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抢80后选票
失去青年就意味着失去未来。近几年的民调显示,民进党在20岁左右时,20多岁年轻人的支持率节节走低。不过他们也没有坐以待毙,临近选举,使出百般解数,但再已没有当年一呼百应的气势了。
成立青盟 进驻高校
为了吸引青年资源,民进党中央拿出4000万元新台币作为运作经费,于去年3月成立青年委员会,再由30位青年委员讨论两月,进行筹备,进而于7月成立了青年联盟,以类似特种党部方式运作,吸收从政的青年,培养青年政治工作者。
此举明显地对国民党去年成立青年团的跟进。民进党秘书长林佳龙曾表示,在20至30岁年龄层的支持者部份,民进党党员、选民仅分占12%、20%,“应扩大青年从政版图,强化与青年的关系。”
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大学是抢占票源的关键战场。民进党今年年初即筹划在全台各大专院校成立社团,扩大年轻支持群。具体工作正是由青年联盟负责。
据台媒报道,这是民进党首度尝试将“组织工作”带进校园,过去民进党虽在校园有庞大影响力,但多半是由几个知识性社团自发性响应民主化运动,例如学运世代的几个主要社团。国民党威权时代所发展的绵密校园组织,包括“校园党部”等,则长期是民进党诟病对象。
民进党内最关心青年选票的自然非2008年候选人谢长廷莫属。在竞选组织及党部资源的交叉运作下,他主导的青年组织已有四个,即“新文化工作队”、“青廷工作队”、“挺长仔做总统型男正妹网路后援会”和“长工青年服务队”。
谢长廷早在16年前即靠着“新文化工作队”展开拓荒校园行动,与学生互动交流,培养了林耀文、卓荣泰等政坛新星,这一工作今年已发展到一百人左右,为谢长廷创造前进校园的论坛平台,提高与新世代对话的机会,而青年团队对外的运作已从活动化走向小区服务化,透过居家小区服务队伍的形式深入地方。
除了稳定发展的“新文化工作队”外,“青廷工作队”“挺长仔做总统型男正妹网络后援会”以及“长工青年服务队”,各在有形的岛内南北各地和无形的互联网上发挥影响力。
悲情—活力—做秀
民进党成立初期直至执政之前,青年的支持与选票是其相对国民党的最大优势之一。它诉求“清廉、勤政、爱乡土”,反对“老人政治”、“贪腐”,获得莘莘学子等青年的广泛认同。
“悲情”牌是早期民进党的王牌。当时高压政治给台湾人造成的创伤尚未抚平,民进党有意将自我“受苦受难”化,以博取同情与支持,在国民党眼皮底下迅速壮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悲情”不再那么神效。1996 年的大选,如日中天的民进党遭受空前挫折,开始反省,征求青年意见,不再完全纠缠于“二二八”等沉重历史课题,告别“悲情”,重新上路。
1997年县市长选举时,时任民进党文宣部主任的陈文茜大胆地颠覆民进党历来在选举中主打的“悲情”、“草根”主轴,改以“年轻”、 “活力”为主诉求,推出“辣妹助选团”,并在严肃的“总统府广场”举办万人派对。诸多候选人采取漫画造型,以博选民尤其是年轻人欢心。
在2000年的 “总统”选举中,民进党在年轻选民的身上更是下足了功夫,罗文嘉等“童子军”推出 “扁帽一族”构想,把陈水扁彻底偶像化,各处年轻人都佩戴“扁帽工厂”产品,并成为支持陈水扁的重要票源,最终推其上台。
但执政之后,民进党年轻血液却一点一点流失。有调查表明,民进党执政第一年,20至29岁民众中有33%支持民进党,但到去年成立20周年之际,只剩下18%。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缺少实绩支撑的情况下,所谓活力诉求,只能炫目一时,时间一长,便被证明为做秀。在青年面前装嫩,在网络经营方面下工夫,甚至不避“威权”嫌疑“政治进入校园”,都挽不回民进党在青年中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