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助推伟大的时代
——说“中国文艺处于最好发展时期”,还为时尚早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 刘先明
今天看到一条报道,说“中国文艺处于最好发展时期”了,报道中还罗列了大量的数字,可能官方或作者正是依据这一大串数字来判断“中国文艺处于最好发展时期”了吧。
根据本人研创、实践的《精细管理工程》及其精髓思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最佳状态,我们做任何工作或任何工程,都应该去追求和实现这个最佳状态;如果一个事物不是处于最佳状态或者正朝着不是最佳状态的方面发展,我们应该通过规范和有效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调整和优化,使之还原到最佳状态或使之朝着最佳状态的方面发展;我国的文艺也不例外,也有一个要还原或追求、实现最佳状态或最好发展时期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中国文艺目前还没达到最佳状态或者没有处于最好发展时期,因为衡量文艺是否处于最佳状态或者是否处于最好发展时期,不是以出了多少文艺作品来衡量的,而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衡量:
一、当今的文艺作品本身是否具有丰富而先进的文化内涵;大量文艺作品是否源于生活、源于群众;是否有相应比例的文艺作品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创新而达到精湛和经典的艺术水准;当今高质量、高水准、备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占当今文艺作品的分量有多少;文艺作品的形成和产生过程是否没给社会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二、当今文艺作品对当今人甚至后代人的世界观是否能产生积极、正确而深远的影响;当今文艺作品是否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当今人民的生活;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艺作品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面的重大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造文艺作品的热情、激情是否高涨;广大人民群众欣赏和享受好的文艺作品的成本是否较低。
三、广大从事文艺工作和文艺职业的专业人员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是否真实、朴实和厚实;广大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的综合素质以及从事文艺职业的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否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今社会和时代是否具有创造和产生伟大文艺作品、文艺巨匠的氛围、环境;广大文艺工作者或从事文艺职业的人员是否具有创造伟大文艺作品的追求,是否能创造和产生出伟大的作品;是否能在各文艺门类里培养和锻炼出文艺巨匠;是否能形成“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助推伟大的时代”的良性循环。
对照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不难看出,目前的中国文艺离最佳状态或最好发展时期还有相当的距离,说“中国文艺处于最好发展时期”,还为时尚早,还有待各方的努力和追求。
附:中国文艺处于最好发展时期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2/07/content_5710888.htm
新华网北京2月7日电(记者曲志红)7日,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召开的2006年度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座谈会上,与会文艺界人士认为中国文艺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日益丰富,文化市场日益兴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战略部署。
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2006年中国生产电视剧500部13872集,比2003年增长了近3000集;生产动画片达到8.4万分钟,比2003年增长了2倍;文学领域出版了近1000部长篇小说;舞台演出领域推出近3000部新排演剧目,其中新创并首演的剧目就达1000多部。
2006年,中国文艺工作者推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电视剧《插树岭》《西圣地》《诺尔曼•白求恩》,电影《我的长征》《云水谣》《东京审判》,话剧《立秋》,眉户剧《迟开的玫瑰》,舞剧《风中少林》等。
与专业文艺创作生产相辅相成,群众文化也日益红火。到2006年底,全国有375个省市群众艺术馆,2851个文化馆和文化站。
得到海峡两岸观众认同,连演200多场的话剧《立秋》,靠的是以反思精神审视历史,用现代理念阐释华夏传统文化。用编剧姚宝瑄的话说就是,激发华夏子孙血脉中的情感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