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规模还不够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企业的经济规模还不够大,高新技术产业还未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带动作用尚不明显,作为知识经济的骨干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高新技术产的扩散和辐射能力不强,特别是缺乏与国民经济发展关联度大、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国际上著名大企业和跨国公司来广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也不够大,真正大投资的项目还比较少。与国际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相比,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2.品牌意识不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具有民族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高新技术产品太少,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高科技面临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问题。中国高科技产业实际上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重视发展自己的品牌。
3.产业分工和配套集成不足。缺乏必要产业分工和配套集成,高新技术产业中产品雷同现象不容忽视。由于对市场的需求量和容量尤其是动态调查分析不够,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往往出现产品雷同,重复建设,造成恶性竞争。
4.科技开发力量和创新能力缺乏。广东科技基础薄弱有其历史的原因,因为广东的企业和江苏、上海、浙江地区的企业不同,广东的企业一般是外部移入型,即大部分从香港、台湾移人。外部移入型的企业不太重视科技开发,一旦土地、人工费用提高后,便又向价格更为便宜的地方转移。当然,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经多年的努力,应该说已有明显的改善,但仍然远远未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5.缺乏科技人才。广东现有科技活动人员l6.77万人,居全国第8位,广东平均每万人拥有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2人,与全国平均值基本持平,但与上海的137人相比,相差几倍,也低于江苏的34人和山东的36人。广东尤其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6.研究开发能力较弱,技术储备不足。国家科技部用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数、获国家科技成果数、发明专利批准数,这三项指标作为科技活动直接产出的综合指标,广东在全国排在第7位,落后于上海、江苏等省市。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仍然较低。广东大中型企业数排全国第三位,其技术开发人员数只排全国第9位,平均每个企业只有技术开发人员31人,低于全国47人的平均水平,仅为江苏的一半。
7.产学研未能有效结合。在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上遇到的突出问题是资金和技术问题。在通常所说的研究与开发——中试——产业化三个阶段中,往往在“中试”阶段出现投人真空。在机制上,企业未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多学科、多层次的技术依托体系,而仅局限于单一的项目联系。这严重制约了产学科、多层次的技术依托体系,而仅局限于单一的项目联系。这严重制约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