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落“天元”意味深长
——武汉项目改写我国乙烯工业布局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打开中国地图,中国乙烯布点意味深长。
抚顺、燕山、齐鲁、天津、上海、福建、茂名……一批重点乙烯工程集中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
将这些如星星般缀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乙烯布点串连起来,一张巨弓跃然图上。
而今,武汉,中国经济的地理中心,乙烯子落“天元”。武汉,连接上海、南京乙烯工程,如手搭弓弦,箭指前方,蓄势待发。
49年前,兰州率先引进国外2万吨乙烯生产装置,揭开中国乙烯工业的序幕。49年悄然而逝,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建成一批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工厂,上海、南京、茂名3个百万吨级,燕山、齐鲁两个80万吨级的乙烯基地崛起中华大地。2006年底,我国乙烯产量941万吨,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乙烯生产国。
湖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史金平教授认为,早期的乙烯工业布局,反映出3个特点。一是初期出于原油来源考虑,布局于北方,大致集中于环渤海地区,如上世纪70年代末的燕山、大庆30万吨级乙烯基地;二是出于交通、生产、用水考虑,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也与美国、日本乙烯产能集中于墨西哥湾、东京湾相仿;三是出于规模经济考虑,因为石化工业不仅需要有大市场,更要有高度发达的下游配套工业,否则一枝独秀,难以生存。
乙烯工业的生产能力,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实力的体现。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的建设,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我国中部地区首个大型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
“在武汉建设80万吨乙烯项目将改善我国乙烯工业布局,增加石化产业安全,满足中部地区石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在去年的乙烯项目评估总结会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副总经理肖凤桐如此评价。
布点武汉,国家早有擘划。为了解决乙烯项目的上游原料供应问题,国家投资兴建的从江苏仪征通往湖南长岭的输油管线,目前已从鄂州方向分支线向洪山区北湖新城延伸,有望在年内全线贯通,建成后可将胜利油、进口油直接输送到厂,每年提供1000万吨原油。荆门石化和武汉石化通过改造后炼油能力可达1400万吨/年满足80万吨乙烯项目需要还有富余。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石化、轻工、建材、汽车制造等行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实力大大增强,具备了对接乙烯下游产品加工的条件和能力。
史金平教授认为,目前国内几乎大多数省份都要求上乙烯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80万吨乙烯项目落户武汉,反映出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