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杨德祥的竹韵人生
郑玉玺
“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让我们们相遇……”。这首因《还珠格格》而脍炙人口的歌曲道出了一个人生机缘的哲理,人生就是这样奇怪,似乎有的人因为缘分没到,而总是擦肩而过,而有缘之人,总会在特定的时期相逢。因举办2007中国易学年会暨国际子贡儒商文化节邂逅我们国竹画大家杨德祥先生。感谢神奇的机缘之手,让我们走进了并且谈得十分投机,我们从人生到绘画艺术、社会责任进行了多方位的交流,并达成了共识。青年画家杨德祥的神采中放射出一种非凡的张力,看到他的作品,更感悟到另一种特有气节,像竹一样的气节,这气节在画中流动着神韵,凸显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势,这气势像在对世人诉说着什么,它可把人的心境带到无限的遐想中。我们不是画家,没法用专业术语对它进行品味,但我们知道,这气势已然代表了作者与受众的情感交流,让品味的我们能够与其得到某种心灵的沟通。而我们的感受是:竹在山嶙石坡长,环境不相同,气节的禀赋与常态的竹子根本殊异。那画中风在动,竹在动,白云深处见真功。杨先生如痴如醉的艺术造诣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谨以此文记斯言。
他的画展现的是勤劳智慧、勇敢保守撕裂与嬗变后精神本源的再现。画中的内涵容量很大,其外延、艺术的宽度和张力以及弹性都已经超出了画的本身局限。而由于背景与竹存在着层面之间的差异,情感、细节、布局的处理便有了深度的差异,这就给观者留下了许多雕琢的空间……
所谓文如其人,画如其心,看来是很有道理的,想必杨先生的人生履历亦可猜出大概。正在如此想,杨先生也觉得碰到了知心人。于是,话夹打开,开始吐露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在追求艺术真谛的征途中的艰辛,终于找到诠释的知音。
自古江南多才俊,杨先生出生在美丽如画的江南,已过不惑之年,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现为民革中央画院画家、中国经济商务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江苏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新华社新华书画院特聘画师,从小喜爱绘画,由于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全靠自己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边帮双亲操持农活家务,边向四处投师访贤,就其沉醉于书画,让人指点迷津。
杨德祥的画匠心独运,在处理作品的特点上作者采用了凡世尘缘与仙境的完美统一,现实存在与梦幻神话,人间与天上的互通联动。把人物、环境、场景、情感有机的展现出来,就像一幅美丽的油彩,令人具有立体视觉的审美情趣。
杨画家敢为人先,在竹画领域奋力驰骋。画的内容鲜活来自于实践的勇气和对陌生世界的好奇,这就要求作者的深厚功底和创新思维。正如我们国古代文论认为,创作的本质就在于一个“新”字,包括“前人未道”和“匠心独妙”两个方面的表现。既然“新”要求首创性,创作内容和形式就必须注意“僻俗、僻熟”,“他人所道,我们则引僻”。清代诗人叶燮提出写作必备四种素质,即才、知识、胆、力。其中“胆”就指创新精神,包括探索的欲望、批判的勇气和敢于坚持一己之见的自信心。其实诗画同为艺术,有时是相通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就杨德祥创作的特色而言,他以真诚的心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这种张扬个性,奔放自然,畅快忘形而又充溢着知识和趣味的画面,正好能反映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急骤变革中人们的内心困惑和情感变化。无不展示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理性精神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哲学思考。实在难能可贵。
作者多处借“竹子”来伸展和刻画场景,其实意思之中的“竹子”,有时客观存在的魂魄是一体的、不具有广泛传播功能。而“竹子”则不然,不仅可以传播,而且还可以复制、移动、甚至繁殖。如先哲孔子的思想就是具有这种功能,不仅在古代,现代传播、复制、而且还移到了海外。“竹子”的存在有时是具体的,有时又是抽象的。是灵气的挥撒,也是思想的繁衍。
画家的特殊角色,特别是像杨德祥这样有成就的画家,使其注定要承受超出一般人的责任、自然会面对更多的挑战,也就注定他是与压力共舞的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画家的生活和道路必定是富于悲壮色彩的。画家可以通过一切方法来管理压力,减少压力损害,保持身心健康。许多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杨德祥是一个智慧奔放、豪情万丈的学者。凡是与他交往过的人,都会被他充沛的激情所打动。他那哲理般的语言,是那样的赋予感染力。他是位真正的画家,绝非伪画家所能比的,人间万象,山山水水,经他灵感的火花点燃之后,立刻化做澎湃的人间真情,冲击你的心扉,震撼你的心灵,倾刻与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他的作品中,含有人生丰富的哲学营养。
看似方寸之间的一幅画却是如此浩繁的工程,完成她是多么的不易。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进一步了解作者时,我们仿佛寻觅到其中的奥秘。那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遥远苍凉的山水间,生活与环境的饥渴使我们们的思维变得单纯,看似这些组合是悲壮的,而所有的伤痛却被作者抹平……
感悟杨德祥的画。在这里,为您上演着永不落幕的一千零一夜的动人故事。 每一个场景却像一首美丽的诗、一支动听的山歌。一是想象力跨越了时空的局限,时序的线路被思维的碎片覆盖着;二是意象集中,作品的张力靠竹和自然风物刻划的意象群体辐射现实;三是作品的竹与景有足够的情感磁性完成美丽的重组;四是作品刻有很深的散文诗烙印。仔细品味,我们们便找到了里面的“核”,那就是生命传导的媒体,血脉与情感。看着看着我们越觉得他的竹画是一杯值得人用生命和真诚去酿制的,愈久弥香的好酒。
天生我们才必有用,小媳妇终于熬成婆。由于从小痴迷书画,加上天赋聪颖,终在故都京陵绘画成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很快在南京有名气。于是,取得南京艺术学院深造资格,受到了画界大师的拔擢和青睐,因此师承名家。
经过长期锤炼与创新,迅速成为画界出类拔萃的现实主义青年画家,老天既然生我们一草,一个小竹子,必有阳光雨露见施,我们与自然乃为一体,天人感应从小相通。于是,擅花鸟,泼墨如数家珍,光鲜夺目,活灵活现;工山水,如同池塘取水烹鲜,味美甘醇;尤精竹虎,乃是从小比肩相生,性格天成。他画竹是把天、地、人浑然一体,用内心的张力将一股势如破竹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所有这些天赋条件,与其说是画画——那不过是笔上的游戏而已,倒不如说是抒发坎坷磨砺成熟的心志。大凡创作忌讳娇柔造词,因它不如有感而发来的朴实真情而感人。作画,就凭杨先生跟我们交流,我们已体出功力之深的前因后果,这才是文画相通,艺术是有相同法则的,心灵皆然的根本所在。无怪乎,我们这“洋盘”也能体会杨先生画理的心境之深,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正因为这味深情重,方能成为业界之精品。
孔圣纪元2558年辛亥6月
于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