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版画界,李习勤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这位“湖南才子”历经50余年的美术实践、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其画作和专著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事业,成为一代美术人学习的楷模。
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时逢中国美协和陕西有关方面举办“中国画家延安行系列”活动的前夕,记者专程赴西安美院采访了这位年过七旬的资深美术家。
“我不是‘鲁艺人’,但‘鲁艺人’影响着我!”。一见面,老艺术家便向记者解释此事。出于从小对画画的热爱和对美术的痴迷,年仅17岁的他便在绘画方面崭露头角,他画的《抗美援朝》连环画,投稿给《资江农民报》,不久就发表了,这是他的处女作。高中只上了一年的李习勤随后考上了湖南艺术学校。当时的湖南艺校以主要培养革命干部为主,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习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课程,可李习勤却偏重于美术课,在湖南艺校上了不到一年,他又参加了全国统考,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西北艺术学校(西安美院的前身)。从此,他与西安美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美院上了三年后就留校任教的李习勤,如今已在西安美院呆了53个年头,期间他曾于1961年到1962年,在中央美院上研究生,专门学习版画。据他回忆,在中央美院学习时,是他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因为他的老师古元、彦涵、力群、王琦都是当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学员,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平易近人及对美术事业的热忱深深地影响着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也是就是1962年他创作的反映陕北农村现实题材的《社干会上》,成为他的力作和成名之作。
据李习勤讲,上世纪40年代,延安解放区是中国新兴版画的发源地,而以鲁迅艺术学院古元、力群、彦涵、王琦为代表的版画家,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当年他在中央美院学习时,经常去老师古元家拜访学习、请教问题,老师也不庆其烦、耐心地给他辅导,更令他难以忘怀的是力群老师,当时还身兼着中国《美术》杂志的主编,正当他创作出《社干会上》的版画时,力群老师给他指出了创作中的不足处,并让他写创作心得,为此,还以《生活只青睐有心人》为题将李习勤的《社干会上》创作前前后后的文章发表在《美术》杂志上。老师们言传身教,使他感恩不尽,在中央美院,李习勤与从多老师建立了深夺取的师生情谊,这种情谊也对他坚守艺术和美术创作真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李习勤深刻明白这个理,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几十次地到陕北和陕南山村体验生活,有时一待就是几个月,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所以他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现实生活和教育对他启发很大,也就是深入劳苦大众身边,激了他创作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这期间,他创作了反映毛主席与周总理在枣园时的版画《飞雪迎春》,外国友人在延安的《朋友自远方来》,表现黄河纤夫生活的《舵手》和文革结束、打倒“四人帮”后,反映陕北农民喜悦心情的《山沟笑声》等一批精品力作,都在当年的美术界、版画界产生了轰动效应和深远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习勤又开始转向国画创作,正因为他在美术事业上的突出贡献,1981年,他本人做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成员赴英国访问,代表团成员4人中,有文化部副部长、广东美协主席等,而数他是最年轻的一位。1989年,他再次去英国奥斯卡大学作为客座教授,主讲中国水印版画和水墨画等课程。在西安美院任教期间,他还带了4个国外的研究生,使得中国美术成果飘洋海外,产生深远影响。在谈到中国版画界的现状时,李习勤不免有些忧虑。他认为现在年轻一代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过重,创作多以抽象作品为主,能够反映我们伟大时代,反映今天现实生活、美好生活的作品实在太少了。谈到此,他觉得在美术界重温毛主席《讲话》精神非常必要。
如今,75岁高龄的李习勤,回想起当年美院在窑洞里学习、创作的艰苦岁月,对记者有说不完的话,虽苦犹荣,好在他也“桃李满天下”,他所教的学生都在美术界发挥着很大作用,而其中的10多个研究生,如今也已成长为精英,如他的学生陈延,也已63岁,这位从延安保育院走出的学生,退休前曾任汕头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年54岁的学生代大全,现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看着他的学生个个有出息,李老师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
李习勤个人简历
李习勤,1932年9月生于湖南省邵东县。自1951年先后就读于湖南省艺术学校、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西安美术学院从事教学,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研究员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享受特殊津贴。作品参加历届全国美展,多次担任国家级评委。作品先后在20余个国家展出、收藏,先后18次获奖.《清凉世界》获国际水墨金奖,《秋之恋》获海峡两岸书画大展荣誉金奖,《山沟笑声》获全国美展铜奖。出版有《李习勤水墨选集》《李习勤人体速写集》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