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高度集中的经济现象。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相关产品集中生产和协作配套在某一区域内的大量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石宗源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欠发达、欠开发是目前我省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特征。欠发达是指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我省是全国唯一没有进入总体小康的省份,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与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欠开发是指目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我省的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等资源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欠开发既是欠发达的症结之所在,又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潜力之所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我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积极引导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培育对增加就业、活跃经济起基础作用的企业集群,提高重点产业及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工业布局聚集化,科学规划、突出特色,节约用地、有序推进,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集聚发展,促进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集约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优势。”贵州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必须举全省上下之力,集一切资源之优,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开发区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培育产业集群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产业集群优势”。我省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难得的基础条件。培育产业集群不仅是延续贵州工业经济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更是再造贵州未来竞争优势的强劲引擎和抢占区域经济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培育产业集群是推动我省经济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我省不少地方产业集群内的小企业还没有自我升级的能力,很多产业集群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没有达到能够自我发展的水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产业集群内几乎没有研发机构,这样的产业集群早衰的几率很大。因此,政府应想办法帮助促进产业的升级,吸引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引导和协调科研机构与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据统计,到2006年底,我省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3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53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7家。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8.83亿元,同比增长17.2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6亿余元,实现销售收入162.7亿余元。 而能够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不多,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培育产业集群,不但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向大企业集中,降低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孕育和催生能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而且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也有利于造就区域经济中心,吸引各种要素向中心集中,形成特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特色。
培育产业集群是是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有积聚力量,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这将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点在现实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产业集群对外资的吸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外商投资的区域性都非常明显,产业集群政策能够降低外资进入的成本和风险,对地区吸引投资非常重要;而外商投资的地域和行业集中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甚至能培育新的产业集群,这将对地区经济增长有双重的促进作用。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聚经济和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平均成本和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使产业集群所在区域无形资产提高,对其他地区的企业很有吸引力,能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集群地区,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从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形成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对利益的最大追求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动力。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市场是主导,政府仅仅为其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等。西方将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归结为两条:市场路径与成本路径。市场路径是“市场扩张——生产专业化/产品细分——外部经济加强—厂商集聚——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成本路径是“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降低——企业集聚”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这两种路径都强调市场在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关键性作用。
二、发展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招商观念,强化产业集群意识。在招商过程中要以建设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为目标,本着部门招商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拓宽招商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各类中介组织机构的力量,推介以商招商、代理招商、中介网络招商等多种方式,开展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单元招商转变,并由单纯的工业招商向其它行业拓展。同时,地方政府应制定有利政策激励产业的进入,利用集群的自发性引导产业集群的产生,从而快速形成产业聚集的———“洼地”。
(二)、培育壮大现有的产业集群。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产品等为主的电子产业集群;以航空液压件、精密光学仪器等为重点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以纳米氧化锌、聚合物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修文扎佐医药园、清镇医药园为重点,以贵州益佰药业、神奇药业等一批骨干制药企业为代表的中药、民族药现代化产业集群等。 其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据统计,这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的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值的97.3%以上。 按照产业链必须要长、产品技术更新快且升级空间大,具有资源禀赋优势或现实产业基础良好和国际市场空间大的原则,确定选择列入重点培育的大产业区(工业园区),通过培育区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促进市场优势与商业优势相结合,积极引进境外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加快大产业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组织优化。同时,要加速推进大产业区的物流配送、产品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建设,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为企业发展、产业壮大创造条件,促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的发生。
(三)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工业园区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载体,是实现产业集聚、培育产业特色、强化生产要素集约利用的重要平台,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基础好、实力强等优势,发挥工业园区的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吸引企业借助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土地存量少、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是各地园区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加大土地盘整力度,把园区每一块土地都充分利用起来,既能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又能使园区有限的区域空间创造最大的产能。此外,一个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相近、产品关联、优势互补的工业企业在园区周边发展。这些企业虽然不能享受园区的相关政策,但可以借助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并与园区成为一体,有利于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和政府服务成本,也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和集中治理污染。据悉,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航天高科技工业园和贵阳、遵义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等园区和基地为依托,初步形成了以贵阳、遵义、安顺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目前,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群实现了9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中了90%以上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或大中型企业集团。 同时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加速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内,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但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还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规模,提升专业化竞争力。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四)、发挥企业辐射功能,培育产业集群的核心。重点企业是产业积聚和产业集群“领头羊”,是培育产业集群的核心。必须发挥“鲶鱼效应”,突破依靠自身积累缓慢增长的依赖性,坚定不移地走“招商强省”之路,特别要在吸引大项目、大企业、大财团上下功夫。进一步扶持现有规模企业切实做大做强,营造企业规模优势、产品品牌优势、资本经营优势,将其培植为有支撑、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强大的集聚式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配套建设,鼓励重点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和中小企业,不断吸引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
总之,我省要围绕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积极推动壮大产业集群,努力促进贵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