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字方针:胡锦涛给中日关系一语定乾坤!
文/昆明张三
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损”。
这是国家主席胡锦涛3日会见日本外相高村正彦时就中日关系发展的8字经典总结。
但同时,这也应该看作是中国在中日关系发展上的鲜明态度。
从中日关系发展和中日几十年贸易交往的现实情况看,胡锦涛这八字方针不仅指出了中日共同繁荣下必然路径,同时也是中方在“和为贵”的前提下也并不畏惧的鲜明立场。
依据香港大公报的记者观察文章《全球视野下的中日关系》:“中日高层对话,令两国政界和商界大感振奋。本次对话一个突出的亮点在于中日双方开始共同以国际眼光审视双边的重要性,许多涉及中日关系的问题都被放在全球化视野下考量。改变“鷸蚌相争”这些显著变化必定会引起欧美国家的关注,如果东亚地区两大国握手言欢,共同承担亚洲发展的‘双引擎’角色,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无疑是一大震撼,意味著国际上將崛起一个足以与美國、欧盟并驾齐驱的力量板块。”
事实上,斗则损的利害关系日本早已尝透。
比如2005年,中日关系就比较恶化。记得在2005年东盟系列会议中,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原本是东盟系列会议的一部分。但因为会晤的气氛和基础不好,所以这次会晤被推迟了。而主要原因是日本领导人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还连续五次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韩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
当时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林治波曾经撰写评论指出:“在历史上,中国比日本强大的时代,对日本来说是福,而日本比中国强大的时代,对中国却多是祸。如今,中国正在复兴,东亚将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两强并立格局,日本右翼势力主导的政府便开始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复兴,从加快日美军事一体化进程到悄然介入台海事务,从单边挑起贸易摩擦到在东海资源争端。每一步都深藏遏制中国之心。说白了,这种心态就是只能自己好,见不得别人好。”
事实上,“斗则俱损”,2005年中日关系的恶化最后令日本在巨大的中国市场中所占份额逐步減少便是其中例证之一。
而“和则两利”,我们可以从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找到鲜明证据:中日双边贸易额由1972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73.6亿美元,增长近200倍。目前,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且,日本对中国投资总量截至2006年末已累计达到579.7亿美元,有数千家日本企业活跃在中国各个地区,直接带动了日本汽车、钢铁等行业的发展。可以说,在日本最近一轮经济增长中,‘中国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很显然,在“和为贵”的前提下,双方都能获得共同繁荣的快速发展。
从国际上来看,法国与德国曾经也是死对头,可后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两国冰释前嫌,共同主导欧洲一体化,最后结局是两国共同成为了欧洲的强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幅提高。
显然,中日关系继续向好,不再争斗,一定能成为亚洲地区的领头羊。同时,也可以改变亚洲地区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共同带领亚洲国家一起富强。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虽然“胡高会”上胡锦涛主席仅仅用了八个字来概括中日关系的利害关系,但这8个字恰恰就是亚洲国家未来如何崛起的“治亚强亚”的灵丹妙药!
文/昆明张三
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损”。
这是国家主席胡锦涛3日会见日本外相高村正彦时就中日关系发展的8字经典总结。
但同时,这也应该看作是中国在中日关系发展上的鲜明态度。
从中日关系发展和中日几十年贸易交往的现实情况看,胡锦涛这八字方针不仅指出了中日共同繁荣下必然路径,同时也是中方在“和为贵”的前提下也并不畏惧的鲜明立场。
依据香港大公报的记者观察文章《全球视野下的中日关系》:“中日高层对话,令两国政界和商界大感振奋。本次对话一个突出的亮点在于中日双方开始共同以国际眼光审视双边的重要性,许多涉及中日关系的问题都被放在全球化视野下考量。改变“鷸蚌相争”这些显著变化必定会引起欧美国家的关注,如果东亚地区两大国握手言欢,共同承担亚洲发展的‘双引擎’角色,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无疑是一大震撼,意味著国际上將崛起一个足以与美國、欧盟并驾齐驱的力量板块。”
事实上,斗则损的利害关系日本早已尝透。
比如2005年,中日关系就比较恶化。记得在2005年东盟系列会议中,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原本是东盟系列会议的一部分。但因为会晤的气氛和基础不好,所以这次会晤被推迟了。而主要原因是日本领导人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还连续五次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韩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
当时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林治波曾经撰写评论指出:“在历史上,中国比日本强大的时代,对日本来说是福,而日本比中国强大的时代,对中国却多是祸。如今,中国正在复兴,东亚将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两强并立格局,日本右翼势力主导的政府便开始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复兴,从加快日美军事一体化进程到悄然介入台海事务,从单边挑起贸易摩擦到在东海资源争端。每一步都深藏遏制中国之心。说白了,这种心态就是只能自己好,见不得别人好。”
事实上,“斗则俱损”,2005年中日关系的恶化最后令日本在巨大的中国市场中所占份额逐步減少便是其中例证之一。
而“和则两利”,我们可以从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找到鲜明证据:中日双边贸易额由1972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73.6亿美元,增长近200倍。目前,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且,日本对中国投资总量截至2006年末已累计达到579.7亿美元,有数千家日本企业活跃在中国各个地区,直接带动了日本汽车、钢铁等行业的发展。可以说,在日本最近一轮经济增长中,‘中国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很显然,在“和为贵”的前提下,双方都能获得共同繁荣的快速发展。
从国际上来看,法国与德国曾经也是死对头,可后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两国冰释前嫌,共同主导欧洲一体化,最后结局是两国共同成为了欧洲的强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幅提高。
显然,中日关系继续向好,不再争斗,一定能成为亚洲地区的领头羊。同时,也可以改变亚洲地区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共同带领亚洲国家一起富强。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虽然“胡高会”上胡锦涛主席仅仅用了八个字来概括中日关系的利害关系,但这8个字恰恰就是亚洲国家未来如何崛起的“治亚强亚”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