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经济---是祸还是福?
【看到下文,使我们再次联想起“低成本”的问题,它对社会经济究竟是祸还是福?低成本,就会迫使商品的生产经营过程节省支出,于是有许多原先使用的材料不再使用,许多原先使用的劳力不再使用。这样,从需求方面看,它导致了“紧缩”。它与凯因斯主义的主张背道而驰。但是,另一方面,低成本战略却有利于消费者,因为低成本的价格使消费者们手中的钱具有了更大的购买力,从而在另一方面促进了需求,即在有效供给的意义上促进了需求。这样,低成本战略实际上也具有“扩张”的意义。如下文指出:欧洲每个家庭因为低成本经济平均每年可节省250多欧元,相反生活水平却提高了5%到10%。“低成本还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生存,让他们有了发展的机会。”可见,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发达国家的低成本潮流是福大于祸的,它从整体上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公众的生活水平,甚至能够解决政府难以解决的低收入群体的生存保障问题。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低成本战略有利于对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这对于当今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人类社会来说,显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黄焕金】
欧洲盛行"低成本经济" 深入方方面面提高生活水平
青 木
廉价生活品、廉价航空、廉价理发服务……正当专家们高呼中国经济将进入“高成本期”之际,欧洲却兴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低成本经济潮,其触角已深入到欧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近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等欧洲政界要人还呼吁欧盟应向中国学习“低成本经济”的有效做法。
“低成本经济”深入方方面面
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记者常惊奇于一家家“一夜间冒出来”的一欧元商店和折扣店。这些廉价商店门口和橱窗上贴满了大减价标签,店里的商品也颇有特色,确实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在小商店的“低价革命”面前,众多大商场也开始降价销售。
除了零售业,服务业也大打“低价牌”。为了节约成本,一些商业机构从顾客服务中削减项目。英国瑞安航空公司规定,订购机票必须通过网络或者电话,乘客只需用护照号码和姓名即可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大大节约了纸张、人力。欧洲很多廉价理发店甚至取消了洗头服务。也有企业在设备与管理“标准化”上大下工夫,像标榜“百分之百零费用”的德国“麦克牙”连锁诊所,利用统一的模式、统一的店面形象,经营统一的中国假牙产品,降低了成本。阿尔迪等廉价超市设备简而又简,其货架和仓库、货车的周转率很高。德国麦特罗铁路集团甚至把座椅面全部改成人造革面,并取消了座椅上可调节椅背斜度的装置,成本节约10%以上。
最大限度调动人的因素也是节约成本的关键。“丹麦人”家私集团的员工薪水有1/3必须按照效益,多劳多得,而且取消统一制服。美国IBM欧洲公司则重组人才供应链,在世界各地建立分中心,将服务廉价外包。以前,每台电脑维修成本约为70美元,如今只要20美分。此外,西门子、大众等欧洲企业还通过减少福利降低成本,比如将每周35小时的工作时间延长到40小时,取消休假金、圣诞节奖金。为此,有些机构还专门成立了独立的创新部门,主要任务就是构思低成本的新创意。
这股“低成本”风还刮到了欧洲各国政府部门。不少国家的政府采购部门团购公共商品和服务,使其总成本降低了10%至35%。德国政府甚至还为失业者开出一剂猛药:长期失业者必须接受得到政府财政补助的“一欧元工作”(低薪工作),否则一分钱救济金也领不到。法国、芬兰等地还实施“廉价房屋计划”,欧盟的宇航公司也正在研制低成本运载火箭。而在生活上,欧洲人也有意识地降低成本。比如,人们喜欢等到大减价时再去购物,一次买回很多,而且每次购买食品的数量都能塞满冰箱,因为他们认为冰箱里塞满东西,耗电量会更少。
“低成本经济”提高生活水平
“近年来,欧洲经济下滑和消费者信心的下降,促使更多的人开始为口袋里的钱寻找更大的价值。”德国欧洲经济研究所专家马斯克罗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全球化的影响成为低成本经济风行的一大因素。世界开始像一个经济体一样运转,中国、印度等地廉价商品、服务的拥入,使欧洲出现了“平均化”趋势,压低了欧洲人的工资。一些产品的市场调查结果也表明,当价廉物美成为现代消费追求的购物目标时,企业在市场上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任何一个厂家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下工夫压缩成本、提高营运效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也抑制了消费成本,比如在欧洲大行其道的网上购物,除了为顾客节省时间外,其商品价格也比传统商场要低一些。
马斯克罗教授认为,低成本经济降低了欧洲的通货膨胀率,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欧洲人生活消费价格指数的稳定。欧洲中央银行的统计表明,欧洲每个家庭因为低成本经济平均每年可节省250多欧元,相反生活水平却提高了5%到10%。“低成本还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生存,让他们有了发展的机会。”另外,低成本经济使欧洲企业更遵守市场经济规则,更具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末,瑞典伊莱克斯家电公司的产品曾一度淹没在廉价的中韩电器大潮中,后来公司通过调整,压缩了生产、销售方面的成本,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到研发部门,这才走出了低谷。
低成本与高成本经营模式融合
记者从欧洲经济研究所最新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看到,欧洲老百姓如今对商品和服务行业的要求,除了希望保证质量外,只要能压低价格,其他标准都“好商量”。老百姓能接受的“牺牲”项目有外形(81%)、商品品牌(67%)、相关服务(44%)及售货员导购(39%),12%的人甚至表示“在质量上也可以适当让步”。难怪面对记者“如此糟糕的服务,谁还会上门”的问题时,很多德国人立即反应,“价格便宜呀!”
马斯克罗教授预测,未来5年,随着附加税上调、养老、医疗保险等改革,欧洲及世界范围内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蓬勃发展的低成本经济市场。到2012年,1万欧元以下的全球入门级汽车的年销量将达到1800万辆。同时,很多行业的低成本与传统高成本运营模式有正在融合的迹象,比如柏林航空将向“中间市场”方向发展,建立一种混合式运营模式,介于低成本和传统航空公司之间。马斯克罗教授说,“当所有企业都能达到相同的成本基础时,成本将最终被拉平。”
“但低成本经济下的立法保护应更规范。”他建议,首先,各国应通过立法和已有法规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为企业规定强制性的福利和保障义务,如劳动保险制度、工休与休假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等;其二,应重视生态环境成本,对企业生产活动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进行严格限制。毕竟,低成本经济的最初用意还是让人们的生活更舒适、便利。
低成本经济的风行,还使创新与品牌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加拿大的未来学专家卡罗尔认为,当一家欧洲企业生产出一种新产品的时候,很可能在地球别的什么地方,另一个厂家也能够生产出同样的产品,而且会更加便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成本已经压缩到极限,企业就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加大创新,要么靠品牌取胜。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在压缩成本的同时,加大创新的力度,并确保产品的品牌效应,将是未来面临的严峻挑战。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