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的理性思考


  我国的财政收入在世纪更迭后的短短几年里实现了“三级跳”。2003年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4%;2005年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9%;2007年的高增长态势更是令世人瞩目——可达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7%!而2007年的GDP增长率预计达11.6%。也就是说,2007年的财政收入增速是GDP增速的两倍多无疑。

  财政收入增速猛超GDP增速,这种现象到底好不好?早前,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设计的《2006’中国改革调查问卷》显示:42.21%的专家认为比较合理,39.09%的专家认为不合理。这说明众多专家出于对财政收入增长原因的不同理解,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较大。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警惕财政收入过快增长中的不合理因素,保证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我国的财政收入形式主要包括: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债、政府收费等。那么,在这些收入形式当中,到底存在哪些不合理因素呢?笔者以为,泛滥无序的非税收入(政府收费)首当其冲,虚假的税收收入紧跟其后。

  非税收入泛滥无序

  随着我国非税收入的逐年增长,企事业单位和民众的负担也在不断加重。进入新世纪后,中央政府深感问题的严重性。为此,自200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四次出马对各种行政审批项目“动刀”,先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取消和调整了半数以上的审批项目。然而,时至今日,包括行政审批费用在内的非税收入不减反增。有资料表明:在西部贫困地区,某市2006年非税收入共完成9.2亿元,比上年增收2.5亿元,增长37.24%;在东部发达地区,某省的非税收入从1996年的255.0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07.3亿元,年平均增长17.7%,该省非税收入与地方税收收入基本持平。有专家根据2002年的数据估算,中央一级的非税收入可能占到本级财政总收入的13%左右,而地方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46%左右。笔者手头也有一个数据:广西自治区2006年的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55%!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各级各地扩张非税收入的动因,完全是由于政府财政的税收收入与实际需要的支出之间存在较大缺口。笔者很赞同这个观点,所以在本文中并没有把“不合理因素”的主要矛头指向“税收”。我国的税收收入尽管逐年在增长,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税负并不是太重(比如说2006年全面取消了面向老百姓征收的农业税),而且还有不少税收按政策法规没有完全征收到位,流失的税款数额惊人。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一项测算数字显示,按照发展中国家个税收入应占总税收15%的国际标准计算,我国每年的个人所得税流失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别以为我国的财政收入正在大踏步前进,就立马想到要出台减免税政策。要知道,过度地减免税收,必将削弱税收对市场经济的调节功能。进而,非税收入更是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

  因此,规范财政收入,有必要先从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入手。只有“抑费扬税”,才能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虚假税收问题多多

  在我国的财政收入形式当中,另一个不合理的因素是“注水收入”。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各地税务部门为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可以说是想尽千方百计,成效十分明显。但也有少数征收单位受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税源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完成收入任务。于是,就玩起了假把戏——不按财税法律法规办事,利用人工操作方式使收入指标达到一定标准,造成财政收入的“虚胖”。笔者以为,这种造假行为,不仅触犯了国家财税法律法规,而且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若不尽快加以解决,必将严重削弱各级政府利用财政手段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以及给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带来无穷的后患。

  虚假税收收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寅吃卯粮、应退不退、列收列支、异地入库。这里只简单谈一下后两种。列收列支是指一种虚收虚支的“空转”行为。由于空转必须以税收的征收权和支出权为同一财政管理级次为前提。因此,预算级次属于中央的税种不能空转,只有地方税种(或属于地方的其他收入)可以空转。空转对于那些贫困地区来说,是实现财政收入最快的途径。其最大特点是没有法定的纳税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等额增长。不难想像,这种只从账面上路过的收入,是不能当饭吃的。异地入库是指将不属于本地区的税收人为地弄到本地区入库。这是贫困地区为完成税收任务惯用的“绝招”。通常的作法是,政府领导出面协调,财政部门出钱(作奖励、提成、回扣等),税务部门到税源充足的地区去“买”。

  说到底,税收收入造假,完全是为了政府领导出“政绩”。有必要对症下药,不以数字论英雄,要以效益(如经济、社会、环保效益)见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