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20年后再回首


用了两天时间对西安做了个穿梭旅行。

这是我二十年后又一次去西安,高中时去过咸阳,临潼,大学时去西安,登过孟源的华山,二十年似乎很短暂,如白驹过隙,再看古都,东大街、西大街在霓虹灯下,两边建筑全部顶上加亭,边上加斗拱和雕花的飞檐,煞是好看。端庄的传统中流溢着摩登的气息。白天看到路边仍然有很多低矮的房子,充当着各色门店,作为二线城市中的大都会,那里还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在西安的街上,那熟悉的北方街景和气氛,会让我一下反应不过来,容易和济南或者其他一些山东的城市混淆起来。直到满耳听到陕西老乡的腔调,才意识到92年离开西北之后,我终于又一次踏上了这片黄土地。

从咸阳机场到西安,走高速公路大概只用了不到半小时。唯一不太满意的是漫天灰蒙蒙,连机场候机大厅里都是这样,当地主人说,不用担心,那种空气里主要是尘土,有毒物质似乎“没有”。好在不刮西北风,虽然同样是北方,却比北京的冬天好过很多。

忙完正经事,晚上去阳光百乐门放松一下,摩登、时髦、娱乐,TONIC WATER+SCOTCH WHISKY+ICE,那里一点也不缺少大都市的繁华。客随主便地吃了本不想吃的粤菜,这次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到街上尝尝当地最有风味的羊肉泡馍了。我个人以为,不吃泡馍,似乎等于白来了。

第二天抽空去了一趟法门寺,那里保存着佛祖释加牟尼的指骨舍利。在西安,总是能够体验到最摩登和最传统、最淳朴和最洋派。比如法门寺前不大的广场,依然保持着我二十年前对西安传统景点的印象,正好是“3,6,9”的集市,搭起的棚子里摆着村镇里才能见到的日用商品和土特产。当地老乡热情地招呼着往来的客人,诡秘地告诉你,去看一眼他的所谓“收藏”品。

法门寺地处扶风县,属于宝鸡市的管辖地界(也称“西府”),从西安往西,过了咸阳,大概还有一小时的高速路,算是佛教一大圣地。这地方除了尘土飞扬之外,应该确实有些佛气。相传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原名阿育王寺,唐初改名法门寺。宋代曾经恢复到最大规模。原塔俗称“圣冢”,下面有地宫,收藏着佛祖的舍利子。历代皇朝都要奉行祭祀,寺前有一对石狮把门,一派皇家寺院气象。

我一向是泛神论者,只要是神,无论何方神圣,我认为都应礼而尊之,如是才算尽到凡人本分。礼佛亦如是,心中有佛,抱着草民感恩之心,佛亦会照拂于你。人人应如此,比如进入地宫之“门”,实际上只是刚容一人勉强钻过的“洞道”,体形肥胖之人尚且不容易通过,而皇帝要虔诚理佛,也得屈起万乘之躯由此钻行而入,可见,皇帝即使是人之顶尊,与佛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尽管如此,历朝信佛的皇室,仍络绎不绝于道地赶来朝圣。即使近代高官显贵也不鲜见。

                      

法门寺在文革时期基本被破坏迨尽了,大殿是民国时重修的明清式建筑,后面的几个大殿,虽然依稀能看出汉唐风格,也多数是后来仿建的。惟有佛指舍利确实是佛祖真物,于是后人几乎是在废墟上将神圣重树了起来,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此地依然繁衍着芸芸众生。步出寺外,从算卦到卖香,从手工艺品到西府小吃,甚至是你无法分辨真伪的“出土”器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们能借光混口饭吃。

我不知道在这些人的眼里,法门寺是否依然那样神圣,其实,老百姓的要求不高,能让他们活下来,有饭吃,有衣穿,你就不是佛祖,也会当你是,四季供奉如仪。

崇高和世俗本无严格的分野。大雄宝殿前磕头烧香的善男信女们,所为何来,所求何事?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答案是皆为世俗名利而来,求得无非是生死婚姻前程等俗事,那里供奉着三座金佛,且不管他们各管着什么地界,我也依次礼拜,奉上献金,心中想,佛法是无边的,我们草民,无非是想让您普渡一下,众生里有我一个,拜托您老了,照拂则个?我是虔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