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禅宗法------十八种手法


                     一指禅宗法------十八种手法

                 中医一指禅第六代传人   朱吉君   副研究员整理

         一指禅推拿强调手法以柔和为贵,柔中寓刚,刚柔相济,操作时动作连贯细腻,雅而不俗,被世人誉为推拿的“艺术”。操作中,遵循“循经络,推穴道”,用以达到通调脏腑气血,扶正祛邪目的。为此,一指禅推拿十分注重功法锻炼,不仅要求学习者习练内功“易筋经十二势”,还要求刻苦习练各种手法,达到“柔和、持久、深透、有力、均匀”的境界。一指禅推拿有很广的疾病治疗谱系,在日常工作中,要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要善于运用一指禅推拿知识去攻克不同疾病疾患。只有不断的使用才能让一指禅推拿的生命力得以生生不息!
                                                                                师           训

    学生要“练功、手法、经典、临床”四方面相结合,方可成医。
  
                ------  钱福卿(中医一指禅第三代传人)

    身姿不走样,手法不走样,精气神不走样,严师出高徒。

                 -------钱裕麟(中医一指禅第四代传人或中医一指禅第五代传人,双重辈份人物)

       一指禅推法操作要领:
一、沉肩、垂肘、悬腕、指实(直)、掌虚,蓄力于掌,发力于指(注:大拇指盖住拳眼,约平于食指中节指间关节近侧),手握空拳,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快(紧)推慢移。
二、头如顶物、涵胸拔背、心静思凝、气息调匀。 头正身正、眼观鼻、鼻观心,从心出,心应手。
三、达到柔和、持久、深透、有力。
四、大指着力点(指峰;面------螺纹;偏峰------少商)不能硬顶部位穴位;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要柔软;前屈后伸活动,不能突发快重,而由轻而重,由表及里,有近及远,循序渐进,步步而深,丝丝入扣。
 
              -------    钱裕麟(中医一指禅第四代传人或中医一指禅第五代传人,双重辈份人物)

      过腕节格律       指吸定、腕端平、肘内旋、横向动、肘发力、过腕节、端至体、体至端;频率生力,力贯肢节(自上下位关节沿线传力,如顺水推舟之势,自上而下以一贯之;或以下而上以一贯之;或以中发力而贯向两端,仍然是一力统领以一贯之),层层推入,力量深透,收发自如。

              ------朱吉君(中医一指禅第六代传人)

 

十法:

   《一指禅推拿说明书》
     推拿之术,自以一指禅为完备。一指禅之手术,即搓、抄、滚、捻、缠、揉、按、摩、推、拿十种。其效能与攻、补、汗、下之医理同。施术前应切脉以查病情,按筋以明征兆。患在何部,即施十门中之何法。例如病宜攻即用滚,病宜补即用缠。能使患处受益,而他部无损。非若用药益此损彼,不能兼顾也。
       推拿一科,发明于黄帝时之歧伯,著书十卷。其手术有四:一曰按,二曰摩,三曰推,四曰拿。及梁武帝时,达摩氏以为旧法过简,不敷应症,复从而光大之。增搓、抄、滚、捻、缠、揉六法,合歧伯所创之按、摩、推、拿四法,成为十种,分十大门。复依人身之穴道,及脏腑筋络,用一指之力,循穴道以去病,名为“一指禅”。后人莫明真相者,漫称按摩,或推拿。殊不知推拿一科,唯“一指禅”为能得其全,非此不足以明体达用也。

十二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滚法、捻法、抄法、搓法、缠法、揉法、摇法、抖法

 十四法:推拿按摩滚捻搓抄缠揉摇抖抹勾。

 十八法:钱裕麟一派的一指禅推拿号称十八法(这就是一指禅宗法------十八种手法)


        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摇法、揉法、滚法、点法、搓法、捻法、弹法、缠法、抹法、抄法(勾法)、运法(颤法)、抖法 、分法、合法。

        一指禅宗法------十八种手法有这样的约定俗成的顺序: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摇法、揉法、滚法、点法、搓法、捻法、弹法(弹琴指)、缠法、抹法、抄法(勾法)、运法(颤法)、抖法 、分法、合法。但是目前的推拿流派手法所处的大环境是由多而少的趋势,古时手法术式少流派手法的趋势是由少而多的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提出一指禅推拿十八法实属不易,要符合手法由多而少的精减原则才行。一指禅推拿流派第三代传人钱福卿提出一指禅宗法------十八种手法,由其孙子钱裕麟发展至今天的样子,我有幸投师于钱师(钱裕麟)门下,现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特总结如下:
        推拿疗法针对病位讲究点线面结合运用,点指相应腧穴,线指相应经络,而面便指相应的经筋及皮部。一指禅推拿要点、线、面、体、多维空间等综合考虑!

一指禅推法
     
 [定义]  以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人体的一定部位,以肘为支点,以前臂摆动带动腕部,拇指关节作屈伸动作的一种推拿手法。
 传说一:梁武帝时达摩菩提取旧有推拿按摩加入搓擦滚捻缠揉六法。
 传说二: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传说为达摩创始.
 宋朝俱阺和尚向天龙和尚询问佛教教义,天龙竖起一个指头而令俱阺大悟。今可考者:为清咸丰武举人李鉴臣客居扬州传予丁凤山。今之朱春霆与王纪松为李之第四代传人。一指禅推拿手法常用十四法即:推拿按摩滚捻搓抄缠揉摇抖抹勾。其特点是循经,技巧,取穴准适合内妇儿杂病.著作:《一指定禅》《一指阳春》
[动作要领]
 归纳为十字诀: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 
 吸定部位: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
 操作技能:肘关节低于腕关节,肘为支点,前臂摆动带动腕关节和拇指关节屈伸动作,摆动时前臂尺侧要低于桡侧。
 注意事项:压力轻重要适宜,摆动时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紧推慢移,频率120–160次∕分
 [功效及应用]
 接触面积小,压力较大,渗透较强.舒筋活络 调和营卫 行气活血 健脾和胃适用于人体各个穴位,头面、胸腹、四肢等部位。
 [分类]
 一指禅推法   偏峰推   跪推    (缠法)较强的消散作用。
 [局限]
   一指禅不足之处:1操作复杂,不易掌握。2.接触面积小。3.力量小。

 

   过腕节格律       指吸定、腕端平、肘内旋、横向动、肘发力、过腕节、端至体、体至端;频率生力,力贯肢节(自上下位关节沿线传力,如顺水推舟之势,自上而下以一贯之;或以下而上以一贯之;或以中发力而贯向两端,仍然是一力统领以一贯之),层层推入,力量深透,收发自如。

 指吸定    即一指禅推法有外摆相和内摆相,在局部接触面的切迹是两个半弦月,合起来是一个椭圆形的接触面切迹。在内外摆动相中,吸定点处的接触面不产生向左`向右`向前`向后的力的作用,尤其是不能产生向下压的力,正确的操作是拇指指端(或指锋或螺纹面或拇指桡侧)自然着力。
    腕端平    腕端平是为了前臂的横向运动,将手屈曲近掌侧指间关节面自然放置在平面上,就会发现腕部尺侧明显低于桡侧很多,为了保证腕部的横向运动,提出腕端平的要领,本就是出于人腕部,前臂部的作横向运动的生理要求,只有腕端平才利于摆动。
    肘内旋    肘内旋是一种标准的操作姿势,即肘微屈伸活动状态,内旋姿势的描述。
    横向动    横向动是指做横向的运动,在操作中总有一个横向运动的角度不会产生向前或向后推动手指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作一指禅推法的标准角度,这个角度对一指禅推法来说非常重要。

    横向动的操作,随着摆动和吸定部位的不断变化而有微妙变化的,但在腕部会产生好像腕部有微微旋转的视觉现象,其实质是没有旋转而是频率和腕关节灵活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不可认为手法操作错误。
   横向动的操作,是靠伸肘外旋,屈肘内旋而实现的,并且要在腕部有一个冠状面上左右方向的弧形线轨迹,这样就完成了横向动的效果。《推拿手法图解》沈国权`严隽陶主编对推滚类手法描述,解释了“以前臂的摆动”就是肘的屈伸和旋转作用的结果,我认为在腕部应该存在冠状面[(按解剖位描述)这个的确切的是说是一运动轨迹,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冠状面]上一弧线运动。并且这一弧线在与腕关节的冠状面上,一指禅推法是内旋状态下的冠状面一弧线运动的横向动轨迹;滚法是外旋状态下的冠状面一弧线运动的横向动轨迹,这个横向动冠状面必须在摆动过程内摆相和外摆相中没有变,否则,力的传递就不好。
    横向动的操作,是在摆动过程中内摆相和外摆相仅有单一的一次摆动动作,而不是一次以上的发力运动,否则会产生鸟啄样运动。这就是说对于前臂来说,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让力从腕部到肘部,递进的做为摆动的力点,会发现:半径越长摆动幅度越大,消耗所用力的却越小。这就是说在贯穿柔和用力的宗旨时,一定要考虑发力点和摆动幅度,尤其要注意的是单一摆动,不可在同一摆动相上二次发力。
    肘发力    以肘关节为支点,说明就是:以肘为发力点,以微屈伸运动为动作形势。
    过腕节    过腕节就是腕关节放松,不挺劲,将前臂的摆动力自然的传递过腕关节,在腕关节这里不产生力的变化。过腕节的操作过程存在着二步摆动规律,首先,就是前臂的微屈伸运动,当前臂微屈伸至拇指接触部位不再软弱的状态下,这就是一步摆动,要是为了解除软弱状态,必须以此线为轴;再次,就是以桡肱关节、桡尺关节为中心,桡骨围绕着尺骨的旋内、旋外半关节运动;同时,伴随着腕部的左右横向摆动,共同作用而产生二步摆动。只有二步摆动力才可过腕节,才可以产生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指节而摆动的效果。
    端至体`体至端`    即是指端部和体部的接触面微细变化规迹和产生频率的力的外摆相和内摆相状态的描述。所谓的端部和体部就如毫针的端部与体部一样的概念,不过推拿的端体应用是水平放置的。在一指禅推法中端部和体部是存在相对吻合状态,在吸定的表面积相对不变的情况下的,由于运动而产生了端体的分界。一指禅推法中 ,又看不出端体的明显变化,若明显有变化,则就会产生不自主的跳动如蜻蜓点水似的一重一轻或一轻一重。即:有持久的预应力,约束者摆动的轨迹。
    这些认识是一个崭新的提法,也是一指禅推法的特质所在,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很多推拿按摩工作者操作一指禅推法时,以腕部发力,而不是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腕部的摆动,力达指端接触面。可讲解的时,却说是以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腕部的摆动,误传手法操作形势之弊端太严重了。于是我继一指禅推拿名家朱春霆前辈“十字方针”-----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之后提出“过腕节格律”------指吸定`腕端平`肘内旋`横向动`肘发力`过腕节;端至体`体至端。因为过腕节是一个操作关键点,所以我就以过腕节格律来命名以上几点要求。
    关于过腕节,理解起来要借助一个过指节用力的实例来说明,在撑法推拿中有一种过节用力的技巧,近(中间)指节越松,越不用力,远端指节越易屈曲。例如在手指中间指间关节伸直的状态下,首先,用另一个手将中间的近节指间关节轻扶;然后,屈曲远节指间关节,你就会发现这个规律存在。另外,过腕节的实质就是一个“柔和用力”如果力未过腕节则易产生如鸟啄样、如蜻蜓点水样的现象,或者发生一指禅推法无力的弊病。
拿法

 [定义] 捏而提起谓之拿
 [动作要领]
以指腹面着力,提拿方向与肌肉垂直,在拿起肌肉组织后应稍待片刻再松手。
力度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以局部酸胀、微痛或放松感觉舒适为度,动作应连绵不断。
即对称性相对挤压的同时,作提拿的动作。
 [临床应用]
拿法刺激量较轻,适用于颈项、肩背、四肢等肌肉丰厚处。
祛风散寒、开窍止痛、疏经活络、缓解痉挛。
 [分类]
 二指、三指、五指拿。

 按法
 [定义] 以手指指腹或手掌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沿体表垂直方向向深部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
 [动作要领]
紧贴皮肤,按压方向要垂直,用力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透达组织深部。
[分类]
指按法:医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以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治部位,用腕、臂的力量由轻到重逐渐向下按压,待刺激深达组织深部后,逐渐减轻压力,然后再重复以上动作。
掌按法:以单手或双手掌叠放于施治部位,用掌跟着力下按,得气后减轻压力,然后重复以上动作。
 [临床应用]
 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有较强止痛作用。常用于各种通症的治疗,常用穴位:太阳、肩井、背俞穴、中脘、天枢。(按压时可配合小幅度缓缓揉动,肌肉特别丰厚处也可用肘按,如:环跳)
 掌按法接触面积大,压力亦大。适用于腰背和腹部、脊柱部。
 注意:在胸腹部操作时,施术手掌应随患者呼吸而起伏,即呼气时徐徐按下,吸气时缓缓放松,胸胁部操作时禁用暴力,用力过大可致肋骨骨折。
 操作:1.穴位:太阳、肩井、背俞、中脘、天枢、委中
          2. 按百会、四肢、胸、脊柱。

摩 法
方法: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体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摩动称为摩法。
要点: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着力部分要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盘旋活动,用力自然,每分钟120次左右。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是按摩胸腹、胁肋部常用手法。

 

摇法
     [定义] 使关节作被动的环转活动,称摇法。
 [动作要领]
用一手握住或按住患者某一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转动。
动作要和缓,手力宜适度,不可用力过猛,活动范围的大小须在各关节生理功能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逐渐加大旋转范围,由小到大,由轻到重,自慢而快。
摇颈:一手扶住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颌,作左右旋转摇动。
摇肩:①小幅度摇法: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手腕或托住肘部,作环转摇动。
 ②大幅度摇法:大云手(太极推手摇法)
    髋关节摇法:患者仰卧位,髋膝屈曲,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扶住膝部,作髋关节环转摇动。
    踝关节摇法:一手托住足跟或跖骨部,另一手握住大拇指部,作踝关节环转摇动。
    摇前臂法:坐位,一手握肘(屈肘位下,)一手握腕,以握腕之手为定位,握腕之手向前向后旋转摇法。
    摇腕法: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握掌指关节,以近端之手为定点,远端之手旋转摇动,顺时针交替。
 [临床应用]
滑利关节、疏理筋肉、恢复关节功能。
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腰部等。
用于关节功能障碍,关节错缝、韧带损伤等疾病。

揉法
 [定义] 以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手指螺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作轻快柔和的环行回旋运动,称为揉法.
 [动作要领]“皮动肉不动”—(吸定,带动深层组织运动,但不要在皮肤上摩擦,移动。)
1.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腕关节连同前臂做小幅度的回旋摆动。
2.吸定,动作轻快柔和,均匀深透,不可滑动和摩擦。
3.紧揉慢移。
 [功效及应用]“揉以和之”—揉法是和法的代表手法可以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舒筋活络
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常用于脘腹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等肠胃疾病,以及因外伤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
 传统中医认为:左转(顺时针)揉—补右转(逆时针)揉—泻
 [分类]

大鱼际揉:头面,颈项,胸腹
 指揉:拇指/三指揉—头面,四肢,颈项,穴位
 掌根揉:肩背,腰臀,下肢
 前臂揉:项背,腰臀肌肉丰厚处
 
特点
①要求吸定②动作要领均要求沉肩垂肘,有前臂的摆动③要求紧做慢移
滚法
    上世纪40年代,上海丁季峰所创“丁氏滚法”。丁氏在一指禅滚法的基础上创立而成。滚法有具有体表接触面积大、刺激力量强而且又十分柔和的特征。主要用于治疗运动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整个手法动作是由两部份协调来共同完成:一是由前臂的旋转;二是由腕关节的屈伸而组成的复合式手技动作。其受力部位以小鱼际肌至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屈曲,小指、无名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达90度。余指屈曲的角度则依次减小,如此则使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使之形成滚动的接触面。以第5掌指关节背侧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和一定的旋转活动,使手背偏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进行连续不断的滚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手法要领]

   
    ①前臂旋转与腕关节屈伸这二者动作一定要协调。即前臂旋前时,腕关节一定要伸展,以小鱼际肌为着力部位。反之在前臂旋后时,腕关节一定要屈曲,以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为着力部位。如此在体表部位上产生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其滚动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②躯体要正直。不要弯腰屈背,不得晃动身体。
   
    ③肩关节自然下垂,上臂与胸壁保持5~10厘米距离,上臂千万不要摆动。
   
    ④腕关节要放松,屈伸幅度要大,约120°(屈腕约80°,伸腕约40°)。
   
    ⑤滚法突出是一“滚”字。忌手背拖来拖去摩擦移动、跳动、顶压、及手背撞击体表治疗部位。
   
    ③请手指均需放松,任其自然,不要有意分开,也不要有意握紧。

    说明:丁氏滚法强调,要有“润通”的效果。

    滚法,在操作中是一个面的感觉,在现在从事推拿的一指禅推拿传人实际上熟悉滚法各种变通操作,非常重视各种术式的合理搭配。

   1、指间关节滚法     中节指间关节为着力部位的滚法是一指禅推拿原有滚法。

  2、掌指关节滚法   掌指关节为着力点的滚法。

  3、拳背小鱼际滚法     这就是丁氏滚法的基础术式。

      在现在流通的实际操作术式中有两个细微的变通A、存在第五掌骨和掌指关节所组成的三角面和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的滚法操作术式;B、存在以第五掌骨纵向长度为吸定,无单一吸定点,对腕部桡骨和尺骨前后位置变化的要求:屈腕桡外尺内,伸腕桡内尺外,保持小鱼际自第五掌指关节骨结构近侧着力。

      丁氏滚法的基础术式B容易达到“润通”的要求。

   4、拟化手的滚动,有发展出前臂的滚动类手法。

点法
 [定义]以手指指端或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向下点压,称为点法。
 [动作要领]
      接触部位:“点”拇指端点∕指间关节着力点固定,向下按压时不可移动。力度由轻到重,再逐渐减力。(垂直用力)禁用暴力。点而留之,要停留一定时间。动作要点基本与按法类似,但与按法又有区别。有的推拿专著将点法归为按法。
 [临床应用]
 本法方便易行,刺激较强,力量强弱易控制,常应用于全身经络的穴位。
由于接触部位的特点,多用于点穴。
有放松肌肉、镇痛活血之功效。
常用于颈、肩、腰、腿痛,胃腕痛、肢体麻木等疾病。
 [分类]
 主要分为拇指点、屈指点两种,仅仅是接触面积的不同而已。

搓法
 [定义]用双手掌面挾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成为搓法
 [动作要领]
 掌面挾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临床应用]
主要应用于四肢、腰背、胁肋,以上肢部最为常用。一般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捻法
     [定义] 用拇指、食指罗纹面或拇指与食指桡侧缘捏住一定部位,作对称性的相对搓揉动作。
 [动作要领]
       肩、肘、腕关节放松,捻动时要灵活快速,用力均匀,不可呆滞,又不可浮动。状如捻线。移动时要缓慢而有连贯性。为避免损伤皮肤,可使用介质。
 [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量较轻,动作较小,滑力关节、畅通气血、消肿止痛。适用于指间小关节,主治关节的肿胀酸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
     搓法和捻法动作要领大致相同,搓法着力部位为手掌,所挾部位较大,如上下肢,胸胁,用力亦较大。捻法着力部位为手指,所挾持部位较小,用于指、趾关节,用力不宜太大。
捻动时,可略带牵扯,更能理筋、顺筋。

弹法

      公认的弹法是:用一手指的指腹紧压住另一手的指甲,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的操作。
 [动作要领]
 用一手指的指腹紧压住另一手的指甲,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每分钟弹击120-160次。
 [临床应用]
   本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部、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疏筋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对项强、头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疗。

      在一指禅推拿宗法十八种手法中是指食、中、环、小四指远节指间关节屈伸弹动,俗称弹琴指。具有弹筋的作用。

 缠法

[定义]一指禅推法加快频率谓之"缠法",频率每分钟达200次以上.
[动作要领]
其动作要领与一指禅推法一样,只是差别在于推动的频率上.
[作用]
疏通经络,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消肿止痛,调和气血,健脾和胃,调节胃肠功能.
[适用部位]
胸腹及背腰部.
[临床应用]
常用于治疗外科痈肿疮疖疾患.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颈项部疾病和咽喉痛等病症.如乳腺炎,肿疖,疗疮,腱鞘囊肿,梅核气,颈椎病等.

    缠法是指频率较快的一指禅推法。每分钟约200次左右。在钱福卿式的小步子一指禅推法中,可以达到每分钟255次,并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抹法    抹者,涂也,拂也。

      [定义]用拇指罗纹面或掌面在施术部位做上下或左右及弧形曲线的抹动,称为抹法。

      [分类]抹法的动作形态与成人推拿手法中的平推法与小儿推拿中的旋推法、分推法及合推法相似,用力较推法为轻,也可往返移动,分为指抹法与掌抹法两种。

      [动作要领]
 1.指抹法: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上,余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固定助力。以拇指的掌指关节为支点,拇指主动运动,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或弧形曲线的抹动。即或做拇指平推然后拉,或做分推、旋推及合推,一可根据施术部位的不同而灵活运用。指抹法亦可以食指、 中指与无名指罗纹面于额颞部操作。即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置方凳坐于其头端。以两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罗纹面分置于前额部近正中线两侧,以腕关节为支点,掌指部主动施力,自前额部向两侧分抹,经太阳穴至耳上角,可反复操作。
 2.掌抹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双重支点,前臂与上臂部协调用力,腕关节适度放松,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或弧形曲线的抹动。

【要求及注意事项】
  1.操作时手指罗纹面或掌面要贴于施术部位的皮肤,用力要控制均匀,动作要和缓灵活。抹动时,不宜带动深部组织。
  2.注意抹法同推法的区别。通常所说的推法是指平推法,其运动特点是单向直线,有去无回。而抹法则是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直线往来,或曲线运转,可根据不同的部位灵活变化运用。
        
【应用】 主要用于感冒、头痛、面瘫及肢体酸痛等病症。抹法属于易学难精之法,临床擅用者一般多取其镇静安神的作用之长,指抹法活动范围小,多用于面部、项部;掌抹法抹动的范围较大,一般多于背腰部。

抄法 属一指禅推拿流派的辅助手法之一。

 ①手法要领: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用两手掌面分别放在患者两侧肋下缘, 逐渐插入其腰部,并用力将腰部托抱起,使其稍离床面,然后术者以双手食、 中、无名、小指四指指面为着力点,分别按揉患者背部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手法自上而下,由轻而重,由慢而快,往返操作数遍.操作时还可结合轻轻左右晃动患者腰部.
②功效:消食理气,舒筋通络.
③主治:肠胃功能紊乱,腹痛,小儿消化不良,妇科盆腔炎等病症.
此法还可用作治疗腰痛的辅助手法.

运法 在小儿推拿中是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在一指禅宗法十八种手法中就是振颤法,包括紧振法和松振法。


     抖法
 [动作要领]
 用双手握住患肢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
 频率要快,振幅总体上而言小;小――用于放松;大――松解粘连;力度轻。
[临床应用]
 多应用于四肢,以上肢为常用。与搓法配合作为收功手法之一。治疗作用与搓法相同。
分法

  在小儿推拿中,医者用双手的指面、掌面由选定的部位或经穴向两侧分推,称为分法。《保赤推拿法》说:“分者,医以两手之指,由经穴划两边也。”该法实为推法之一种,故又称分推法。分法有轻重之分。轻者,手法较缓和,宜轻宜慢,刺激较浅,仅在皮表操作,适用于小儿。重者深沉快速,刺激较深,多透达肌肉、筋骨组织深层,适用于成人患者。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理气止痛,开胸顺气,清脑宁神等作用。操作分指分法和掌分法。多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失眠、院腹胀满、胸闷心烦等症。

       在成人推拿中,有分推、拔伸之意。

合法

  在小儿推拿中是,医者用双手的指或掌由选定的部位或经穴两侧向里合而拢之,称为合法,又称和法。《保赤推拿法》说:“和者,医以两手之指,由两处经穴,合于中间一处也。”操作时双手(指)掌要对称运动,同时操作,持续且均匀。操作起手时一般较轻,以后逐渐增加力量至合拢。具有舒筋通络,补气活血,宽胸理气,调和脾胃等作用。具体操作时分指合法和掌合法。常用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院腹胀满、胸闷不舒、胸胁挫伤等症。

       在这里是盘法,也称拌法,即在腹部双掌聚而转盘的操作术式。

      一指禅推拿形成的历史时期,是小儿推拿盛行的时期,推、拿、按、摩、搓、抄(勾)、滚、捻、缠、揉、抖、摇十二法复增点、弹(弹琴指)、抹、运(颤)、分、合共计十八法,按照顺次依次为: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摇法、揉法、滚法、点法、搓法、捻法、弹法(弹琴指)、缠法、抹法、抄法(勾法)、运法(颤法)、抖法 、分法、合法。这说明了一指禅宗法十八种手法开创了一指禅推拿适应症范围为:成人推拿和小儿推拿。

      有关一指禅推拿的著作,主要有黄汉如的《一指禅推拿说明书》和《黄氏医话》,以及抄本《一指定禅》、朱鼎成的《申江医萃-----推拿名家朱春霆学术经验集》。一指禅推拿的主要手法原有推、拿、按、摩、搓、抄、滚、捻、缠、揉十法,以后又增加了抖、摇、再后来又增点、弹(弹琴指)、抹、运(颤)、分、合等法,共计一指禅推拿十八法,最大的特点是始终以一指禅推法为代表性主治手法。其手法强调以柔为贵、刚柔相济、功力内透、连贯细腻。除了要求苦练指力和手法技巧外,一指禅推拿还把“易筋经”作为基础练功法,以强壮体魄。临床上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取穴位、定经络的指导,在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的基础上,还直接选取经络循经推拿。手法的适用部位,包括头面、颈项、肩背、胸腹、腰臀和四肢各部。适应症比较广泛,尤其擅长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胃脘痛、胃下垂、久泄、便秘、劳倦内伤、面瘫、月经不调、痛经、慢性鼻炎等内妇科杂病以及颈椎病、漏肩风、关节疼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