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止光与影


——青年学者郑玉玺访谈

 

记者/石静 摄影记者/车庆久 图片/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戏最早起源于哪里,有各种不同说法。《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设帐幕、夜张灯烛,让汉武帝另坐他幕观看影子,已构成影戏雏形。

 

  皮影戏在我国最红火的时候,从元明开始以地方分为不同流派,如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影、四川皮影、云南皮影、东北皮影、湖南——广东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同,也都有各自的拿手曲目。17961800(清嘉庆元年至五年)之间,当时“白莲教”起事,民间谣传:白莲教徒善用纸人组马,涂以人血即活,指挥驱使,兵源不足。有御史妄奏影戏班的影人与纸人纸兵同,诬陷操影戏者是“悬打匪”。于是严缉影戏艺人,迫使北京城内的影戏班子全部解散……嘉庆帝在位时曾五次颁诏禁戏,令烧毁戏箱,驱杀艺人,直至25年后到1821年道光即位后,影戏在全国才渐渐恢复起来。

 

 

 

经过千刀万剐,皮影人才会出世

 

皮影,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又称皮影戏。民间艺人最初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羊、牛等动物皮刮薄,再行雕刻,刻制各种人物、布景和道具。人物的手、脚等关节是分别刻制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演时能活动自如。表演现场以白绸为帐幕,艺人操纵肢体均可活动的皮影隐身于灯光与帐幕之间,将物象投影于白幕之上,配以音乐、唱词和道白,上演一曲曲脍炙人口的民间剧目,深受群众的喜爱。

 

皮影人不仅可供屏幕表演,本身也是一件十分精美的工艺品。皮影的制作极为讲究,将一张粗糙的动物皮革制作成薄而半透明的皮影雕绘材料,要经过多道工序。首先要反复泡制、刮削,用一种特制的推板将皮反复推磨,使皮革平整、光滑、舒展。雕刻皮影的刀具有多种,雕刻的技巧要求很高,艺人们有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理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完成”。给皮影上色也是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上色有平涂、晕染、勾线等多种技法。用烛火把颜色和皮胶烤化,融合在一起,颜色才能牢固地敷之于皮上,最后将肢体各活动关节部位精心连缀装订,安上操纵杆,皮影人的制作才算完成。

 

 

 

挑灯舞影中的美丽精灵

 

皮影利用灯光投射于屏幕上进行表演,是二维空间的平面活动。因此人物造型多为侧影,人物的五官侧轮廓成了刻划角色的重点。皮影艺人在表现角色的正邪、善恶上总结了一套人物造型规律,在人物的五官刻划上大胆夸张,“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睁,性情凶;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

 

在表现男女老幼角色等方面也有其长期总结归纳的经验。皮影作为一种靠透光表演的艺术形式,造型上也必须避免大片的黑影,可以常用大面积镂空线雕花纹,借花饰烘托塑造人物。以光影为媒介进行视觉传达的中国民间优美的古老艺术形式——皮影戏与同样以光影为介质的现代电影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皮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溶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如:剪纸、壁画、木版年画、石刻、戏曲、音乐等,各个地区的不同流派皮影都呈现出自己优美、典雅、严谨、色彩和谐和夸张的风格,在民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特别采访

  在许多地方,皮影正在成为一种热门的民间艺术收藏,但这并非全是件好事。刻工再精美、历史再久远的皮影,如果无人会操纵表演,无人给其血液般的唱腔,它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虽然有价值但却没有生命,就如同珍稀动物的标本,留给后人最多的只有遗憾.带着这样的疑问与忧虑,记者专门走访了对皮影这一传统艺术同样高度关注的中国经济商务协会秘书长郑玉玺。

 

《旅伴》:我们了解到郑秘书长对我们国家传统艺术的高度关注后,特地专程想跟您交流一下这方面的心得与想法。请问作为一个协会的领导人的您是怎样开始关注起皮影这个传统艺术的呢?

 

郑玉玺:天经地义,皮影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并广为流传。然而,在我们大呼小叫振兴文化的新时期,国内这种艺术似乎渐渐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却来华上演“皮影戏”。这能不让我们加以思索吗?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数文化瑰宝,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如何呢?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的问题。

 

 

《旅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文物)最大的区别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面比较广,不具体,形态各异,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增值,因为它属于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往往面临消亡。所以,在具体实际保护中非常困难。大多数观点都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亡和目前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经济一旦发展了,一些民间艺术就注定面临消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郑玉玺:我一向认为,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问题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生共融的,经济发展的好,自然也会推进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首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大笔资金的。没有经费,很多地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只是空谈。怎么能说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否存在着冲突呢?!

 

 

《旅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过洋节,而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不屑一顾。于是专家开始呼吁文化认同感这个重要的议题,您怎么理解和看待这个现象?

 

郑玉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的法定节假日,中国除了春节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像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还有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都基本没有什么假期。复兴传统文化是需要一些政策支持与引导的,比如时下的“黄金周”热,从热闹之余,人们也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为何非要把假日高度集中呢?为何我们不能理智一些把各种节日分散,更多的分在这些传统假日里面呢?

 

 

《旅伴》:老师,我们高兴地得知由于您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并得到音乐大师李鹏远(邓丽君的老师)的欣赏为您作词的歌曲谱了近70首并对您授权,想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郑玉玺:好的,在这个快餐文化充斥市场且令人容易产生浮躁心理的多元时期,优秀音乐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一直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因为人长两个肩膀是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于是我分别创作了填补空白的以孝心为题的儿童歌曲《孝心》、以和谐为题的《和谐韵竹》(此歌填补了梅兰竹菊,缺少“竹歌”的空白)并创作了新黄梅戏歌《爱情没有文凭》(改写了新时期没有新黄梅戏歌的历史),得到了好评,而经典中华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所以我和音乐大师李先生正着手打造中华民族经典音乐作品……

 

 

《旅伴》:作为有文化责任感的媒体,我们迫切期待能为这项传统艺术的保护工作尽一些我们的绵薄之力。

郑玉玺:皮影戏的现状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这些都不是我们的一次谈话就可以立马解决的。这需要我们带着社会责任和使命感行动起来,需要更多的人伸出有力的双手,所以我给你们题了“文化责任”四个字,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国人继续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