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陈德宏还文联本来面目


编者按:文联成了谁家“后花园”?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赞同甘肃省政协常委陈德宏“作家艺术家不是考出来的”观点。她说,作家、艺术家的成长有其特殊性,发现苗子,应该创造环境、引进培养,而不能像考核公务员一样考核。作家、艺术家也应该走下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创作。文联理应是作家、艺术家荟萃的地方,而不应该成为安排裙带关系的“后院”。

 

2007-01-28 12:00)

 

甘肃省政协委员:“作家艺术家不是考出来的”

 

                                新华网甘肃频道 

 

参考公务员管理,像考公务员一样考试录用干部,使得大量非专业人员进入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此间举行的政协甘肃省九届五次会议上,甘肃省政协常委、省作协副主席陈德宏直言:“作家艺术家不是考出来的”,他疾呼,还文联以本来面目。

陈德宏举例:“一个省级文联有84人,其中61个行政管理人员、23个专业人员,平均到15个协会、直属单位,每个协会只有1.53个专业人员。”他不无忧虑地说,这整个一个“衙门机关”,作家、艺术家能不边缘化吗?

“没有下属单位的省文联办公室,28个人,而省作协就5个编制。”陈德宏介绍说,文联是事业编制,参照公务员管理,这原本是好事,给作家、艺术家以更好的创作环境,但有人看到文联是事业单位,旱涝保收,便想着法要挤进来。省文联开始像考公务员一样考试录用文联人员,这样便有包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内的各种非专业人员进入文联,使得文联专业人才短缺,行政人员人浮于事。

他感叹,其结果是人多了要吃饭,只好动用事业经费来发工资,各类专业协会的创作经费不足。“一个省作协,一年的事业经费只有1.3万元,发一封信要自己跑邮局,电话费要自己去交。”他说,在甘肃省文联,不光是省作协事业经费少得可怜,其他协会的情况也相差无几。

陈德宏是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兼任甘肃《飞天》杂志名誉主编。他不赞成文联专业人员搞60岁“一刀切”,不管创作状态如何,影响力怎样,年龄到了都退休。他认为这将会影响整个队伍的创作和传承。他建议专业人员到届退休,而非60岁退休。为此他专门向甘肃省有关部门提交了建议。

陈德宏的发言,在甘肃文学艺术界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赞同“作家艺术家不是考出来的”观点。她说,作家、艺术家的成长有其特殊性,发现苗子,应该创造环境、引进培养,而不能像考核公务员一样考核。作家、艺术家也应该走下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创作。文联理应是作家、艺术家荟萃的地方,而不应该成为安排裙带关系的“后院”。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狄多华 实习生张鹏)   

 

2007-1-28 )

惟考举才    非改不可

 

                           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在一个盛行考试的年代,考试一度被夸张到近乎择才的惟一手段。这使得教育部门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计划几乎全盘落空。因为在一个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时代,如果没有其他的机制能保证不拘一格、人尽其才,所谓的让家长和孩子“淡化考试观念、不重分数重素质”,都将是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种惟考试举才的做法发展到极致,必然泯灭行业的特点、扼杀人才的成长。文联本应该是文学家、艺术家荟萃的地方。但在一些地方呈现的景象却是“一个省级文联有84人,其中61个行政管理人员、23个专业人员,平均到15个协会、直属单位,每个协会只有1.53个专业人员”。一个“衙门机关”怎能更好地为文学家艺术家服务?又怎能为文学家、艺术家创造出精品的艺术氛围?

    所谓术业有专攻。什么样的考试能测试一个人的文学创作能力及艺术才情呢?该怎样指望一个人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完全展现他的艺术才情,又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评判呢?一个好的作家、艺术家可能不是一个善于考试的人,同样一个考了高分的人未必见得就有艺术创造力。

    为此,被认为是能力考试的公务员考试标准及方式,并不应放之四海而皆准。要避免文联“衙门化”,就必须制订新的规则,充分考虑各行业、专业不同的特点,真正度绝惟考试举才的做法。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01-30 )

 

支持陈德宏还文联本来面目

金羊网   刘效仁

 

《内容同下》

 

2007-1-30)

文联成了谁家“后花园”

http://liuxiaoren.blog.sohu.com

 

《内容同下》

 

文联不能成了“衙门”

www.soola.net

 

文联不能成了“衙门”

 

“一个省级文联有84人,其中61个行政管理人员、23个专业人员,平均到15个协会、直属单位,每个协会只有1.53个专业人员。”面对文联“衙门化”,甘肃省政协常委、作协副主席陈德宏不得不大声疾呼,还文联以本来面目(2007年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文联,作为社团性质的组织机构,设置的目的无非是,把一些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家们供养起来,以利于创作,为公众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并通过他们,带动和团结更多的文学家艺术家,共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既不具有管理职能,也无任何行政权力。

  实践证明,这种由财政供养,旱涝保收的“包养机制”,并非文学艺术家成就辉煌的丰腴土壤,反倒成了某种桎梏和包袱。因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最需要的是心灵的自由,需要熟悉生活,与原生态保持零距离。当然,也需要有一种生存的危机感作为原动力。而不是相反,高高在上,衣食无虞,养尊处优,脱离生活,远离百姓,更不是为“稻梁谋”而成了某种图解政策的传声筒,或政治的喉舌。

  现实的悖谬是,对于包养机制违背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弊端,恐怕管理层看得同样明了。在权贵们看来,“包养”既然作为一种公共福利,也未必要让文学艺术家们独享,更未必要按文学艺术的游戏规则选聘,也可以通过考录的方式,或用来迁就照顾某些权贵阶层或裙带关系。结果,别管你是否是文学艺术家,是否有过得硬的作品,是否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只要符合招录条件,一律大开绿灯。于是,便有包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内以及官员七姑八姨等各种非专业人员进入各级文联。于是,理应为作家、艺术家荟萃之地的文联,就成为安排裙带关系的“后院”,成了专业人才短缺,行政人员人浮于事的“衙门机关”。要这些人领衔创作基本没门,但外行领导内行,横生枝节,内耗严重,坏了文联的声誉不算,更重要的用事业经费发人头工资,影响了文学艺术事业的财政扶持力度,而作家、艺术家反倒被边缘化了。

  对此“包养体制”,近年来公众与媒体屡有诟病,特别是随着作家洪峰乞讨及至退出作协,来自舆论的抨击可谓空前地激烈和深刻。由国家用纳税人的钱供养“专业作家”,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急待改革。作家、艺术家的成长有其特殊性,发现、培养、引进,必须遵守艺术自身的规律,而不能像考核公务员一样考核,招录和管理。作家、艺术家更当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汲取营养,去发现生活的美。没有了精神枷锁和物质奴役,才可以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和图画。庞大的文联官僚机构自然更应瘦身,“清理整顿”,让那些非专业的官员们,权贵们的“裙带们”,去他们该去的地方,再也不能滥竽充数,贻害文联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刘效仁] 来源《齐鲁晚报》

 

2007-02-01)

 

“‘文联’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

 

http://ydzhxy.blog.sohu.com 新闻时评

 

    据《西部商报》29日报道,在日前召开的政协甘肃省九届五次会议上,委员陈德宏说文联走“衙门”路线,公务行政人员把作家等专业技术人员们挤成了一小撮。

    陈德宏在接受采访时给记者压指头算了一遍人头,他说:“一个省级文联有84人,其中61人是行政管理人员,而进行文学创作的专业人员只有23人。”

61个婆婆伺候着23个媳妇子,怎么会成这样呢?陈德宏介绍说,文联是事业编制单位,参照的是公务员的管理办法。于是乎,大行招考之道,结果是一大帮子帮闲硬生生给塞进去了吃铁饭碗。(据陈德宏的原话我发挥了一点)。这位作家出身的老学究有话直说,扼腕叹息,到最后也不禁发了一番“作家是考出来的吗”的感慨。

我向来对文联等这些组织不感冒。第一,它管不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故咱们平头百姓没求到它门上的时候。第二个缘故是由于它太高屋建瓦,除了象征意味浓一点之外,和咱们草根没有共同语言。它老捧的是名流,和市民文学家尿不到一个壶里。在这个百花齐放并婆婆妈妈的火红年代里,它的倚老卖老,叫它的座次也一路下滑,业已独不领风骚许多年了。不是龙头老大,谁的眼球肯往它身上费劲转,这年头……

近来,传闻文学已经死了。这个文学其实说的是严肃文学吧。严肃文学得了“不孕不育症”,后继乏人、泛善可陈。严肃文学不等同于主流文化。文化主流的表现形式是不拘泥于严肃文学独一块的,尽管严肃文学的体裁是详尽的、灵活的。但是,在早若干年前,严肃文学就似乎俨然抱着尚方宝剑的御史中丞,在主流文化的领域里纵横捭阖,一路上马首是瞻,何其风光。当是时的文联,极其权威地吸纳了众多扬名立万的作家、诗人。从而责无旁贷地高擎起“文坛”鲜艳的旗帜。

我们70年代出生的人,最能显著地感受到文化的“日渐式微”。改革开放之后,流行音乐、影视世界、网络空间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尔后,又有商品社会把人心都搞活络了。人们的生活、娱乐诉求不再单囿于大部头的书本中了。表情达意,人们也可以选择手机发个短信,“我的内心世界我做主”。这毕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情。人的情绪发挥到了志趣当中,就没工夫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了。

然而,作为文化界一面大旗的文联组织,又在它自己的不争气当中落伍了。其尾大不掉,使得它走起路来一摇三晃,甚至连韩寒等一些毛孩子都敢骑在头上放肆。你说,84个名额里头,61个吃闲饭的跟23个干活计的抢口粮,这文联不是开成了福利机构、敬老院,是什么?

这几年,民间文学,也就是人们看不到眼里的所谓草根话语,发展迅猛。一个主要的指标,就是占领了网络,攻城略地。比方说网络博客,网络博客虽然没有人给稿费,但是人们的表达热情丝毫不减。这些挤不上报纸版面的作品,也不指望什么文联、作协的。武大郎攀单杠,连报纸都搭不上边儿的失意文章,怎么还敢攀文联、作协的高枝。他们拉上一帮子能侃到一起的三教九流,顾自写写画画、吹拉弹唱,倒也不失为一番酣畅淋漓的生活。他们中间冒出来的有些东西,去伪存真、昂扬向上,并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主旋律的弘扬。又有谁能给扣一顶不主流的帽子。

在这种情势下,有些新闻网站和BBS博取先机,网罗了大批草根写手为自己网站群策群力。而且,办的很有特色的不少网站已经逐渐成了气候,不仅赚取了人气,还赚取了大把白花花的银子。这些银两作为原始积累,再投资到网络文化的建设上,往后从社会文化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来,终究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些草根文化在文化产业的大院子里搬砖弄瓦,动摇格局。文联、作协等老字号大腕们看过后,心头到底是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