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媒体报道,根据Wind资讯对于深交所最新数据的统计显示,机构在10月中对深市房地产股进行了集中增持,其增持幅度超过房地产股在外流通盘的8%。以相对比重计算,10月份机构增仓房地产股七分之一,而个人则减持了五分之一的房地产股筹码。
明细统计显示,当月增持房地产股最多的机构是基金,当月增持房地产股7.03个百分点。券商增持了0.13个百分点,QFII增持了0.1个百分点,社保、保险以及其他机构合计增持0.8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相对应的是,房地产股在10月份录得惊人涨幅,以万科为例,该股10月份涨幅高达28.9%,换手率超过总流通盘的三分之一,成交金额近600亿元。但好景不长,上述涨幅在接下来的11月中几乎尽数抹去。
今天傍晚,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补充通知》明确规定了“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这将给房地产股又带来了一次沉重打击,加之不断收紧的银根,房地产企业的业绩前景堪忧。
今天早上,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的CPI数据,同比上涨6.9%,创了今年以来新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今天还表示,预计今年全年CPI涨幅在4.7%左右,是自1996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虽然有关部门始终不愿意承认,但是通货膨胀似乎已经不可避免,更严厉的紧缩政策也没有悬念,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4.5%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虽然紧缩政策不断出台,而且今日还发行了7500亿特别国债,新股发行也没有停止的迹象,但是市场成交反而在这两个交易日出现了较明显的放大,上海市场连续两个交易日都高于1000亿。这一方面说明市场实际上并不缺资金,另一方面却要提醒我们警惕机构趁机出货。
从时间上看,大盘仍然没有到重新走强的时候,而且技术上大盘还有再次探底的要求。而宏观调控对金融股和地产股的打击刚好给这样的探底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契机。当然,对于银行股和地产股,我们还是应当区别对待。因为虽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影响了银行的盈利水平,但是明年起实行新的税率政策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银行的净利润,因此我仍然认为,大盘再次探底将是一次逢低买入银行股的良机。但是对于地产股而言,若调控政策导致房价真的出现拐点,那么地产股的盈利能力将肯定大不如前,甚至还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可能。目前地产股的股价虽然相距高点有不少缩水,但是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既然基金们这么喜欢地产股,我们就把地产股都留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