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被四表 泽及千秋


光被四表泽及千秋

--从团风走出来的科学巨匠李四光

 


  据新华社3月6日消息:“孔子、司马迁、鲁迅等40位中华文化名人雕塑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落户’……这40位名人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著名文史哲专家提名产生。”

  40人中现代名人占15位,湖北籍的只有李四光一人。

  追忆这样一位文化名人,我们满怀高山仰止的心情……

  进士·同盟会员·教授·共产党人

  1889年10月26日,黄冈县回龙山街下张家湾(今属团风县)一个贫寒的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孩。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教私塾的父亲李卓侯为他取名仲揆。1902年冬,省城开办新学堂的消息传来,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小仲揆在父母的支持下,挑着行李来到武昌。在填写报名单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了“十四”。他发觉后,便将“十”添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可是“李四”这个名字不好,正为难时,抬头看见中堂上挂有一块匾,上写着“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加了一“光”字,于是,仲揆有了一个更出名的名字:李四光。这广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是某种预兆,从此,这个虚岁14的少年,便从这里开始了他“光被四表”的灿烂人生。

  1904年7月,李四光被破格选送到日本留学,1910年7月毕业回国。1911年9月在北京参加清政府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最优等”成绩,赐“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留日期间,发生了一件对李四光人生极大影响的事情,1905年他和友人一起参加了孙中山筹组同盟会的活动,并宣誓加入同盟会,孙中山抚摸着他的头说:你年纪这样小要参加革命,这很好,你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当时他年仅16岁。

  民国成立后,李四光被推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后因袁世凯等排挤革命党人,遂辞职,决心“再读10年书,准备一份力量”,提出留学,表面拥护共和的袁世凯只得同意。

  1913年10月,李四光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后学习采矿、地质。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8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稍后兼任北大地质系主任,此后一直从事地质教学与研究,期间多次出国讲学。

  1950年,李四光从欧洲秘密回到新中国,接受组织全国地质工作的任务,并长期担任地质部长,领导全国的地质工作。他担任的职务还有: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1年4月,李四光因左骼总动脉瘤破裂,抢救无效逝世。走完了他从同盟会员到共产党人;从学者教授到地质部长;从前清进士到新中国科学界领导人的光辉一生。一盏“光被四表”的科学明灯熄灭了!

  虫竹廷科·第四纪冰川·地质力学·石油

  李四光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有:古生物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是保存在地层中的一种微小的古代生物遗体。通过对的种属鉴定,可以较为准确地划分含煤的石炭二迭纪地层的先后顺序,为寻找和开发煤炭资源提供依据。我国是世界主要产的地区之一,李四光通过对大量化石的研究,深感对其描述鉴定烦琐,就创立了鉴定的10条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标准嗣后也被中外学者采用。运用这10条标准,李四光确定了中国北部20多个的种属。连这个生僻字,也是李四光所创,并被我国古生物学家沿用至今。

  第四纪冰川,是在地球最新的一个地质年代内,大部地区多次发生的冰川活动的总称。中国曾否有过第四纪冰川?对研究我国的第四纪地质和地貌,以及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是一个关键问题。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认为中国无第四纪冰川可言。李四光在20年代到30年代,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以及庐山等地,发现了大量冰川证据,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研究,确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并最终得到国际科学家的公认。

  李四光凝注心血最多的,是他创立的地质力学。这门地质学的边缘学科,主要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的各种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进而追索地壳运动的起源,探讨解决地壳运动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研究,对矿产的分布规律、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李四光穷40余年之力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是他自己的重大理论建树,更重要的是,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毛泽东主席在会议期间单独接见李四光,对他运用新华夏构造体系理论指导找油,给予了高度评价。

  周恩来评价他:“李四光是一面旗帜,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旧居·纪念馆·画像·世纪坛

  5月中旬,我们寻访到李四光的故乡团风县回龙镇沙畈村香炉山。在李四光旧居遗址上有一幢破旧的土屋,湾里人说,那是后来做的,多年前被他侄儿卖给了乡邻,李四光住过的老屋早就不存在了。是的,中国乡村中走出的名人,其出生的老屋,在多灾多难的岁月长河里,没有多少能经受百十年的风雨。即使偶有所见,也大多是仿制品。顽强留存下来的,只有人物的精神遗产。旧居前池塘边,一个新砌的水泥墩,将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牌竖了起来,被卖掉的房子村里未让房主拆建,以保留最后一点遗迹。对这个目前不过温饱的村庄,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

  在回龙镇李先念题写校名的李四光中学,校长凌长来领我们参观了“李四光展览室”,在“弘扬李四光精神,办好李四光中学”的横幅下,展出了不少资料、图片,一旁还写着这所初中历届考入重点高中学生的名字。“我们经常让学生来参观,每年开学典礼都要向同学们讲李四光事迹,用李四光的精神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凌校长说。教室走廊上的李四光画像,微笑地看着后辈学子在这里长大成材。

  李四光是黄冈市、团风县对外宣传的一张王牌,名人故里,名不虚传。但如何运用伟人名望推动家乡经济和文化建设,却有些茫然。我们请教当地有关部门和政府,好像还没有这方面的实际行动,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一言以蔽之:缺乏资金。看来,名人牌不那么好打,故乡后人还未走进这位前贤的余荫。

  然而,李四光的名字却在更大的空间被广为传诵和长久的怀念。

  李四光逝世10周年之际,在湖北省和地质部的关怀下,李四光研究会于湖北成立。1983年,黄冈人民在黄州建成了李四光纪念馆,展出着李四光的生平事迹。

  “挂靠”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李四光研究会对收集整理李四光的资料做了不少工作,每年召开年会,进行学术交流。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中师大地理系景才瑞教授主编的《李四光全集》已经出版,据这位当年被李四光看重的地理学教授介绍:目前正在编辑李四光画册。

  在北京,李四光的旧居建成了李四光纪念馆,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丰富的资料和地质标本;国家每两年一次的“李四光地质奖”激励着地质工作者在地质科研、考察和教学方面努力探索;他和鲁迅、蔡元培、孔子等40位中华文化名人的雕塑还将“落户”中华世纪坛,在这个“国家先贤祠”里,供全国人民瞻仰纪念。

  他的一帧帧画像,更是同孔子、牛顿、爱因斯坦等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一起,走进了神州大地的中小学校,在莘莘学子中竖起了无数心碑,成为千百万青少年的人生楷模和前进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