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城文化的守护者


  ■他是奇山所城张氏的第二十代后人

  ■他致力于烟台开埠之前的历史研究

  ■他执著地行走在保护所城的道路上

  ■他认为要用实事求的态度对待历史

  张春钺:有的人毕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禄,有的人却竭尽一生,散尽千金来获取精神上的财富,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人生。烟台奇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春钺就选择了后者。

  张春钺自出生起,就与所城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他在离休之后,将一颗拳拳之心倾注于此。“我平时更想练练书法,那不但是我的爱好,而且简单得多,但现在没那么多时间练了,研究和保护所城文化时不我待呀!”

  老骥伏枥志千里

  一个飘雪的早上,当赶到张春钺教授家里时,这位白发皤然、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书房”里看书。所谓的“书房”,是由阳台改造的。不足3平米的狭窄空间里,到处堆放着厚厚的书籍、草稿以及数不胜数的证书、奖杯和聘书。房顶晾着的几件衣服随着外面透进的寒风,还不时地刮到张老的头上。“你大概没见过这么简陋的‘书房’吧?”张老鼻子冻得通红,脸上却挂着慈祥的笑容,“我这阵子几乎不出门的,就在这里看书、写作。”

  难以想象,做了一辈子学问的张春钺,竟是在这样一间转身都困难的小屋里孜孜不倦、矻矻以求。

  张春钺是所城张氏的第二十代后人,原任烟台教育学院、烟台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自离休之后,开始研究奇山文化。据张老介绍,奇山所城,是明代为防倭寇入侵而建的军事设施,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所城”。但由于年深日久,人世沧桑,对于这里的变迁,人们知之甚少。烟台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但从明初到烟台开埠之前的这段历史却并没有详细记载。“我是张家的后人,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所城文化。”张老显得从容淡定。正是这种强烈的职责感,使得张春钺在保护所城文化的道路上留下了高大的身影。2003年,张春钺经过多方筹措,成立了烟台市芝罘奇山文化研究会,网罗了一批各行各业的学者。他们结合各自的不同观点,共同研究奇山文化。

  然而,历史开敞了一道玄机,却没有透进万丈光芒。一切都需要张春钺去寂寞地面对,需要他寂寞地前行……

  书房中,桌上尘封的史料,手中记录的钢笔,这些工具已成为张春钺的亲密伙伴。查阅资料实在是枯燥无味的事情,但张春钺却乐在其中。“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探索4年了。”作为奇山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张老用手理了理斑白的头发,颇有些感慨:“为了弄清史实,我都快成‘考古学家’了!”

  大海捞针功夫深

  2003年初春刚过,张春钺便开始了“大海捞针”般异常艰难的查找、收集资料的工作。连续3年,张春钺“转战”省市档案馆、图书馆、地方史志办公室等文史资料丰富的地方。好长一段时间,张春钺成天不着家,泡在图书馆里。工作人员都已经习惯了与这位戴着厚厚眼镜、一头花白头发的老人一起“上班”、“下班”。

  “他不光自己折腾,还把家人都发动起来了。天南海北,能联系上的一个都不落儿!”据张春钺的妻子介绍,为了能够找到些“蛛丝马迹”,他便四处访问起“所城张家”的遗老,希望能够从中了解些祖先的事迹。

  为了搜集研究中必不可少的“资料”,张春钺先后去了西安、天津、北京、上海等地拜访亲朋好友,电话甚至打到了美国和台湾。“他搞研究时,每当遇到什么不懂的东西,便一定要打电话咨询,不管是长途还是越洋电话,都得弄清楚为止,一打就是1个多小时。他收集资料的那段时期,家里的电话费疯涨,一个月最少也得200多块!”贤惠的妻子一直都很迁就丈夫,“有时候,人家不愿意接待他,他就反复做工作,向人家说明自己的来意以及这项研究的目的,常常往返五六次之多。”

  对张春钺来说,能收集到一些关于奇山所城的资料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儿。平时生活很简单的他,每月都要把一半的退休金用于收集工作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辗转,张春钺最终从台湾获赠了一本《张氏谱书》,这成为全面反映奇山文化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

  苦心孤诣揭真相

  由于资料不足,张春钺研究的许多问题都是从家谱或老辈亲戚的口中得知后,再去找权威的史书考证的。这个过程就要完全靠一个学者的“良心”了。有些事情,张春钺完全可以自己去“演绎”,并不会有人发现。

  “搞历史不是搞文学创作,我绝对不会去演绎任何一段历史,知识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我所研究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有史可依、有典可查的。”张春钺这个肯定的回答在一个小事例中得到了证实,“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爆发了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之战,历时4年之久,史称‘靖难之役’。我们张家的族人给我讲了很多关于‘靖难之役’的经过,都十分有趣,但我翻遍史书却无从查证,我只好在自己的书中注明‘战役过程不详’。”

  目前,许多人都认为家谱是封建迷信的象征。对此,张春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家谱的作用是可以补国史之不足。“我是站在‘史学家’的立场,来看待家谱的。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也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家谱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所特有的文化。在国史中只记载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留于经传的。但在家谱中,除大奸大恶者以外,不分贵贱尊卑,总能按排行列出,记载着每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对本家庭发展有贡献者,还要专门写几笔他的事迹,更能全面地反映历史。”

  为了弄清“烟台是中国抗倭第一名城”,张春钺广泛地进行了调查研究,除参阅《张氏谱书》和《戚继光志》外,还大量阅读了《四库全书》、《皇帝全传》、《筹海图编浅说》等各种图书的明史部分,对其相互印证,下了不少功夫。

  “我研究所城文化的过程,始终是为了恢复它历史的真面目,继而进行深入研究,完成了即将出版的《所城张家》。我写书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并且务必去其弊而正本清源。”

  经过张春钺多年的努力,烟台的奇山所城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人们了解到它比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的北京紫禁城还要早8年,至今格局未变,街巷依旧,全国仅有,关于它的保护方案已经被列入到烟台的《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之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张春钺却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他那质朴的经历更如泉流山涧,没有惊涛骇浪,却于涓涓前行中别有一种潇洒的气韵和韧性的追求。

  “我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了出名,更不是为了取得史学家的称号,而是为了还历史一个本来的面目。”走出张春钺的家门许久,他的一席话语还在耳边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