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一则解除土地委托开发协议的公告,导致了长春经开(600215)的大幅低开并以跌停报收。而如果不是这则让市场颇感意外的公告,长春经开或许将一如继往的“低调”,低调的几乎被投资者所遗忘。也正是这则公告,引致了其后媒体和投资者对“华夏大盘精选”——大名鼎鼎的中国“第一牛基”——是否在对长春经开的投资中大失水准的议论。
长春经开是目前年度收益率排名第二名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三季度的重仓股,截至三季度末华夏大盘持有长春经开总数为1571.39万股,位列长春经开十大流通股股东之首。长春经开此次公告解除协议的是一块195万平方米土地的开发区资产,该资产曾是长春经开重组中曾诺注入的最为重要的资产。巨大的利空使市场对长春经开的诚信和公司前途发出了强烈质疑。更为市场关注的是,一个秉承“以最优替换次优”投资理念的优质基金,终于在宏伟的泡沫河边湿鞋了,乃至落水了!于是乎,一篇《“第一牛基”华夏大盘精选重仓股遭遇滑铁卢》被众媒体兴高采烈的转载,并被置于醒目位置。言外之意是说,“红旗倒了”。
市场对华夏大盘的质疑,不外乎为什么和怎么办:华夏大盘为什么不断加仓直至重仓一只业绩差、关注度低的股票?遭遇如此突变,华夏大盘将怎样应对,是否及时减仓?长春经开2007年三季报显示,该公司每股亏损0.25元,亏损额接近1亿元。另据长春经开2007年一季报,新增的流动股股东有华夏大盘精选,持有180.36万股;2007年半年报公告时,华夏大盘已增仓直900.01万股位列十大流通股之首;到了2007年三季报,华夏大盘继续增仓671.38万股长春经开,以1571.39万股成为绝对的流通股老大。“这样的投资,是否含有赌博性的成分?”换言之,华夏大盘获取的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是不是只是以难以评估的或者说暂时未被意识到的风险换来的?
——你要给我个说法。你要为你的投资失败负责。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你不记得戴套。
谬也!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相关报道: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场推广部的董燕妍向记者表示:“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当前的持仓情况不能公布,公布时间只能在本季度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而1571.39万股只代表第三季度末的持仓情况。至于该基金是减持了长春经开,还是继续持有,抑或继续加仓等信息,她都不能透露。”(“她都不能透露。”——严重怀疑记者写作水平。)
华夏大盘是否应该受到诘难,唯一要证明的就是,在这项有争议的投资中华夏大盘有没有失败(而非失误,容后再讨论)。12月18日,华夏大盘精选的单位净值为6.7430元,和前一交易日相比下跌了0.0360,跌幅为0.53%。同一天,上证综合指数报收4836.17点,较前一日下跌0.83%。假若按照三季报1571.39万股标准、长春经开17日收盘价10.46元、18日跌幅10%计算(且当日无卖出),华夏大盘18日在长春经开上的损失就达0.164亿。华夏大盘最新份额为8.2684亿份,17日单位净值为6.7790元。据此计算,仅长春经开一只股票18日的跌停就导致了华夏大盘的净值下跌达0.293%,占其当日跌幅的50%以上。如果该基金未曾在长春经开暴跌前就已经大幅度减仓,在仅一只股票就导致了如此巨大净值损失的情况下,基金仍然跑赢了大盘,其其余投资组合的抗跌性能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另外,参照华夏大盘历来的β系数,18日华夏大盘的表现并没有因为长春经开的跌停而与此前有明显差异。(此数据容后补上)这一切都隐隐说明,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实际已经在12月18日前大幅减仓,市场对于其是否“及时减仓”的担心是多余的。
仅仅依靠上面的简单计算,似乎还不能很确切的推断出华夏大盘先知先觉的减仓行为。那么,我们向前看,回顾一下大盘、长春经开、华夏大盘在10月中旬或许能得到更多的启示。10月10日,长春经开冲高回落,成交量也有所放大,11、12日和15日,该公司股价分别放量下挫5.26%、6.40%、3.01%,而就在这期间,上证综指从5700多点一路上冲,终于于10月16日创下6124.04点的历史高点。这难免不让人觉得有点反常。更加反常的是,一向跑赢大盘的华夏大盘净值一反常态的在10月9日即提前达到高点7.1430,此后一路下跌。如此的巧合,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实早在10月中旬,华夏大盘就已经先知先觉的进行了减仓和调仓。而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华夏大盘在大盘深幅调整以来的优异表现。
现在,回过头来看对华夏大盘精选的质疑,不免让人觉得其间有幸灾乐祸的意味。且不说市场的变幻莫测,即便华夏大盘在投资长春经开的决策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基金经理能够及时发觉其中蕴含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最终并未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失败。相反,这更体现了一个成熟的基金管理团队面对风险和错误的正确态度:及时发觉,勇于认错,坚决止损。
第一牛基沦陷?呵呵。
长春经开是目前年度收益率排名第二名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三季度的重仓股,截至三季度末华夏大盘持有长春经开总数为1571.39万股,位列长春经开十大流通股股东之首。长春经开此次公告解除协议的是一块195万平方米土地的开发区资产,该资产曾是长春经开重组中曾诺注入的最为重要的资产。巨大的利空使市场对长春经开的诚信和公司前途发出了强烈质疑。更为市场关注的是,一个秉承“以最优替换次优”投资理念的优质基金,终于在宏伟的泡沫河边湿鞋了,乃至落水了!于是乎,一篇《“第一牛基”华夏大盘精选重仓股遭遇滑铁卢》被众媒体兴高采烈的转载,并被置于醒目位置。言外之意是说,“红旗倒了”。
市场对华夏大盘的质疑,不外乎为什么和怎么办:华夏大盘为什么不断加仓直至重仓一只业绩差、关注度低的股票?遭遇如此突变,华夏大盘将怎样应对,是否及时减仓?长春经开2007年三季报显示,该公司每股亏损0.25元,亏损额接近1亿元。另据长春经开2007年一季报,新增的流动股股东有华夏大盘精选,持有180.36万股;2007年半年报公告时,华夏大盘已增仓直900.01万股位列十大流通股之首;到了2007年三季报,华夏大盘继续增仓671.38万股长春经开,以1571.39万股成为绝对的流通股老大。“这样的投资,是否含有赌博性的成分?”换言之,华夏大盘获取的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是不是只是以难以评估的或者说暂时未被意识到的风险换来的?
——你要给我个说法。你要为你的投资失败负责。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你不记得戴套。
谬也!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相关报道: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场推广部的董燕妍向记者表示:“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当前的持仓情况不能公布,公布时间只能在本季度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而1571.39万股只代表第三季度末的持仓情况。至于该基金是减持了长春经开,还是继续持有,抑或继续加仓等信息,她都不能透露。”(“她都不能透露。”——严重怀疑记者写作水平。)
华夏大盘是否应该受到诘难,唯一要证明的就是,在这项有争议的投资中华夏大盘有没有失败(而非失误,容后再讨论)。12月18日,华夏大盘精选的单位净值为6.7430元,和前一交易日相比下跌了0.0360,跌幅为0.53%。同一天,上证综合指数报收4836.17点,较前一日下跌0.83%。假若按照三季报1571.39万股标准、长春经开17日收盘价10.46元、18日跌幅10%计算(且当日无卖出),华夏大盘18日在长春经开上的损失就达0.164亿。华夏大盘最新份额为8.2684亿份,17日单位净值为6.7790元。据此计算,仅长春经开一只股票18日的跌停就导致了华夏大盘的净值下跌达0.293%,占其当日跌幅的50%以上。如果该基金未曾在长春经开暴跌前就已经大幅度减仓,在仅一只股票就导致了如此巨大净值损失的情况下,基金仍然跑赢了大盘,其其余投资组合的抗跌性能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另外,参照华夏大盘历来的β系数,18日华夏大盘的表现并没有因为长春经开的跌停而与此前有明显差异。(此数据容后补上)这一切都隐隐说明,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实际已经在12月18日前大幅减仓,市场对于其是否“及时减仓”的担心是多余的。
仅仅依靠上面的简单计算,似乎还不能很确切的推断出华夏大盘先知先觉的减仓行为。那么,我们向前看,回顾一下大盘、长春经开、华夏大盘在10月中旬或许能得到更多的启示。10月10日,长春经开冲高回落,成交量也有所放大,11、12日和15日,该公司股价分别放量下挫5.26%、6.40%、3.01%,而就在这期间,上证综指从5700多点一路上冲,终于于10月16日创下6124.04点的历史高点。这难免不让人觉得有点反常。更加反常的是,一向跑赢大盘的华夏大盘净值一反常态的在10月9日即提前达到高点7.1430,此后一路下跌。如此的巧合,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实早在10月中旬,华夏大盘就已经先知先觉的进行了减仓和调仓。而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华夏大盘在大盘深幅调整以来的优异表现。
现在,回过头来看对华夏大盘精选的质疑,不免让人觉得其间有幸灾乐祸的意味。且不说市场的变幻莫测,即便华夏大盘在投资长春经开的决策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基金经理能够及时发觉其中蕴含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最终并未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失败。相反,这更体现了一个成熟的基金管理团队面对风险和错误的正确态度:及时发觉,勇于认错,坚决止损。
第一牛基沦陷?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