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打造现实版的《白毛女》
《白毛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个由于地主黄世仁逼债,而使贫苦农民杨白劳自杀,其女喜儿逃进深山,一头青丝变成了满头白发的故事,早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中国文化中经典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道德意识:债权人借索债为名,强迫债务人去从事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是很不道德的。然而,最近,我看到一项政策,却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白毛女》的故事。
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十年以上。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
从这项政策中,我们读出了这样的意思:
1、如果考生家境困难,又想上大学的话,有一条看似捷径的路可走。条件是你必须选择指定的六所大学之一,而且所学为师范专业。在校期间,可以享受“两免一补”的待遇,即免去在校期间的全部学费和住宿费,并且还可以享受生活补助费。但是,享受这些条件的代价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回家乡的中小学去服务十年以上。如果去农村中小学当然好;如果去城镇中小学的话,那么必须先在农村中小学至少工作两年以上。
2、此类学校的非师范生,或是别的学校考进此类学校的插班生,在二年级以前,如果也想转成享受这些优惠待遇的师范生的话,也可以;转了之后,前面读书时的花费,照样可以得到相应的“两免一补”的待遇。但是,同样的规定却不能反向操作;也就是说,如果本来是此类师范专业的,要把前面相应享受的“两免一补”还掉,而转成非此类师范专业的,是不可以的。但是,毕业了之后,不想回去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可以把原来享受的“两免一补”退还掉;当然还不仅仅如此,另外还要加上一笔违约金。
3、此类学生如果要考研究生的话,只能报考在职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之后还是要回原来的中小学工作。
整个政策给我的感觉是:如果谁想考这样的学校,学这样的专业,享受这样的费用减免,你可要想好了,进门容易,出门可就难了。就像那些常说的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别想着白吃白拿。尽管我们经常听到大大小小的官员,有个一官半职的,没多长时间就能赚个盆满钵满的,但你得想好了,人家有那个位置,也有那能耐;权钱交易靠得是权,没权的人,就只能拿人去做交易了。难怪我想起《白毛女》里,喜儿去黄家抵债呢。
虽然说从政策上看,入了门,理论上还有出来的可能,实际上很难。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学生毕业的时候,能还上那两免一补的费用,那么也就是说,学生家里可以筹到上大学的费用,那也就不会等到毕业时再去还这钱了;家里有这笔钱,也没有必要弄得自己很被动,又受那么多的限制了。千万不要忘了,还有那笔违约金,违约金是多少呢?这里还打了个埋伏,既然加上了一笔,那费用也低不了。如果能还上那“两免一补”加违约金,还不如开始的时候,直接自己拿读书的费用呢,也不需要等到毕业想转行了,再另外加一大块违约金了。所以,能拿出钱读书的人,对选择这种方式读书,是没有多少兴趣的;一旦选择了,在短期内也就不可能想着还钱以后再出这门了。
其次,这项政策,目的在于鼓励大学生去欠发达的地方工作;发达地区中小学不缺教师,不需要用这个办法召进大学生。因此,招生时,对学生的来源会有导向;否则,回原籍任教就没有意义了。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才有可能回原籍踏实工作;那里有他们熟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他们的亲戚圈子和朋友关系。这样,会让他们更适应当地生活。这项政策,也主要想让当地人学成之后,服务当地。就是走就地取材之路。留学生的回国效力,也是同样的心思。外地人对此优惠,是没有太多兴趣的。
其三、关注此政策的,主要是一些来自于西部的家境贫困的考生。这个政策说穿了,也主要是为了吸引来自西部的穷学生。一来,家里穷,拿不出这笔读书费用,能读书总比不读书强;二来,在中小学当老师,工作相对稳定,收入在当地的情况下也不会算太差,还有寒暑假,比起没有文凭外出打工的、干体力活挣钱的,总要强很多。至于毕业后要在中小学服务十年以上,很多学生现在还不会去多想;因为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到时候会怎么样,现在谁也说不准,很多人都信奉走一步看一步的人生哲学,对以后的事情不会想得太多。另外,这几所大学的牌子都挺响,能到这类大学读书,比一般大学总强。所以,家境贫困的孩子会选择先读起来再说。
其四,这项政策考虑得还挺周到的,把有的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想通过考研开溜的路子都堵上了。不让考研说不过去,但考上了,你得在读完研究生之后,再回到原来的单位继续研究你的中小学课程。除非你能拿出还那“两免一补”,另外再贴一笔违约金的费用。可是,本身就是由于家境贫寒,才去上这样的学的;毕业后又呆在欠发达地区,从事的还是挣不了多少钱的中小学工作,拿什么钱来还那些费用呢?还不了,就只能熬满年限了。正中下怀。
其五,有人可能会想,并没有说回原籍干一辈子呀,熬满十年,不就解脱了吗?也许在大城市的人看来,过了十年,也才32岁,完全可以选择做别的事情呀。我这个在西部生活了二十几年的人,太了解西部了。到了32岁,男孩不婚、女孩不嫁,在当地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我记得我大学毕业那年才22岁,人还没有走出校门,上门提亲的人就踏破了门槛。尤其是女孩子,到了32岁,一般孩子都上学了。熬到10年届满,有家有口的,再想动、再想走,也就难了。所以,说是十年,这一去可就像是探春远嫁,有去时无回日了。
其六,这个政策在我看来太冷酷了。本身是富人家的孩子,轻轻松松地上完了学,可以选择大城市里待遇优厚的工作;而本身是穷人家的孩子,拿了这样的学费,就要用青春的代价,用牺牲大好前途来偿还。今年春节晚会上,那首“比明天”的诗,太理想化了;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明天能一样吗?这样的政策,会使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其七,这种政策给我们一个很直接的印象,就是到欠发达地区去工作,不再是光荣的事情;献身西部建设,也不再有那样虚无的光环。那些在颂歌之中让人热血沸腾的支援大戏,随着五十年代的激情和六十年代的号召的过去,如今早已风光不再了。人们越来越理智了之后,仅有空洞的号召而没有相应的激励和回报,越来越无人喝彩了。老办法看来是行不通了,于是就想到了这种赤祼裸的交易手段。可是这样的急功近利,无疑是杀鸡取蛋、饮鸩止渴;完全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合理流动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人们认为,只有实在没办法的人,只有家里穷得实在上不起学的人,才会选择上免费的大学,然后去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任教呢,这更让西部显得荒凉、寂寞和无奈了。
这话又要回到开始时候说的《白毛女》了。没钱还债,只能到人家家里去做丫头,受不了了,你可以跑呀;但是,一无所有的人,你还能跑到哪里去呢?不顾一切跑进大山里的结果,是人变成了鬼,青发的姑娘变成了白发的仙姑。看来这很难,欠了人家的债,选择就有限了。是选择在人家家里继续当丫头受限制呢?还是跑到山里去做一个自由自在的白毛仙姑呢?这因人而异,很难说哪种选择更好。要我说,能不欠债,不欠什么最好;为了还债,挖空心思地躲,或是不人不鬼地跑,总是很悲惨的。可是,为了生存,有时又不得不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