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蒙牛第二”的最热门人选,太子奶显然与蒙牛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有着太多的相似性,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两者对于造势、对于市场推广,都有着有生俱来的情结,并且,两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与此莫无关系。
1999年,刚成立不久且正处于缺金少银状态下的蒙牛出人意料的从仅有的300万元筹款中拿出了100万元,在蒙牛所在的呼和浩特市一下子购买了300余块户外广告牌。在当年,100余万元的广告费,即便对于伊利这样的老大而言,都是一笔天文广告费用,更可何况是蒙牛——当时在全国乳品企业里排到了1116位的一家纯粹上的中小企业。
蒙牛这一破釜沉舟式的广告策略使得呼和浩特人们一夜之间认识到了蒙牛,蒙牛的知名度无形中被放大,产品的销量也一下子被打开。
在太子奶,类似的情景也被重演过,真实跟蒙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1997年,据说已经数月没有发出工资的李途纯为了顺利实现太子奶的全国花战略,居然决定去参加央视当年的黄金广告时段招拍会,并以8888万元的价钱成为了当年日用消费品行业的标王,而此时大奶子的整体资产总额都不及8888万元,更有甚者,就连李途纯去央视竞标的20万入场券也是借钱买的。
相似的冒险经历,使得蒙牛和太子奶都取得了不同于一般乳业企业的超常规的成长速度,难怪从一开始,太子买就被冠以“蒙牛”的形似者。
但是,显然,蒙牛和太子奶毕竟不是一路企业。
在没有具备与同城老大伊利相庭抗礼的实力之前,蒙牛一直是低调的,无论在何时,蒙牛都以小弟自居。就连那个创了当时乳业记录的花了100万巨资的30多个广告牌上,蒙牛的广告语都是“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既然蒙牛说要创第二,那谁是第二前面的那个第一呢?明眼人一看就能明白,那就是伊利。
蒙牛的做法显然与蒙牛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因为蒙牛的创办者大多都是从伊利“叛逃”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出来混的小弟,伊利这个乳业老大想把它杀死在襁褓之中,本就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不过,蒙牛的这一放低自身姿态,一遍赢得伊利“高抬贵手”的行为在宣传了自己的同时,显然也得到了伊利的宽容,并放松了对于蒙牛的警惕并为蒙牛的崛起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等到伊利发觉蒙牛的真正威胁后,蒙牛的羽翼已丰满,此时想彻底打击,对于伊利而言,已经力不从心。
时至今日,虽然蒙牛已经成长成为中国乳业的第二大品牌,但是蒙牛的谦逊、低调的风格始终没有多大变化,这点从蒙牛的掌门人牛根生在中国商界的口碑就可管窥一二。
相比之下,作为太子奶的掌门,李途纯却一直处于高调之中,我们也不难在相关媒体中翻阅到其的“惊世咳言”,比如说“我只喝乳酸菌奶,不合常温奶”、“我只和跨国公司竞争”等等。
很显然,被媒体一致认为太过于张扬的李途纯的言论显示了其在太子奶的强势,而且据说李的这种强势也渗透到了其与风险投资们谈判时的点滴之中,即便太子奶正需要大笔的投资扩大产能、铺市场网络、大品牌等等。
不过,幸运的是,李途纯的私募取得了成功,并且踏上了上市的征程。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主要源于李途纯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领域:乳酸菌奶。毕竟对于风险投资们而言,业绩是最重要的,有了它,其它一切都可以容忍。
然而,随着伊利、蒙牛等纷纷进入太子奶所在的乳酸菌领域以来,“酸味大战”在中国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作为这一细分市场领头羊的太子奶之前一直所宣称的市场区隔一下子被打破,由于进入的企业均为传统的液态奶企业,由于产品繁多,所谓“乳酸菌奶”这一细分的概念一下子消失在消费者的视线之中。消费者选择的重点重新回到了“品牌”上来,即便太子奶在技术上做了改进,但是消费者显然不具备这种辨别能力。这显然把太子奶摆在了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就连李途纯也不得不承认,“它们的品牌优势不是我们短时间内就能赶上的。”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2006年伊利、蒙牛的销售收入均160多亿元,并有望于07年达到200亿元左右,相比之下,2006年才15.3亿元的太子奶显然属于小字辈——犹如当年的蒙牛之于伊利一样,从这个角度而言,现在的太子奶最需要做的还是积淀和成长。
历史已经证明了低调的蒙牛用短短6年的时间完成了292倍的极速成长,并奠定了自己在乳品行业的大哥地位。那么,高调的太子奶又将如何续写自己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