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全球战略学者吉普塔接受本报专访
张楠伊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成为西方世界越来越热门的话题。有人把“中国龙”和“印度象”看成是“亚洲的孪生兄弟”,而有人预言龙象之间必有一争。印度裔美国马里兰大学全球战略与企业学教阿尼尔·吉普塔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贸易引力模式会让中印越走越近。
25年后不需要英文名字
环球时报: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你如何看?
吉普塔:我的太太是中国人,我们有一对非常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在她们出生后,我
这不是我个人的美好愿望。高盛公司曾在2003年预测,2050年全球前三大经济体是美国、中国和印度。在我看来,与其将之称为“中印的崛起”,不如说是中印两国的“再度出现”,要知道1820年时,全球一半的GDP被这两个国家分享。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曾集合了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等多个情报部门的专家,为白宫做出了一份名为“2020年计划”的报告,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中国和印度很有希望崛起,包括其他一些国家,他们会成为新的秩序主要参与者,就像19世纪统一的德国的到来,20世纪初强大的美国的显现。这将改变世界地缘政治的面貌,他们所带来的潜在的影响和冲击会和前两个世纪所发生的那些一样激烈。”在我看来,中印两国出现在国际舞台就像互联网的出现一样,不会是昙花一现。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参与进来。
环球时报:可以描绘一下印度在这几十年间的发展吗?
吉普塔:我想用两组数字的对比来说明印度在30年间的发展。第一组:60%比3%。上世纪70年代,我从印度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印度理工学院毕业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同学中的流行语是“你收到家里的来信了吗”。这里的“家”指的不是我们的父母所居住的地主,而是指美国,而“来信”是指美国大学发出的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当时,在毕业两年间,1500名毕业生中60%以上的人都到了美国。而2006年,这一数字变成了3%。现在印度理工学院的毕生很少选择去美国了,而更多的早先到美国深造的印度人也开始大批返回祖国。第二组数字是两个月对4个小时。在美国前25名的商学院,MBA毕业生平均需要两个月找到工作,而在印度前10名的商学院,找到工作的平均时间是4个小时。
环球时报:你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曾谈到面对中印崛起,西方公司应采取的策略可否介绍一下?
吉普塔:进军中印市场的西方公司有许多应该注意的地方,首当其冲就是要明确,一个将印度和中国视为整体的发展战略要远远好过将这两个国家单独对待,因为中印经济发展速度都非常快,两国的经济存在不同但又互补。进军中印都需要“两条脚走路”,既要在当地市场获得最大利益又要懂得如何运用本土资源。中印市场具有很多相似性。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只有中印还是穷国。企业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生产适合这样的市场的产品,比如戴尔公司推出了针对性中印的低价电脑,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路。另外,两国都拥有众多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使“平均顾客标准”这样的概念变得不现实,那么厂商就得根据需求来分割市场,才可能使自己的产品最大程度地占有市场。
中印不是孪生兄弟而是表兄弟
环球时报:中印两国除了在市场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还在哪些方面相似呢?
吉普塔: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看看印度的历史,中国人就会明白。把时间倒推回几百年。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和印度是全世界范围内两个最大的经济体,1800年前后,印度的人均GDP占全世界的20%,到了1900年,一下子跌到了不足5%。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19世纪发生在欧洲,而后又能发生在美国的工业革命使这两个地区迅速富起来,远远超过了中国和印度。英国人非常聪明运气也很好,而在18世纪后期,印度的最高统治者孱弱无能,整个国家政治分裂,这让英国人有机可乘。发生在中国的那段历史和印度类似。
除了历史的相似性,印度与中国在现实发展上也存在着很多共性。目前印中所经历的都是“迟到的工业和抗美援朝革命”。当今,科技和资本的运转速度比从前快得多,所以对于两个这家来说用30年来完成欧美国家用100年完成的经济增长也不是一件值得称奇的事情。
除了经济的共性,我觉得在两车领导、媒体、学者当中也存在着一种相同的认知,即相信本国的经济崛起是必然的,成为强国是国家的必然命运。
环球时报:有人把中印比成亚洲的两兄弟,你怎么看?
吉普塔:如果把印度和中国放在一起比较,我不认为他们是孪生兄弟关系,我觉得他们更像一对表兄弟。1820年,中国拥有全球20-30%的GDP,而印度的GDP在20%左右,印度在经济上像中国的弟弟。如果把印度2006年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数与中国在1994年到1995年间的经济指数放在一起,你悄悄地把表格上两个国家的名字换个位置,没人能看出不同。对于这12年的差距我是这样理解的。印度在1991年走上经济改革开放的道路,比起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整整晚12年。
环球时报:那么这两个表兄弟在未来会有怎样的经济关系呢?
吉普塔:2006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250亿美元,从2000年的30亿美元到如今,成长迅速、健康。从30亿到250亿说明了什么呢?在研究双边贸易时,人们很喜欢提到“贸易引力模式”,大意是指像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定理所描述的那样,两个星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中印是世界上两个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两国接壤,地理和历史都非常接受。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印两佃的双边贸易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贸易。
中国应向印度学习并购管理
环球时报:两个表兄弟之间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吉普塔:印中之间的不同之处非常明显。让我从“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摘出一些数据来说明这一点。在综合指数中有9项“支柱指标”,中国在宏观经济和卫生与基础教育两项上远远超过印度,因为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非常大,在基础建设方面也比印度好得多。而印度在体制、高等教育和培训市场效率、技术准备力、商业成熟度、创新方面做得比中国好。简而言之,中国的宏观经济基础比印度雄厚,而印度在微观经济基础上超过中国。
比较印中,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比经济与公司。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强于印度,但如果你把每个国家前50名的本土公司列出来比较,你就会发现典型的印度企业要比典型的中国企业强出许多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呢?许多印度公司作为繁荣企业已经运作了几十年,同时印度拥有世界级商学院的历史已经至少有40年。印度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建立关系也有上百年的历史,目前经营着印度企业的高管们几乎都在西方国家学习过,他们英语流利,对西方的管理学理论和经验了如指掌。
环球时报:你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像印度企业学习什么呢?
吉普塔:从近年来印度大企业在西方国家收购大公司的经历中,能更好地看出印中企业之间的差距。今年初,印度塔塔钢铁集团以1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Corus钢铁集团,后者的规模是前者的3倍;只有十几年历史的Suzlon能源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前5名的风能技术公司,目前他们正准备用超过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Repower系统公司。这些收购反映了印度大企业的自信心,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收购、事例和管理何种庞大、体制成熟的西方大公司。而这种能力正是中国大企业所急需获得的。中国的大企业能够通过出口来竞争,也能够收购、管理自然资源公司,但在成功收购、事例正在运营的西方大公司方面,中国公司还需要进一步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对于成熟的西方跨国公司而言,他们对印度蓬勃发展的企业比对中国企业更敬畏。
环球时报:那么你是否认为凭借这样的优势,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印度经济可能赶超中国?
吉普塔:印度经济也存在着可能的“逆流”,其实你只需要在印度待上3天,从德里到阿格拉参观一圈,你就会知道“逆流”是什么了。首先是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在亚洲,印度的亿万富翁人数最多,但同时,穷人的数量也最多,我所说的穷人是指每天的生活消费在1美元以下的人,如果经济没有全面增长,目前进行的开放很可能陷入危机。第二,薄弱的基础。尽管信息科技非常重要但这不能帮助生活在分期地区的绝大多数人,根本之道是工业领域的长足发展,在这方面,中国显然是印度学习的榜样。第三,教育。印度拥有工程和管理方面的精英人才,但同时,拥有读写能力的成人仅占总人口的61%,与中国91%的成人识字率相去甚远。没有足够的教育水平,印度很难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保持高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