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系列报道之三·原因篇


  

    

娃娃犯罪,谁之过?

     

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系列报道之三·原因篇

近段时间,晨报推出的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系列报道,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大家在对未成年人犯罪表示痛心和忧虑的同时,也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次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天真无邪的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在这些悲剧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连日来,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运城市区法律界、教育界一些人士,走访了一些家长和心理学专家等。

两段揪心的对话

对法律的无知让孩子走向犯罪

万荣“1·22”绑架杀害9龄童一案中,两名犯罪嫌疑人都年仅16岁,下面是当初采访该事件的晨报记者与嫌犯的一段对话:

“你知道你犯了啥罪吗?”

“不知道……”

“你知道你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吗?”

“不知道。叔叔,我啥时候能回家……”

他们的回答让记者心痛—这还是两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当他们向受害人连捅20多刀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后果,因为,他们对犯罪、对法律,没有丝毫的概念。

无独有偶。盐湖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雷晓琪与一保少年抢劫犯的对话如下:

“你知道抢劫是犯罪吗?”

“知道,但不知道犯罪这么严重。”

“你知道是违法,为什么还要去干呢?”

“好玩呗!也管不了那么多。一些事得靠哥们摆平,电视电影里也都是这样演的。”

盐湖区检察院预防科科长李红梅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接触较多。她说,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没有法律常识和法制观念。他们不知道杀人偿命,不懂得抢劫会被判刑。

2003年开始,李红梅受盐湖区检察院委派,开始到运城市各级各类学校义务讲法律课,普及法律常识。他们期望通过这种努力,减少青少年犯罪。截至目前,听过李红梅课的学生已超过5万人次。

李红梅说,从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的诸多案卷分析,她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运城市区范围内,凡是举办过法律知识讲座或者开设了法律程的学校,未成年人犯罪明显低于其它学校。

孩子之错大人之过

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孩子走向犯罪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说,孩子之错乃家长之过。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些事情。

第一件事情:14岁的辍学少年胡某,长期在运城市老汽车站附近和成年人一起抢劫过路人。办案人员了解到,胡某的父亲因为犯罪被枪毙,母亲远嫁他乡,家中只有爷爷奶奶。办案人员本着帮教的目的,在村委主任的配合下,找到胡某的母亲和继父,对胡某作出取保候审的处理,但是,一段时间后,办案人员返回询问时,村委主任说,孩子又跑了,找不见了,因为他的母亲和继父又不管了。

第二件事情:参与抢劫的14岁少年陈某,父母离异。办案人员本想教育感化陈某,但是,当询求其家长配合时,孩子的父母都说“管不了”。无奈,办案人员只好将胡某关起来。

第三件事情:发生在夏县的一起未成年人伤害案中,一名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情况是:父母外出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疏于管教。

一名景姓律师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犯罪率较高。这些孩子因为缺少家庭管教,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侵扰。

此外,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也会成为孩子犯罪的诱因之一。今年国庆节期间,盐湖区某村黄先生的孩子参与了一起敲诈案件。黄先生说:“现在回想起来,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和孩子他妈都不懂法律,从未对孩子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平时也只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

盐湖区教育局退休干部范金千说,现在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部分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只关心孩子的生活,而忽视孩子思想;只注重孩子学习,而忽视孩子做人。有的孩子在学校随便拿别人的文具,更有甚者骗同学钱、合伙欺负同学。对孩子沾染上的不良习惯,有的家长不闻不问甚至包庇纵容。

在运城市区某单位当保安的李先生说,有时候孩子受到委屈了,家长立马“挺身而出”。这样以来,孩子会觉得干啥事都不要紧,反正有家长来撑腰。

据调查,盐湖区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中,属于以上几种家庭情况的占835%,其中,单亲家庭占到10%,父母不在身边的占到20%

心理咨询师郑权典在来信中说,他在临床心理咨询中,常常遇到一些家长因为忽视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和价值观引导,培养出一个自卑、自负、偏执、暴戾、严重逆反的孩子。

盐湖区检察院检察长董兆庆说,父母不正确的启蒙教育,会造成孩子病态的品行,这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诱因。父母的行为不检点,或者采取溺爱、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

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重智轻德让孩子走向犯罪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影响最大的地方,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未成年人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现在一些学校的教育却存在一些问题,普遍重智轻德,这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采访中,不少人都谈到了学校教育的缺失对未成年人犯罪造成的影响。

法制教育严重缺失  谈及青少年普法工作,李红梅用“悲观”两个字来形容。她说,从整个运城市区来看,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法制教育课重视不够。现在,虽然大多数学校都聘请了潮气副校长,但有的学校只是在每年新生开学时,邀请法制副校长讲两个小时的课;有的学校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才聘请法制副校长,根本不开展活动。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普法教育课上,除个别学生能够加强对法律的认识外,一些“问题学生”根本不会从思想上引起任何重视。这样的普法效果可想而知。

应试教育弊端多多  盐湖区检察院政治部主任郭宇峰说,一些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英雄。对一些学习成绩差、表现又不好甚至有劣迹的后进生,个别教师不是用爱心去关怀,用耐心去帮忙教育他们,而是“恨铁不成钢,”对他们态度粗暴,动辄训斥、体罚,甚至以种种借口将他们赶出校门。这样一来,流失的学生会破罐子破摔,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有些学校社会责任心缺失  去年,运城市区某中专学校发生一起重伤害案。办案人员考虑到嫌犯是在校学生,便对其作出取保候审处理。家长希望能够让孩子继续完成学业,后办案人员虽经多次交涉,但校方拒绝接受这各学生,最终只答应保留学籍。

北大燕工运城教育分校校长张旭婧说,一些学校为维护荣誉,在法院尚未对涉嫌犯罪的学生作出判决前,即着手对该生进行“劝退”,直至开除学籍。由于学校的拒收,缓刑少年犯不得不流向社会。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缓刑少年犯变得无所事事。复学难加重了缓刑少年犯的自卑心理,使其产生对社会的对抗情绪,从而难以改过自新,容易引发再次犯罪。

校园管理存在疏漏  今年6月份。盐湖公安分局打掉一个多达13人的初中生偷盗团伙。这些团伙成员作案目标是运城市区建筑工地脚手架所用的钢管。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将钢管卖到废品收购站后,得来的钱主要是给几个在学校门口拦住他们勒索的外校学生。而对这一切,学校却一无所知。

据李红梅讲,前几年发生在运城市区某中学的一起血案中,受害学生从失踪到死亡的半个月时间内,学校一直没有通知其家长。

可以看出,因为学校管理的疏漏,致使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因为学校缺少与家长的沟通,一些本该避免的案件,发生了。

社会污染不能忽视

社会不良影响让孩子走向犯罪

盐湖区检察院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盐湖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71.1%的人看过黄色录像,86.2%的人爱上网,上网主要是打“传奇”游戏和聊天,其中23%的人有网恋。

该院副检察长雷晓琪说,运城市区网吧、游戏厅业主为了自身利益,向未成年人敞开大门。网瘾就像毒瘾一样毒害着未成年人。某校白天刚对学生进行了网吧危险教育,当晚11点多就有两名学生翻越围墙上网。后来知道,他们是与网友约好谈情说爱的。上网就得花钱,靠父母给的和牙缝里省的不够怎么办?他们就想到了骗、偷、抢。

家住运城市区槐东花园的郭女士打来电话说,孩子的模仿力强,他们沉溺于网络世界虚拟的杀戮游戏之中,视生命为儿戏,手下没轻重。他们将这种暴力游戏移植到现实生活中,极易酿成犯罪。

康杰中学的张老师认为,学校应是“一片净土”,但部分地处县城乡镇的中小学校周边环境依然十分恶劣。许多中小学校周围布满了网吧,游戏厅,还有KTV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学生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接受了一些不得他们成长的东西。

看来,娃娃犯罪与家庭、学校、社会都不无关系。那么,我们该怎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我们应该拿出什么对策呢?请继续关注晨报相关报道。(王斌,樊军, 常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