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防线呵护长江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昨日,站在紧邻长江一公里处、即将奠基的项目核心区,回想起武汉乙烯项目的前前后后,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2003年,湖北开始启动乙烯项目。然而,项目争取工作如火如荼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使武汉乙烯项目面临着更加艰难的环保评估关。
2005年11月13日,下午1时40分左右,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大爆炸,污染物流进松花江,形成长达80公里的污水团。随后,哈尔滨全城停水。
松花江污染事故发生后,国家严格监管石化和化工类项目,排查各大水域化工石化项目,停批和缓批上报项目44个,涉及总投资1494亿元。
国家环保局出台规定,土地利用和流域、海域、区域三类发展规划、十类专项规划,必须做环境影响评估。
环评过关,规划才能获批。近50年来落户武汉的最大投资项目被送上了最严格的环保“监督台”。乙烯项目,使武汉成为全国首个环评试点城市。
2006年,武汉“十一五”规划战略环评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这是环评史上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示范工作。”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负责人由衷地称赞武汉:“在全国城市中第一家完成,并成功试点,为国家环评法制建设、管理提供了全新模式。”
80万吨乙烯工程落户武汉的成功之门,渐次打开。
整个项目,由政府和企业斥资4.13亿元投入环保,堪称“绿色化工项目”。
以预防水污染为例。武汉化工新城地处长江中游,一旦突发事故,很可能污染下游水质,因此环保设计可谓慎之又慎。武汉市环保局负责人透露,该项目利用天然屏障,设计了三道“防线”,防止水污染。
首先,每个装置或储罐区均有收集围堰。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泄漏的液体将流进围堰,排入污水处理场,处理达标后排放。
其次,厂区内,建设应急收集池。大火灾事故发生,被污染的高压消防水从围堰内溢到雨水收集系统,排入集水池暂时储存,再送污水处理场处理,确保事故污水不出厂。
最后,将长江大堤作为天然的防护屏障。在最极端情况下,比如失火时正逢下大雨,灌满集水池,新城将关闭北湖闸和北湖泵站,将事故污水限制在北湖大港内,确保不入江。
此外,新城内的废弃物,将全部及时安全焚烧、填埋。特别危险的,将统一送到湖北省专用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