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当高歌而前行


                    吾当高歌而前行



  四年的耕耘终于结出了一颗小小果实,虽然自知这果实实在算不上有多丰硕,也不甘甜。但我不敢不珍惜。毕竟,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与之交换的,这字里行间镌刻着我青春的印记。

  也许是大学毕业后远到南疆工作的原因,离开了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地,这才知道是多么爱她。及至返回内地,我心头就涌出一股创作的欲望和激情。我想讴歌这片黄土地,讴歌黄土地上的耕耘者;所幸回来后一直从事着舞文弄墨的差事,这才有机会了却心愿。我给自己起过两个笔名分别是秦风、秦韵,有点"秦风秦韵颂三秦"的意思。

  这本册子收集了自己这几年来写的一些报告文学和通讯作品,其中大部分都公开发表过;也有一小部分因为种种原因,当时没有能够及时发表,今天把这些拿出来,并不是为了充数目,而是我觉得,这部分作品反映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应当为世人所知、所敬、所仰。当然,也有一些发表过的作品没有选进册子,原因是其所反映的内容如今确实已不值一提了,这也正所谓"大浪淘砂始见金"。现在,值这本书出版之际,我内心惴惴不安,惟恐因为作品没有激扬的文字、没有优美的文采、没有深刻的见解而不为社会所认可。

  我是"半路出家"的所谓新闻工作者,虽然上了大学,但学的是一板一眼的理工专业,与新闻从不沾边;毕业后从事的是炉火炼丹心的翻砂铸造工作,与方块字似乎都越离越远,只是吃苦自然不在话下。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新闻专业培训,理论水平和文学水平也不高,当初甚至连"水深则鱼大"的含义都不太懂,闹出了不少笑话。但不论走到那里,我都坚持写作,虽苦犹甘。我觉得自己犹如唐基诃德一般,怀着神圣的理念,在新闻写作这条道路上,即使遇到再大困难也不愿回头。

  今天能够出版这本册子,与我的同乡韩秀峰先生的鼓励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是我的老领导。我很早就仰幕他的才学,对他的作品都一一细细拜读过,为其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所折服,为其深邃敏锐的观点所佩服,为其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所敬服。老实讲,当代年青人追求的所谓歌星、影星之类偶像,我是很不屑的,而是将先生当作楷模学习的。之所以出版这本书,也是受先生的启发。后来有幸在他手下干事,虽然几乎没有什么交往,但心情总是非常好。一年多前,我和先生先后离开了这家单位,这才大胆请教过他几回,有了深入了解。先生嫉恶如仇,爱讲真话,与我甚是投缘。此书成稿时,先生逐篇仔细阅读了全文,并为这本册子做了序言,其中诸多赞美之辞令我很觉不安。

  在先生推荐下,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尹维祖和陕西日报社社长李东升百忙之中先后认真审阅了书稿,尹维祖主席对书中作品给予了较高评价,看后慨然挥笔题词:

  讴歌先进,赞颂业绩;

  弘扬正气,呼唤创新。

  李东升社长花费了两个多星期看完文章,并仔细询问了我工作上的情况,他对此书的内容和写法给予了较高评价,特意为我写诗以示勉励:

  立意改革思路新,扎根乡土底蕴深;

  放眼未来志趣远,勇登文山只求真。

  陕西省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原陕西日报社副社长李立彬同志专门为本书题写了书名--《锦绣三秦》。渭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李宝群同志对我早期的部分作品都认真修改过,这次他也为此书挥笔题词。

  新闻界前辈们的鼓励和提携使我非常感动,从点点滴滴中,我感受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也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他们的谆谆教导之语和殷殷关切之情,鼓足了我在新闻创作这条道路上前进的勇气。

  在这本册子问世之时,我忘不了自己事业上的引路人--蒲城报社社长兼总编孙宝安先生。他是我的老领导,也是我的严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对我影响颇深;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还记起他指正我文章中的不足,甚至改正错别字的情景。因我不谙世事,常无意中得罪人,先生为此极不放心,外出学习前对我耳提面命,约法十章;我将其挂于床头以自勉。此情此景历历在目,每每想起,必自省其身,若有过失,不胜惶恐。

  现在,《锦绣三秦》就要付梓成书了,我不由得对家乡这块黄天厚土充满了感激之情,是她给予了我创作的源泉,我真诚地对关心这本书出版的家乡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省作协副主席赵熙是从蒲城走出的陕西文化名人,经赵作雨老师的引见,他为我这个小老乡的一本小册子的公开出版多方联系,最终促使中国文联出版社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出版发行工作。

  蒲城县委书记张建华和政府副县长鱼茂胜同志对此书出版给予了极大关心和帮助。张书记认为此书的出版对宣传蒲城很有意义,出版之际,他欣然题词以示祝贺。我送鱼副县长审阅书稿时,正值农忙之时,他整日都下乡忙碌,病倒后仍坚持工作。尽管如此,他还是挤出时间仔细阅读了此书,并做《创业歌》以祝贺。其诗气势磅礴,意境高远,我读后深受鼓舞。

  县委副书记武葆同志为本书封面提供了壮观的黄河壶口照片,使整书增色不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拴久、文明办主任赵建光、县委办公室王增奇等许多朋友都为这本书的出版提出了很好建议。

  农业局农业信息中心的白润雨、农机局的刘健和李三明同志都精于电脑,他们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技术上的支持,才使得本书能够及时送审。此书图文并茂,还有赖于县政府办的屠庆元、水利局的魏峰、银河公司的李建设等许多同志提供的大量照片......

  诸如此类,难以细表。

  古人云,大恩不言谢。对他们和所有曾经关心、帮助过我的人,我无以回报,只能铭记在心,默祝好人一路平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当高歌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