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核定收支规模好


  文摘

  政府要控制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和收入规模,不鼓励创收。收入支出都要由政府科学核定,给予保障,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超收上交,差额补助”的经济机制。

  关键词

  核定收支,收支挂钩,超收上交,差额补助

  一卫生部新动向

  卫生部鼓吹供方投入,提倡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陈竺高调提倡三医联动,陈竺高强考察上海无锡医院管理中心“管办分离模式”类似英国撒切尔医改模式的中国版。政府供方投入加三医联动,加政府委托医院管理中心办医,这就接近英国撒切尔医改模式。差别:他们是基本医疗和住院医疗两条线;基本医疗和全科医师待遇两条线;我们是收入和支出两条线。

  补需方”还是“补供方”

  医改方案讨论热烈,集中在政府财政投入“补需方”还是“补供方”。我赞成“补需方”,即赞成政府通过医疗保险局,补助城市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在居民生了大病时医疗保险局替居民支付医院医疗费。这是雪中送炭。早就应该做,属于改革滞后。我也赞成“补供方”,即赞成政府通过、、、支持各类卫生机构发展。不赞成给已经配置不合理而且公益性淡化的供方医院补助让他们继续锦上添花,不赞成给运行机制尚未创新的“独家办”“供方”医院政府补助让他们浪费无底洞。

  新医改交锋“收支两条线”卫生部力主一些专家反对

  消息报道,9月5日,陈竺接受记者采访时,力挺“收支两条线”政策。认为,收支两条线政策恰恰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认为这是解决医药养医、遏制医疗领域商业贿赂等弊端的良方。然而,卫生部门的意见令主张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把“医疗服务”作为商品由医保部门代为购买的专家们颇感忧虑,他们认为这是医改的倒退。有关人士认为,关于“收支两条线的争论”已经触及到了医疗机构的性质定位问题,影响着未来医改走向。

  陈竺部长面对记者,态度坚定的认为“施行收支两条线的政策,需要把行政管理者的经验、掌握政策的能力同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组成‘黄金搭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政策。”

  有人说卫生部门的提法是,收支两条线针对政府公立医疗机构,其收入全部上缴政府,支出全部由政府下拨,收支两条线互不交叉,可以彻底切断公立医疗机构与其营业性收入的利益联系,令“公立医疗机构”名副其实。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不妥。没有定义什么收入什么支出,没有触及所谓卫生部门收支两条线政策的关键词。也说明卫生部门收支两条线政策容易发生误解,名称需要完善。

  二关键词是<政府核定收支>

  高强部长去年七月发言指出,政府要控制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和收入规模,不鼓励创收。收入支出都要由政府科学核定,给予保障,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超收上交,差额补助”的经济机制。这段话定义了卫生部门收支两条线政策的关键词。

  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确切命名和定义。

  为了避免误解,建议把卫生部门收支两条线政策表述为《政府主导下科学核定医院收支规模》的政策。超收指核定收入规模外的创收;差额指核定支出大于核定收入的差额。所以,差额也是预算核定差额而非实际财务收支差额。尚未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公办医院需要政府出面主导核定其医院收支规模,已经管办分离和政事分开的公立医院政府已经委托《医院管理中心》承担出资人职能,可以全权控制其医院收支规模。

  政府主导下对收支规模过大的三级医院要在年初减缩其业务收支规模的预算收支核定数;对于收支规模过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要在年初扩大其业务收支规模的预算收支核定数;对于二级医院要按照惠民医院模式改造,接受改造的二级医院可以核定较大的业务支出数和较小的业务收入数,核定的收支差额由政府预算补助。

  如果实际业务收入大于核定业务收入,超收部分上缴国库;如果实际业务收入小于核定业务收入,政府没有补助的责任;如果在实际业务收入等于或少于核定业务收入的情况下,实际业务支出小于核定业务支出,经过收支挂钩检查合理,减支部分留医院使用无需上缴。

  总之,《政府主导下科学核定医院收支规模》的政策属于探索创新公办医院运行机制。应该给予鼓励。

  三实行《政府主导下科学核定医院收支规模》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探索创新实施《政府主导下科学核定医院收支规模》政策的目的如下:

  第一,有利于把医院职工趋利动机引导到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公益性目标的方向;

  第二,有利于加大政府对公办医疗机构的投入避免出现政府投入无底洞。

  第三,有利于减少政府投入锦上添花,增加政府投入雪中送炭,提高政府投入的经济学配置效率,使政府投入的边际效用最大,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好。

  第四,有利于促进卫生资源利用公平性。包括健康公平性、卫生服务公平性,健康理财公平性。

  探索创新实施《政府主导下科学核定医院收支规模》政策的意义如下:

  第一,有利于克服医疗费用配置的倒三角,合理收缩三级大医院的发展规模;

  第二,有利于公立医院改制改造;

  第三,有利于提高民营医院的竞争地位;

  第四,有利于扩大社区卫生服务;

  第五,有利于扩大惠民医院规模;

  第六,有利于加大基本医疗服务;

  第七,有利于改变以药养医机制。

  四实施《政府主导下科学核定医院收支规模》的前提和条件

  第一,政府主导下各部门协调;

  第二,医疗、医药和医保《三医联动》;

  第三,阳光决策和治理结构改造。

  第四,收支核定的客观依据:区域卫生总费用的核定。

  五实施《政府主导下科学核定医院收支规模》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在各级政府领导下成立《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总规模和收支结构配置核定》领导小组;

  第二步,成立上述领导小组的办公室;

  第三步,进行区域医疗卫生收支总规模测算和发展预测,

  第四步,提出规划年份计划收支规模核定总额建议数

  第五步,各医疗机构申报本院五年收支规模变化和规划年份收支规模核定数的建议书;

  第六步,成立《医院规模核定委员会》;

  第七步,在政府领导小组主导下进行阳光下的讨论决策;

  第八步,组织实施;

  第九步,进行督导和中期评估

  第十步,期末评价,奖励和处罚。

  六案例研究

  案例一:加拿大多伦多市公立医院总预算由卫生局根据区域规划和经济增长率、工资增长率、物价指数和财政承受能力提出总额,和医院协会协商达成协议。由医院协会把所有公立医院委员会会长和医院院长请来开会分蛋糕。要有数据支持和专家的顾问。

  案例二: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实行公费医疗总额控制制度,按照公费医疗受益人数和人均定额与各地公费医疗医院和公费医疗门诊部达成协议,实行公费医疗供方投入总额控制。杜绝了开大处方,一人公费全家吃药的现象。本人参与调查持支持态度。也有持反对态度的,认为公费医疗越超支,医院收入越大,不赞成对医疗费实行总额控制。

  案例三:1991年本人调查本溪钢铁公司总医院经费预算。该公司按照工资总额的5.5%拨付总医院全年劳保医疗经费供方投入本溪钢铁公司总医院。本溪钢铁公司总医院实施总额预算控制,基本杜绝大处方以药养医机制。药费支出比重低于40%。2006年大庆医疗集团对所属医疗机构实施总额预算控制,基本杜绝以药养医机制。

  案例四: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实行单病种预付制,医药总费用当中药品支出低于20%。武广华院长认为,推行单病种预付制能够解决以药养医机制。

  案例五: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和上海申康医院管理中心受政府出资人委托承担公立医院出资人职责。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和上海申康医院管理中心党委领导下的医院管理委员会能够采取措施编制总额预算《核定收支、收支挂构、超收上缴、差额补助》,这个职能你《既管又办》的卫生局有全权处理吗?

  案例六:健康维持组织就是医疗费供方投入总额预付制

  美国健康维持组织(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

  美国健康管理机构(Healthmanagementagency)

  都是医疗费供方投入总额预付制。

  前提之一是《三医联动》。投入总额必须《三医联动》;

  《三医联动》必须实施预算控制;就是医疗费用总额预付制

  卫生部门能够鼓吹《三医联动》和《总额预付制》是一大进步,希望大家支持、完善、提升。

  希望不会走调、变味和失控。希望阳光下操作,不希望如同药品政府采购那样暗箱操作。

  前提之二是区域卫生规划

  区域卫生规划是区域卫生规划预算的依据;总量控制不是领导拍脑袋,不是瞎指挥,不是乱点鸳鸯谱。区域卫生规划要有政府权威。区域卫生规划要有科学依据。请问那个地区有这样的规划?

  中国第一批区域卫生规划

  世界银行和中国卫生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金华九江和宝鸡三城市试点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卫生大会决定在全国推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全国卫生大会后卫生部《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干部培训第一个讲师组组长是老朽。

  区域卫生规划和规划预算的关系

  区域卫生规划和规划预算的关系就是老板根据健康形势分析确定发展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制定规划预算。区域卫生规划是制定规划预算的依据;区域卫生规划预算是落实区域规划的条件;没有规划预算总额控制的规划是纸上谈兵。

  第一批区域卫生规划和预算

  组织者是世界银行和中国卫生部;

  国内专家组核心成员之一是本人;

  试点城市区域卫生规划和预算培训班1987年在本人所在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举行;指导各地项目官员编制规划草案和预算草案的辅导教师是本人;规划和预算最后提交世界银行和卫生部批准实施。

  规划预算卫生费用总额控制是公立医院费用总额控制的前提。分蛋糕先要把蛋糕预算好。中国卫生总费用就是全国费用预算总蛋糕。老朽是卫生部项目《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需要探索创新费用控制型运行机制

  需要探索创新一个能够从职工趋利动机出发达到控制费用合理消费资源的宏观公益目标的运行机制。

  第一,需方投入的医疗保险费用要有一个总量控制指标,叫做总额预付制。总额可以按照床日、出院病人数或单纯性病种费用定额确定,或用其它参数加减,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第二,供方投入的卫生事业费用也要有一个总量控制指标,叫做定项定额预算补助,超预算收入上缴财政,预算差额财政补助,财务结余可以留用。

  不仅是财政收支两条线,而且是医院筹资来源两条线。不同筹资渠道的经费用途要区别开来。专款专用。

  用有限责任原则取代无底洞原则。

  正确认识《经济效率》概念

  收入大于支出是管理学《效率》概念;效用大于费用是经济学《效率》概念。

  收支两条线可以鼓励《雪中送炭》,约束《锦上添花》,从而加大效用减少费用,提高政府投入的经济效率,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