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不是摇钱树


菩提不是摇钱树

  我没有办法和能力考证是那位祖先发明了“少林”二字,网上查阅少林寺的介绍:少林寺是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因其座落在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在金庸的笔下描绘的是“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称:“2005年10月18日,英国商标局对少林寺提请的少林商标进行听证会,因为他们认为少林是泛化的功夫的意思,不是特定属于少林寺的名词。”

  中国还出现南北少林,查南少林官方网站,相传在福建建一少林分寺时,道广和尚嵩山少林祖庭见过昙宗方丈,昙宗送一首偈语让其在福建找一处同嵩山九顶莲花山相似的地方建一方南少林寺:一则示不忘祖庭;二则在沿海传播大乘禅宗。偈语是“傍海平盗日月久,九莲山下有宿头,南北少林同一寺,大乘禅在心中留”。为此,道广和尚回到福建就按照方丈偈语所说,同师兄弟们跑遍了沿海的山山水水,终于选准了莆田林山这座形似九顶莲花山的地方,并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恩准,传旨为其建起了南少林寺,让他们同嵩山少林寺一样养僧兵,参政事。南少林寺遗址位于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为了更好发展莆田南少林,2007年莆田南少林寺恢复宗教活动。南少林寺居山区盆地,这里丛林茂密,与外界隔绝。并且气候特殊,冬温夏凉,是炎夏避暑的宝地,谷外各种水果飘香,犹为著名的可算枇杷、龙眼以及柑桔了。现在,当地的枇杷可出口到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置身于南少林寺山中,让人智爽神怡,留连忘返。福清南少林寺不愧为东南一颗璀璨的明珠。

  笔者12月27日发表《“少林”二字只能由嵩山少林寺独占吗?》引起网友议论,摘若干

  网友“五里店”:“近日,嵩山少林寺委托北京一家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正式申请,要求撤销重庆中医少林堂拥有的“刘少林堂”商标。”

  -------------------------------------------------

  荒唐。

  网友“quanweekuo”:至少应该有正式声明,“国宝级”的品牌必须加以保护,

  防止少林商标泛滥。

  网友“chonton”:哎,现在的出家人...

  网友“ratken”:“这样的品牌还是要保护的,不应该乱用。保护的过程可能会有牺牲,什么政策法律法规都会有被牺牲的,”

  著名禅学家李哲良昨夜发来一文,附:

  菩提不是摇钱树

  惊闻近日少林寺出人意料地发出一道“圣火令”:凡与“少林”相同的品牌字号,一律在限期内取缔。重庆市著名中医刘光瑞开设多年,饮誉海内外的“刘少林堂”,自然未逃过少林寺的法眼,也在被勒令取缔之列。

  当年“观世音”菩萨就因为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不得不更名为“观音”,今日“刘少林堂”是否因为犯了“少林”的名讳,也要遭此厄运,在劫难逃呢?

  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向有农禅并重,发展寺庙经济的传统。为维护其正宗品牌的地位和利益而依法正本清源,清理门户,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法是源于客观事物性质的必然联系”(孟德斯鸠),必须遵循在“公共领域”内早已为社会公众认同的“时空共享文化”的历史事实。因为,“我们并非从祖先手中继承了地球,而只是从那里接过来传给下一代。”对永久性的历史“共享文化”,精神资源,不论其“思想、方法和系统”,都应在创新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开拓中求和谐。应“各领风骚”,而不是“独领风骚”,更不是“独家垄断”。

  少林寺自列位祖师开创以来,其“思想、方法、系统”(禅道、武功、福业等)均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和利益人群为宗旨,分头并宏,各自发扬光大,自播一方福田。隋唐时,以神秀为主的北方禅和以惠能为宗的南方禅,虽然纷争不息,但在竞争中都求同存异,相得益彰,各放异彩,故有“一花开五叶,禅林遍九州”的鼎盛局面。即如少林拳,始为少林寺独家传留,但在明清时却出现了少林棍,继而在民间逐渐形成了与少林武术并驾齐驱的“地缘少林派”,故向有“南北少林”之说。至于流传于海内外民间与“少林”结缘的医道、禅法、武术等,则更是千姿百态,全球林立,为民所爱。“刘少林堂”,即是其佼佼者之一。刘氏收藏多年的民间古墓“宋瓷”文物《少林习武庙》,就是最好的佐证。

  这岂止是“少林寺”一家能取代得了的?试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非一切。没有一般,哪来个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万事因缘而起。从时缘上看,“少林”确是从“少林寺”的母体中衍生而来,但不能因此就认定二者永远都是一个毫无变异的有机整体。正如鸡与蛋一样,看似鸡生蛋、蛋生鸡的往复循环,但在无限过去与悠久未来的生命流转过程中,彼此都会发生潜在的嬗变。其父母代、传承代和新生代,都会有新的变种,绝不会再是原来的那个东西。其实,说白了,作为“少林”这一个文化品牌,原不过是历史生的一个蛋。它早已超越时空了,因此“少林”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但今日少林寺却以华严宗的“一即一切”为理念,视“少林”与“少林寺”为一家,并将天下“少林”一网打尽,统统网络、吞并于“少林寺”之旗下,作为独家品牌而一统天下。这和中国皇帝“朕即一切”、一统江山,有何本质的区别呢?当年武则天之所以竭力推崇华严宗,就是为了达到“朕即一切”、“唯我独尊”的政治目的。今日少林寺,是否也要效法武则天,唐太宗的作派呢?是否也要来个谁冒犯了“唯我独尊”的权益,就该一律处死呢?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昔日僧侣也曾经商理财,惠能做过打米工,法演当过磨坊老板(因在当年五祖弘忍住过的湖北黄梅县东山弘法,所以也称为“五祖”。人们并不因此而认为他有侵权之嫌,仍尊称他是“五祖法演”)。今天僧人要走出佛门而到商海中去兴波戏浪,开公司、拍电影、搞品牌、当老总,乃至涉足官场,从现在看,并不违法,也在情理之中。但僧人“一身空”,从不蓄金藏银,亦不视歌舞,那麽请问启动资金从何而来?难道都是善款吗?既是善款,为何用来购买上百万的香车坐骑。飞机来飞机去,阅尽人间春色,莫非这也是僧人的本色与行当?再说了,僧人搞品牌究竟为了什麽?盈利归谁?谁来监督?怎样才能做好以庙养庙,以商防商呢?

  不做“大法僧人”而去当“大款和尚”,打造品牌,搞系列产品,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滥用知识产权、商标法而无视反垄断法的规制,那必将使其“唯我独尊”所垄断的品牌,从鼓励创新和竞争的有效法律机制中蜕变为少数人营私牟利的工具。由此联想到近年来少林寺仿效“超级国际选美大赛”而开展的“中国武功之星全球电视大赛”和动辄以重金巨款而举办的“烧高香”等商务活动(据说还涉足房地产等更大的商务),不能不使人怀疑今日的少林寺,是否还是昔日洋溢着达摩祖师宗风道骨的禅宗祖庭?是否如人们说的,今日少林寺已偏离了佛海禅道,早把“道场”变成了“商场”,将“禅门”变成了“钱门”。

  佛门净土,清凉禅坛,绵绵法雨,习习禅风,最容不得私心妄念和金钱名利的亵渎和污染。在此,有必要给少林寺提个醒:别把菩提树变成了摇钱树。因为寺庙就是寺庙,绝不是商场。和尚就是和尚,绝不是CEO。如果将寺庙和僧人彻底地商业化,那必将给少林文化、乃至中国佛教文化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正所谓:

  高香一柱十万多,和尚忙念阿弥陀。

  香风熏得少林醉,错把孔方当达摩。

  银海无边,回头是岸。
阿弥陀佛也麽哥,阿弥陀佛也麽哥!

  禅学家:李哲良

  2007年12月27日于重庆“栖禅室”

蔡律   2007年12月28日

相关文论参见:cailv.bok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