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影响颇大的N本书


 

对于好书之人,一生也许能看很多书,但真正能留下印象,并在一定时期对其行为和思想产生影响的书,应该不是很多。本来,我想写一篇“对我影响最大的”书,后来觉得不妥,这不会是一本书,但也不会是几十本书,用“最”不大合适,还是改成了“对我影响颇大”为好。另外,到底有几本书,我一下不能马上从记忆里全部整理出来,而且,以后还应该会看到一些这样的书,因此,用N来代替数量。我希望这个数字会随着岁月流逝,不断增加,让这篇文章成为一个活记录吧,我会不断更新和补充。

 

【围城】,作者:钱钟书

读后感言:我几乎没有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其他文学作品,先生的小说作品并不多,但这本书能反映出他的文字功力,能一本书奠定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的作家并不多,他是那少数人之一,足见其天才。围城,我完整地读了两遍,看了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三遍,我想,我是喜欢他笔下和陈道明塑造的“方鸿渐”这个人物的,也许,我从某些方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喜欢先生的诙谐幽默和他对人物的把握和入木三分的刻画。这本书告诉我,婚姻的真理是什么,婚姻就是围城,不要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每个普通人都需要这个城堡,但难免会失落和不满足,但里边的人没必要突围出来,因为你得不到更好的婚姻(从长期来看),这是人性的喜新厌旧决定的,我们没有错,但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犯无谓的“折腾”婚姻的错。我意识到,婚姻之外还有很广阔的天地,需要超脱出心理的围城,但我们仍然应尽一切可能维护这物理的围城。惟有如此,才不会受其所累并像常人那样尽到人的社会义务。

 

 

【曾国藩】作者:唐浩明

读后感言:这本书是在国内兴起“曾国藩”热时读的,后来再翻看时,觉得作者的文笔确实是稚嫩了一些,但对于曾国藩的思想脉络掌握得很准确。对于这个人的评价,我以为,他最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是他从政的经验和做人的学问,尽管曾的学问很好,但他更为人知的一面是作为政治家。这本书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书生气的知识分子,在政坛上如何跌倒和崛起,并成为一个老到、娴熟的政治高手的过程。最精彩的地方,在于描写他从跌倒到爬起,再到顶峰的心理历程,他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男子汉,但又充满了理性和矛盾,非常真实,曾国藩确实可以成为知识分子有所作为的榜样,难怪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对其推崇备至,读懂曾国藩,你可以用不同的视角,但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作者:(美)威廉•曼彻斯特

读后感言:《光荣与梦想》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作者对19321972年四十年间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给予了场景宏大又细致入微的描述。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1932年,当《光荣与梦想》实录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威廉·曼彻斯特年仅十岁,有些事情是他后来收集资料写成的,那是一段充满历史巨变的岁月,这本书给了我对美国全新的认识,他描述了真实的美国,一个从不发达到发达,从不够民主到高度民主,使我意识到,美国的昨天就是中国的今天,那么中国的明天呢,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只要努力,中国一样会变得民主和富强,而且,作者总结的美国经验也将成为我们重要的借鉴。我还有一个愿望,作为出生于1970年代的人,1976年打倒“四人帮”时我六岁,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我八岁,在这三十年间,中国发生的事情同样动人心魄,希望有一天,也能把我见证的中国发展过程展现出来。

【罗兰小语】作者:罗兰

读后感言:台湾女作家罗兰的系列随笔《罗兰小语》曾经风靡大陆、台湾数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人十分喜爱的作品。这本书在那个年代曾带给我心灵的安宁和抚慰。

我想,这不是名著,但确实是心灵的滋补品,如果能流行20年,就应该被看作当之无愧的名著了。只有一个像罗兰这样的女人,才能写出这样清澈甘洌的美文。

谈到风靡了几十年的《罗兰小语》,罗兰说,“是广播给了我机会”。1958年,罗兰到一家专门做交通节目的电台求职。她当时的条件是,不需要给多少工钱,哪怕只给路费。她做广播节目,稿子要自己写,音乐要自己选,访问谁要自己定。后来,罗兰如愿开了一档社会教育节目。里面有文学、音乐。罗兰回忆,当时,她总是在节目放音乐的时候,现场撰写要播出的“罗兰小语”。“就这样,我很自由地做了整整32年。”罗兰说,“此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写‘罗兰小语’。”

在很多人眼中,《罗兰小语》言“微”意深。在很多人的青年时代,都有过把《罗兰小语》抄录在自己最精致的笔记本上的记忆。“罗兰小语”的内容从现实到理想,从爱情到事业,从生活到修养,从生死到宇宙……处处流露出传统的美德与理念,和一种昂扬向上、温婉可人的气息。“罗兰小语”清新而睿智,是许多年轻人耳畔的涓涓细流。 

尽管罗兰的作品曾帮助很多年轻人,包括我,面对人生困惑,但她表示,她拒绝用“心灵鸡汤”或“励志书”为《罗兰小语》定位。因为她不主张“一定要成功”。“都去成功,谁去失败?都做赢家,谁做输家呢?”罗兰说,“我只希望我的书如同人生的一味清凉剂,读者看完之后感觉好凉快,能够轻松一下就好。”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境,才孕育出这般灵秀的文字。

罗兰小语,是我14年前的读物,没有再读过,但我相信,对于今天的二、三十岁的人,读之必有好处。

【权力转移】作者:阿尔文•托夫勒

阿尔文•托夫勒是当代最有影响力和远见的未来学家之一,我上大学以前就接触过他的著作,在印象中,他说过的很多东西后来都实现了,但记忆已不太清晰,只有《权力转移》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现在翻出这本出版于1990年的书,书页已经泛黄,重读一遍,更加深了对于知识时代的权力的理解。

 

1990年,我还在大学读二年级,虽然专业是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要经常上机实习,但那时还不太了解互联网,书中认为在信息时代,权力将被掌握信息的人和机构所控制,当时觉得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不知其所以然。对信息的价值并不十分清楚。

 

后来,互联网得到了广泛普及,内部网也成为日常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作为知识工作者,每天都很难离开电脑,难以想象没有互联网的日子该怎么过。每天都面对着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在这个信息网络里,搜索工具能让每个人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当你缺少信息,而你的对手拥有时,你会觉得自己很弱小而无助;当你面对大量的信息而不得不浏览和筛选加工时,你会焦躁和心慌,你的信息处理和知识掌握能力受到挑战。

 

权力一直在转移,从暴力到财富,再到知识,现在是转到拥有能驾御知识的的知识的人或机构。知识让每个人获得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使贫富不在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使知识有机会成为生产力,成为资本。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但是权力并不会惠泽于每个人,权力将逐渐收拢于一些知识精英之手,由他们织就了一张权力之网,这些精英就是权力的节点。对于这个境况的清晰理解,有可能根本改变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