了克服这个矛盾,王的绝大多数血骨都只有往王位以下的方向发展——相当部分的就只能够做了诸侯国的国君,更次的也做了王朝或者诸侯国君的大夫(或贵族)。当然,也有沦落为士人(知识分子)的。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的家族史,就是从王的高贵地位一步步沦落为低下士人地位的一部辛酸的历史——其间,孔子的祖上不但做过王,还经历了国君、贵族大夫等地位,最后才沦落为士人的。这也就是说,在孔子之前,孔子的祖上经历了第一等人到第四等人——至少是四种地位的继承阶段。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名有些名气的武士,其社会地位属于士的阶层——充其量就算下层贵族——也就是文章开头所归纳的王朝中的第四等人。这样一种身份在孔子之上(从父亲算起)已经有五代人了:孔丘的父亲:叔梁纥——爷爷:伯夏——祖祖:孔防叔——太祖:祁父——先祖:木金父。

  孔子的五代长辈之中,关于爷爷伯夏,历史有两种记载,一说是士人,一说是大夫,没有什么生前事迹留下来,所以后人也就说不太清楚。如果结合孔子的祖祖——孔防叔的身份来看,恐怕是士人的可能性大,因为祖祖孔防叔只是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任防邑宰,即便他是贵族,其地位也不会高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关于孔子的太祖祁父,历史也没有什么记录。孔子先祖的记录要稍微多些,说木金父是在自己的父亲被人杀了之后,才逃到鲁国来的,其身份已经降为士人了。

  历史既然记载说木金父的身份是“降”下来的,就说明他的上辈的身份比他高——这在历史中有相关的内容——在木金父之前,孔子先人的社会身份高于士人,是王朝身份的第三等,具体地说,可能不会低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第四位的子爵。这段历史,如果从木金父再往上,又可以往前追五代了——木金父的父亲:孔父嘉——爷爷:正考父——祖祖:世子胜——太祖:宋父周,——先祖:弗父何。

  木金父与父亲孔父嘉,原来是世居在宋国。孔父嘉是春秋历史中非常著名的人物,开始时他姓子,名嘉,字孔父(一说名孔父,字嘉)(还有一说孔父乃其生前国君所赐之号),自他后,开始别为一宗,自成体系,从子姓中分出来,别为公族,以孔为氏。孔氏的称呼——即孔姓,是从孔父嘉开始的。公元前710年,孔父嘉死在了宋国朝廷内部的争斗之中。

  这得从宋国的第十三位国君宋宣公说起。宋宣公(公元前747年~公元前729年)留下遗言,将国君之位传给了弟弟子和,也就是宋穆公(公元前728年~公元前720年)。穆公九年,宋穆公生病,召来大司马孔父嘉,对他说:宣公舍弃太子(宣公的儿子,姓名:子与夷)立我为君,我不敢忘记。我死后,一定要立与夷为君。孔父嘉告诉他说:大臣们都愿意立公子冯(即穆公的儿子)。穆公不同意,让儿子出国去(郑国)。穆公死后,孔父嘉扶与夷为君,就是宋殇公(公元前719年~公元前711年)。殇公继位后仍然重用孔父嘉为大司马。于是,孔父嘉得罪了朝廷大多数人。由于殇公的政治竞争对手公子冯在郑国,殇公即位后开展了与郑国的战争,十年打了十一仗,劳民伤财。

  宋国的太宰名叫华督,公元前711年的一天,因为在道路上偶遇孔父嘉的妻子,他惊呆了,“目逆而送之”(盯住她走过来又盯住她远去),叹道:“美而艳”!第二年,华督杀了孔父嘉,霸占其美妻。接着又杀了宋殇公。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逃离宋国,去了鲁国。

  木金父的爷爷正考父也是春秋时代一位知名人物。正考父辅助过宋国宋宣公和之前的宋戴公和更早些的宋武公,是宋国的三朝元老。木金父的祖祖世子胜和太祖宋父周没有什么事迹,但他们一定是宋国有爵位的贵族大夫,因为木金父的先祖弗父何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人。

  这还得从弗父何的父亲说起。弗父何的父亲就是宋国的国君宋湣公(公元前691年~公元前682年)。宋湣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弗父何,小儿子是鲋祀。宋湣公没有把国君之位传给儿子(按说应该传给弗父何),却传给了弟弟子熙(宋炀公)。鲋祀发动政变,杀叔叔宋炀公后,曾经请求哥哥弗父何继位,弗父何没有接受。鲋祀自立为国君。弗父何因自己让位而声誉大振,受到宋国上下普遍的尊重。

  孔子的先人弗父何,就是宋国国君宋湣公的大儿子——本来有机会做国君但却没有做,他的名字叫“共”。如果从弗父何(子供)的头上开始寻查,就可以将孔子的先人再往上追五代:弗父何的父亲:宋湣公——爷爷:丁公申——祖祖:宋公稽——太祖:微子衍——先祖:帝乙。

  这一拨孔门先人得从帝乙说起。帝乙是商王朝(又称殷朝)的大王,他宠幸了一名卑贱身份的女子。该女子生下了大儿子微子启、二儿子微子衍。母以子贵,该女子由妾册封为王后,又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名“受辛”。受辛因为母亲被册封后生的自己,按照商朝的规矩,他有机会做了天下的大王。受辛就是中国历史上玩女人(妲己)玩掉了江山的殷纣王。当时,微子启因为纣王无道,逃离了。后来,周武王灭了商王朝。周武王儿子周成王当政时,周公平定管、蔡之乱后,封了微子启为宋国的国君,要他供奉殷朝祖先的祭祀,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微子之命》。该文是中国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章之一,已经成为华夏千古名篇。微子启死后,将宋国的君位传给了自己的二弟微子衍,衍传位给儿子稽(首称宋公),稽传位给儿子申(宋丁公),申传位给儿子共(宋湣公)。

  所以说孔子的先人,从做士人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做大夫的,也可以追溯到做国君的,还可以追溯到做天下大王的。受辛(纣王)是殷商王朝的第三十一代大王(公元前1075~1046),帝乙是殷商王朝的第三十代大王(公元前1101~1076)。如果从帝乙往前追,还可以追溯殷商前面的二十九代大王,他们是按血脉一代代往下传的,有史料记载得清清楚楚。他们是:

  (往上)[29]文丁(公元前1112~前1113)——[28]武乙(公元前1147~前1113)——[27]康丁(?年代不详)——[26]廪辛(公元前1191~前1148)——[25]祖甲(?)——[24]祖庚(?)——[23]武丁(公元前1250~前1192)——[22]小乙(?)——[21]小辛(公元前1300~前1251)——[20]盘庚——[19]阳甲——[18]南庚——[17]祖丁——[16]沃甲——[15]祖辛——[14]祖乙——[13]河亶甲——[12]外壬——[11]中丁——[10]太戊——[9]雍己——[8]小甲——[7]太康——[6]沃丁——[5]太甲——[4]中壬——[3]外丙——[2]太丁——[1]汤{注:从汤到盘庚大约是公元前1600~前1300,盘庚后为公元前1300~前1046}。

  由此看来,孔子的先人可以从血缘上追到商王朝的开创者汤(又称“成汤”)的身上。

  成汤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得很清楚:(再往上)成汤的父亲是主癸(13),主癸的父亲是主壬(12),主壬的父亲是报丙(11),报丙的父亲是报乙(10),报乙的父亲报丁(9),报丁的父亲微(8),微的父亲振(7),振的父亲冥(6),冥的父亲曹圉(5),曹圉的父亲昌若(4),昌若的父亲相土(3),相土的父亲昭明(2),昭明的父亲契(1)。契是商王朝的祖宗。

  孔子的祖上果然了得,真的是经历了士、大夫、国君、大王的过程。非但如此,假如再往前追,还能够知道契的父亲是帝喾,帝喾的父亲是昌意——那么,昌意的父亲又是谁呢?

  我另有文回答过:昌意的父亲,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所以,孔子家族经历的不是四种身份,而还有“帝”的身份,总共应该是五种身份才对,即:帝、王、君、臣、士。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孔子家族自孔子起,往前可以上溯2000余年,六十代人(平均每代人30多岁),而且是直接上溯到黄帝那里去。孔子由于成为一代圣人后,其家谱绵延了下来。孔子家谱已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获得了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殊荣。孔子家谱从孔子起,迄今已传裔八十三代,历经2500年(平均每代人30多点岁)。以孔子为参考点,往前推和往后算,每代人的出生间隔平均都在30多岁,这让人相信黄帝与孔子的联系,和孔子与我们周围现代的孔族人的联系是合乎情理的。

  有消息说孔子家谱目前正在修订中。据调查,从孔子时代起算,居住地以山东曲阜为中心,其孔族后裔已经遍及全国和海外。孔子后裔信息登记表的征集自1999年3月正式启动,到2005年12月31日结束,共收到新登记表120万份。加上“民国谱”中的56万人,这次新修家谱中的孔子后裔人数将骤增至180万人。按照最新消息,如果在此次修家谱中将女性添入,据估计,现存于世的孔子后裔可能有超过300万人。因此,孔氏后人也认为孔子家谱“肯定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了。”

  本来,孔子的家族延续到他那里,已经是王朝的接近末流等级的人了,按照中国历史的记录宗旨,孔家已是被取消记录的对象了。要不是孔子经过个人的不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代圣人,孔子家族的历史恐怕早已被后人遗忘得一干二净了,也就不会有从孔子传承至当代的孔氏后人发出的要重新编修家谱的新闻了,也就不会有专家学者对于孔子身前身后事的不懈追踪了。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能够像孔子那样幸运保存下来的家谱,其家族来源也同时受到注视的,恐怕是不会太多的了,有的即使保留下来,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吧。比如网上有一则消息说“南京一家谱比孔子家谱还早,号称世界最老”,说的是86岁高龄的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书法篆刻家石学鸿老人珍藏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据称比孔子家谱还长200多年。

  我相信,如果也将它记载的人追寻下去,大约也会追寻到黄帝血脉的源头之上——就像长江和黄河,如果从下游往上追,不管你从何地追起,无论你从哪条支流寻起,肯定会追到发详地的源头!

  因为文章已经涉及大旗网上讨论“黄帝纪年”问题,我也发表一点看法:如果将中国现在所用历法,增加一种黄帝纪年的记法,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只是不要立即抛弃公元历法;窃以为,让公元历法与黄帝历法同时并用的好。因为我们已经用熟西历,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丢弃它。当然,我们自己如果多费点儿神,同时再用一部我们民族自己的历法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就像我们已经学会了英语,又回头再将汉语补习一下,也没有什么损失的。

  我们既然能够在一百年前的昨天容得下外来的历法,为什么不能在一百年后的今天重新提起我们自己的历法,并且宽怀大度地将它容纳下来呢?虽然,老黄历有些陈旧,没有洋味,但至少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可以通过它偶尔回顾孔子血缘的演进过程,联想到我们每个姓氏自己的祖先——他们曾经与孔子并肩,他们也曾经与孔子的祖先和后人同行,他们都能够追溯到黄帝……

  像这样具有厚重历史的历法,难道不也会像哈利·波特故事中的魔镜,可以让我们从镜中(古历法的精神中)独特的感受到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吗?

  这大概就是考问孔子与黄帝血脉关系的意思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