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申购潮


    有些事情的发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流动性过剩所导致的市场供求矛盾越来越凸显,随着大量新股民以及新基民的涌入,当前市场上的资金可以说极为充沛,但股票供给却略显不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A股市场自去年以来涨势如虹,历史高点与诸多整数关口被轻松跨越。而牛市的赚钱效应又不免刺激着场外那些欲分得一杯羹的“眼红者”的神经,于是,各种类型的资金入市便成为现实。

    自新老划断后,新股的发行抛弃了以往的市值配售模式,改为资金申购。此项新政尽管在刚推出时遭到投资者的诟病,但由于市场处于大牛市之中,投资者更多的是关注股票的走势,也就没有多少人再把这事当回事。

    新股资金申购奉行“资金为王”,如果拥有足够多的资金,中签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只不过多少有别罢了。前几年大熊市时,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申购专业户”,这些资金只在一级市场申购,从来就不进入二级市场。虽然目前是牛市行情,但同样地,仍然有“申购专业户”活跃其中,某些专职打新的上市公司就是如此。

    据媒体报道,自今年以来,已有至少9家上市公司披露将“利用闲置资金开展新股申购”,投入资金总额累计高达49亿元。而如果从去年算起,上市公司用于打新股的资金超过百亿元,这还是已经披露了的,那些没有披露的也绝对不会是个小数目。

    “新老划断第一股”中工国际上市首日的暴利,显然是众多上市公司加入申购大军的诱因。该股当天最高涨幅近6倍,收盘时涨幅也超过了3倍,如此暴利相信没有谁不心动。而从宝钢股份开始,新老划断后上市公司申购的大幕正式拉开。

    在诸多专职打新的上市公司中,宝钢股份与海马股份颇吸引市场的“眼球”。去年6月份,宝钢股份曾运用30亿元的巨额资金申购大同煤业,而1月13日,海马股份发布董事会公告称,拟将短期投资额度提高到35亿元。其所谓的短期投资,说白了主要也就是申购新股。

    对于宝钢股份,投资者应该不会陌生。2004年8月,宝钢股份抛出增发50亿股欲融资280亿元收购大股东资产的方案,一时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其增发方案有所调整:向大股东宝钢集团定向增发30亿股,向社会公众股东增发20亿股,宝钢股份后来在二级市场上“圈”走100亿元,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就是这个宝钢,“圈钱”时“狮子大开口”,申购新股也是大手笔,但在每年年终分红时却像个“细脚女人”。

    比宝钢股份更“绝”的是海马股份。2005年年末,海马股份年报显示未分配利润高达6000余万元。但该公司在年报中称,为了确保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结合公司2006年度经营规划及资金需求情况,经公司董事会五届十八次会议审议决定:公司2005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亦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显然,经过一年的发展,海马股份是不可能有35亿元的闲置资金的。但海马股份却演绎出一曲“无钱分红有钱投资”的“好戏”,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从2006年第一季度开始,海马股份的业绩呈下滑趋势。无论是季报还是中报,其净利润同比增长均是负值。针对如此局面,海马股份不是想方设法把主业业绩搞上去,反而玩起了“副业”。但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来讲,搞好主业才能有稳定的利润来源,将巨额资金投入“副业”,又到底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呢?

    事实上,在专业打新的上市公司中,类似海马股份此种情形的还有不少。抽出巨额资金打新,并非不对其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笔者以为,对这些上市公司,监管部门是不是该管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