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欲 PK 公欲


私欲PK公欲

 

前些时候,看了圣雄甘地和曼德拉的传记,他们都是政治人物,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他们时代和地域的伟大的政治人物。他们都是某种理想的化身,他们理解大家的梦想,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用特定时期的语言解释,他们是有雄心壮志的伟人。从广义理解,雄心壮志也是一种欲望,而且是一种强烈的欲望。

再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玛丽》中的一些描述却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纳博科夫这样描述加宁(Ganin):“没有力量是因为他没有确切的欲望,这使他十分痛苦,因为他正在徒劳地寻求有什么东西使他产生欲望。”(He feels powerless as he has no desire, and looking aimlessly for something to trigger desire makes him extremely desperate)毫无疑问,当时的加宁(Ganin)的日子是非常无聊的,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不知所措。

欲望是一个大题目,在这个题目之下,可以做许多的文章。

而我不是要对欲望做一个泛泛的探讨,我想把自己对公欲和私欲的理解做一次分享。我理解的公欲是做大事的野心,而私欲则是个人对个体欲求得到满足的欲望。公欲是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的;而私欲则主要是个人的私事。公欲唤醒大家的斗志,因此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而私欲演变到极端,则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毁灭性的能量。我主张AMBITIONS是力荐公欲。当然,私欲是不可能被杜绝的,适度的、合理的私欲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得到满足。

在一个长期无法处理欲望的文化环境之下,对私欲和公欲做一个区分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文化一直赞同“无欲则刚”,试想一下,谁能够做到“无欲”?如果大家根本不可能做到“无欲”,我们说这种话还有什么意义?因此,还是需要回到现实社会之中来解答“欲望”。

我们在历史上有没有见到过无欲的人物,他们可以因为无欲而在历史上有所作为?在现实社会,有没有这样的人物呢?在我看来,完全“无欲”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相反,凡是干成一番大事的,大多数是有“公欲”的人。

我觉得作这种划分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有私欲的人太多,而心存公欲并且表达出来的人却很少,和谐难求,而且不容易达成,这是诸多社会灾难的根源。 .

我最大限度地主张公欲,而抑制私欲。或者说,必须把私欲限制在一个很狭小的范围之内,不能让私欲泛滥,私欲不能成为阻碍人们完成伟大事业的绊脚石。而有些关键人物恰恰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私欲,使自己和朋友的事业陷入困境。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企业主管、政府官员,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将私欲凌驾于公欲之上,结果,害人害己。害人一时,害己一世。

圣雄甘地和曼德拉都是公欲很强的人物(当然,他们也不是没有私欲),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们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他们受使命感的驱使,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而小人物们因为缺乏欲望,连生存都困难。这个区别实在太大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