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挑明真相?


中国特色危机管理策略

                  9+1原则之6

                                 何时挑明真相?

一些厂商在受到非正常竞争的干扰时,没有在第一时间挑明真相成为永远的遗憾,而有些企业善于利用这一武器,并在合适的时间利用这一武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案例一:雪花啤酒PK重庆工商局

重庆地方媒介方面发布:6月份以来,重庆工商接连收到举报后,对华润广安公司驻重庆办事处调查时,发现其与餐饮店签订的专场销售雪花系列啤酒的协议,约定通过付给销售商进店入场费、开瓶费、附赠现金或物品等方式,获得唯一促销权和专场销售权,入场费金额与销售商销量挂钩。记者看到一份由华润广安公司与綦江县君康山庄签订的协议,其中约定:华润广安公司重庆分公司从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期间提供给君康山庄800元进店及专场促销费用,其中全年费用4800元,綦江经销商负责4000元,公司负责一次支付800元。还规定:“严禁销售其他啤酒”。

工商调查发现,华润广安公司通过在重庆的50多家一级批发商,与3000多户餐饮店签定了类似的《进店协议》。从2005年1月至今年6月,华润广安公司向重庆地区终端销售商支付各种“促销费”380多万元,销售“雪花”系列啤酒500多万件,金额1亿多元。

华润公司得知立案调查消息后随即在新浪网发布质疑声明,大意是:一是认为重庆市工商局无权扣留、封存啤酒;二是华润广安公司的营销手段在重庆市场很普遍,重庆市工商局将正常的营销行为定性为商业贿赂;三是重庆本地企业重庆啤酒公司存在同样行为,重庆市工商局只查外来企业,是以商业贿赂调查之名行地方保护之实,希望“重庆市工商局立即停止并纠正错误行为”。

 

分析:有多个因素为雪花啤酒提供了使用‘挑明真相“的基础

1.在此次事件中,重庆市工商局暂扣的雪花啤酒由各区县糖酒公司负责运输和储存,而这些糖酒公司又是重啤集团的经销商。因此有人提出,在雪花涉嫌商业贿赂一案中看到了雪花啤酒竞争对手——重啤集团的影子。

 川渝两地的啤酒市场巨大,两地的啤酒厂商在销售方面历来竞争激烈,此次四川生产的啤酒,在重庆销售受到查处,是重庆在围剿“雪花”、“蓝剑”系列啤酒。

2.并非所有回扣都是商业贿赂

商业贿赂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一种,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工商总局的相关规定,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主要如下:一是不如实入账,即账外给付;二是不是明给,即暗中给付。

从法律上讲,并非所有的回扣、佣金、折扣都构成商业贿赂。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回扣,也可以给中间人佣金,只要是经营者给对方的这些折扣、佣金如实入账了,那就不应构成商业贿赂。

3.目前,反商业贿赂轰轰烈烈,一旦工商部门的立场不客观,起点不中立,经济学上所谓的“俘获”就会出现。按经济学理论,俘获是指在规制过程中,某些特殊利益集团(主要是被规制企业)能够通过 “俘获”立法者和规制机构,而使其提供有利于他们自己的管制的行为。对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控制和对旧竞争对手的排挤是企业通过俘获规制者可以获取的收益。

 

案例二:例:紫光笔记本CPU事件回放

 每年的暑期前后都是电脑厂商最为热闹的日子,学生放暑假,考试成绩好,家长奖励一台电脑是许多家庭的行为。对于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电脑厂商来说,每年的暑假销量大约占全年的1/3,甚至有占去半劈江山的。

2001年7月,国内的几家著名的品牌厂商市场部不约而同地接到一类媒体记者打来的电话:“请问你们公司笔记本电脑用的是台式机CPU,还是笔记本的CPU?”当市场部去问笔记本生产与销售部门时,通常都说,“风声很紧,不能回答!----------“

事件的起因来自于某网站贴子,其内容描述是:消费者周先生买了一台紫光6110笔记本电脑,没用几天就发现电脑开机不久就机身发烫,并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死机,有时液晶显示屏突然变白,屡屡出现故障。于是周先生把机器拿去维修,维修期间,紫光向周先生提供了一台备用机,没想到备用机也出现类似的问题。

    身为计算机专业硕士的周先生拆开了电脑后,看到的情况令其非常吃惊:紫光笔记本电脑里使用的居然是台式机CPU,而非笔记本电脑专用CPU。周先生又与紫光数度交涉,最后又换了一台新型号的笔记本电脑,死机等现象仍然不断,而且电脑的喇叭用了几天也坏了。由此周先生判定,笔记本电脑屡出故障是由于使用了台式CPU所致,而紫光之所以采用台式CPU是因为笔记本CPU与它有很大的价格差距。

  周先生以邮件的形式致函相关媒体,某家网站即对此事进行了报道,随后对普通消费者影响很大的北京晚报连续三期对此事进行报道,其他媒体也先后开始了相关报道,一时间“欺诈”、“换心(芯)”、“灰幕”等字样充斥在各类媒体上。

 其实在此事上,紫光颇感委屈,因为当时并不止紫光一家在使用台式CPU,大部分厂商的部分中低端产品均采用了台式CPU。而消费者最大的反应则是采用台式CPU的笔记本电脑质量性能能否有保障,笔记本电脑厂商是否是偷梁换柱,欺诈消费者。这种声音淹没了紫光想要表达什么,什么也无法说清楚。

随着媒体的质疑声,紫光陷入深度危机:网上在批驳,平面媒体在追踪:紫光还在卖缺良" 芯"的笔记本,高科技公司不带头规规矩矩,反而带头向自己的人民设下高科技陷阱,我们要这样的民族品牌有什么用?  欺诈消费者!

 

分析:行业人士普遍猜测,这是一起利用偶然事件,搞垮竞争对手的典型事件。紫光当时在国内的笔记本电脑的销量中排名第一,此事件成为市场份额下滑的转折点,成为品牌受损的重要事件。原来在销售上没有打垮紫光的某些厂商借助外行的力量、借助媒体的力量把紫光拖了下来。

买笔记本的用户、使用笔记本的用户数量中,外行要多于内行,此前,谁也没在意台式机的“芯”与笔记本的“芯”将带来什么不同,但是在媒体的“点拨”下,一夜之间,都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而紫光成为“欺骗消费者”罪名的代名词,成为这一沸沸扬扬的“CPU事件”的牺牲品。

紫光的慢热、慢反应成为这一事件扩散,被极大损害提供了时间土壤和。如果在最快的时间组织一系列反击,承认既定事实,并在最短的时间组成力量解读当前的不正常,也许销售下滑没有当时那么明显。

紫光当时能做的工作是不必躲躲闪闪,在第一时间承认使用了台式机芯片,但是向业界表明,既然使用台式机芯片是一个普遍的厂商行为,为什么被无限制地扩大,难道不是竞争对手所为?

 

原则解读:

  “说真话,并在第一时间说。”这句话对企业高层来说并不陌生。它曾经是危机管理的经典话语,也数次成就了历史上危机公关处理的经典案例,但社会在前进,策略随着形势的渐变渐复杂,它不再是唯一的真理,并且地位大有日趋末落之势。就在决策者们逐渐将之束之高阁而几乎将其渐忘的时候,殊不知,有时候,最简单最原始的办法往往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在你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几欲穷途末路的时候,扭转局面的钥匙就在手边。永远都不要忽略,企业真诚的态度对单纯的公众的影响力,一个肯说真话的企业,不管它做错了什么,都表明它在意图为自己的行为负上责任。公众通常都不是难缠的主儿,无论经济学家如何去假设他们是理性的经济人,实际上他们还是情感动物,他们的判断标准往往就是单一的,一个作风脚踏实地的企业和对公众的坦白,往往就能给他们以安慰,公众在情感上接受的是真诚的态度,这有些时候甚于他们对产品的细枝末节的要求。

当然绝对不是说一发生什么事情马上就冲出去向公众坦白从宽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上述的话并不能当然导出这样的结论,它的意思仅在于阐明真话对公众心理影响的事实,以为决策选择的可能性提供铺垫。永远别忘记,形势的判断永远是先行的。这里仅仅讨论的是当行业内部潜规则被以某种产品为反而典型而曝光时,当或许这其中存在恶意竞争的迹象时,真相的公布往往是极有意义的。公众先前往往并不知道这种行业潜规则的存在,以为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如果不出来澄清,相当于自己承担了整个行业的罪责,竞争对手估计得乐死。与其如此,不如把真相公布,一方面将公众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他们的关注点会立即转到对行业的质问上,这是愤怒导向的策略,相当于将来势凶猛的洪水分流。这样的决定需要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但却未必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智。因为如果这样的行业潜规则并不是致命的,公众在热情过后就会冷淡下来,再说了,整个行业都如此,更多的时候公众只能无奈地作罢,当无可选择的时候人们并不具备挑剔的资本。

  将真相挑明,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相当于对恶意竞争对手的回击,公众的谴责转向,就是对手的自食其果。当然,这里并不是意在于挑动行业内部的不正当竞争,而仅仅是表明,这种非恶意的正当防卫,仅仅是一种商场上正常的还击手段。

  将真相挑明,更多的时候,还是形势所趋,生机一线,不得不为之。传播学上有所谓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学者通过研究和试验表明,当身边出现一个议题时,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作出判断,观测周围的“意见气候”,当发现自己的想法与居于优势地位的观点趋同时,就会越发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而持相反观点的人,则会越来越难开口去对抗多数,从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最后反对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微弱,就像螺旋结构一样,最后变成沉默。企业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不发出声音,无疑就有沦为沉默一极的危险,当然不可能奢望别人会站出来为企业的声誉去辩驳,如果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两极分化,不希望听到社会只剩下一种声音,不希望企业在这种绝对优势的声音下轰然倒塌,那么挑明真相,真的就是形势所逼,不得不为了!

   当日清华紫光笔记本被曝使用台式CPU的时候,作为整个行业的普遍行为,紫光却徒自满脸委屈,一心觉得苦水无处可倒,有口难辩,于是只好打落的牙只好自己把肚里吞,自认倒霉。却完全忽略了能够化解危机的最好方法——说出真相。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人类似乎总喜欢干这样的事情。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确实,以前提到过沉默是金的规则,但”千万别忘记决策前的形势判断,是否存在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余地,还是必须置之死地才能得以重生?世事无绝对。还要强调的是,在存在行业黑幕的情况,行业皆知而独公众不知,挑明真相也意味着断掉自己后路、与对手同归于尽的危险。对于企业来说,这个代价无疑是昂贵的,甚至是无法负担的,所以,果敢而冷静,以赴死的勇气求生,实际上方不失为大智大勇。

       

推论参考:

在受到媒体或者竞争对手的“打击”时,如果既能拿到主管机构的有利证据(或者能够显而易见揭示其质量不存在问题),或者执行机构与某种经济现象发生严重背离,又能分析出是竞争对手所为(或者分析出当事的某一方出于狭隘的经济利益出发而故意为之),可以揭露事实真相。

如某打印机厂商拿到信息产业部所属研究所的检测,证明质量没有瑕疵,又有确凿的信息发现是竞争对手所为,就可以“出炉”长篇报道,揭露事件真相。事实得以公布于众,企业品牌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也保住了国内的市场份额,

要执行挑明真相的原则,以上2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而一些厂商在受到非正常竞争的干扰时,没有在第一时间挑明真相成为永远的遗憾,而有些企业善于利用这一武器,并在合适的时间利用这一武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样做的深层次原因是,用真相来压倒流行的声音,用真相来应对一种现象,那就是德国女传播学家诺伊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如果沉默到流行的观点占了上风的时候,而错过了最佳的时机,后面的一切反击都为时已晚.

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就会形成有关自己身边“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几经反复,便形成占“优势”地位的意见越来越强大,而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弱小,这样的循环,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这样的例子现实中很多,一种意见一旦成为支配性和主导性的意见,它的声音一发出,就占据了上风。渐渐地,那些对他们的报道持有不同看法的声音逐渐变得越来越弱小,这样就导致公众所了解到的信息趋于片面,甚至难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