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了两篇见报文章,涉及两个知名企业,我并没有刻意要指责他们的意思,可是在文章见报之后,这两家企业的相关人士纷纷给我致电,说我写的文章对他们不利,是负面报道。我很诧异这样的结果。我只是按照我理解的事情原委写出真实的一面,不带有任何个人情绪,这样的结果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这几天我做了一些反思,第一,我在这个行业不长也不短,从2002年7月算起已经5个年头多,从2002年1月算起(那时是实习)已经6个年头,我觉得对行业内某些事情的发生,还是有一定判断的,但也可能因为眼界问题而导致某些偏差,所以我思考的结果是,一定要增加自己的阅历。也有可能是因为看得太多,很容易便会看到问题的关键,不是有意赞扬自己,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就像半杯水,乐观的人说,真好,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说,怎么只有半杯水了?我希望自己能够增加阅历,对比其他行业,能够理解并原谅这个行业。
第二,媒体这个行业究竟应该站在哪个位置?在两个企业给我打来电话的时候,我的解释是,我不可能恶意诋毁某一个企业,我们是行业媒体,所谓行业媒体,就是要和企业站在一起的,如同中国家电协会处处为企业庇佑一样。但是这个位置是否完全正确?我现在有点迷茫。究竟是行业监督者还是行业传道者?
第三,现在的企业是否有点被“惯”坏了?曾经接触过一个外企,他们刚开始来的时候,很怕媒体,这个不敢那个不敢,后来发现中国媒体是被控制的,随之变得大胆起来。这里我不说是哪个外企,但确有此事。这就是企业对于媒体的态度--“控制”,与它的论调稍有偏差,便会觉得不爽。我认为这种现状是越来越严重了。而且越大的企业越敏感,丝毫接受不了自己的一丁点瑕疵,很不大度。但是需要反思的是,这是谁种下的苦果?就是媒体自己。
最后要问的是,媒体要怎么做?行业媒体要怎么做?我的思考是,如果太过尖锐,会让企业成为含羞草,对记者封闭更多信息,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如果随大流,自己铁定会如鲠在喉,失去做一个记者的意义。
无论怎样,这是两难的选择,再次是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迷茫。
我到底没有反思出一个解决方案,所以只好依然“我手写我心”,what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