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注目礼”这一点点事!
——在中央电视台《财富命案》研讨会上的发言
欧阳君山
2007年2月9日下午,由央视网络电视法制频道主办、博客中国并京鼎律师事务所、中国律师观察网、西部国际传媒共同承办和协办的《财富命案》研讨会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隆重举行,与会人士来自各方各面,有专家学者,有企业人士,有媒体人士,还有特意留京参加的方外人士——深圳的圣观法师,会议主要围绕央视《法治在线》栏目主持人崔志刚先生的新著《财富命案》展开研讨,当然也就少不了志刚先生。
当我接到邀请函时,一看是研讨《财富命案》,觉得新鲜,应该去听听看看,顺便也会会朋友,原本没想发言,以为这是专业的法律研讨,但到会后,就想发言,甚至有种冲动。于是就作了下面的发言:
非常高兴聆听各位朋友和老师的发言,我首先想讲一点,今天的话题就是“财富和生命价值”,咱们应该尊重财富和生命价值,发言应尽可能精炼,观点应可能明确,因为时间就是财富,生命就是时间。
原本无言可发,是带着耳朵来学习的,但一过来,特别是初步拜读崔老师的书,非常有言想发,而且不用准备,这本叫《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书就有。
首先是拜读崔老师写在最前面的序言,我发现这是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我十分赞同这本书的最后结论,所以刚才马上就给崔老师写了一个便条:
崔老师:您对财富命案分析的最后结论与我对人性解剖的最后答案不谋而合,我的说法是所谓“注目礼人”,即人追求财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本质动机是别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同。一系列的命案之所以发生,皆缘于财富,缘于财富分配所导致的“注目礼”失衡,缘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认同以财富为单一标准。欧阳君山2007年2月9日
正因为如此,我刚才提到这本讲“注目礼人”和“注目礼”思想体系的书《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大午先生刚才也提到咱们这本书及其思想,一点也不喧宾夺主,而是再自然不过。刚才又听了各位朋友和老师的发言,我想简单讲三点:
第一点,追求社会认同或者说“注目礼”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按我们的思考和分析,这是人之所以是社会人的惟一原因,如果没有“注目礼”或者说社会认同这么一种需要和欲望,人类不会形成社会。
第二点,社会认同标准的确单一化,不但中国社会是如此,外国社会也是如此;不但现代社会是如此,古代社会也是如此,社会认同标准单一化有其必然性。咱们通常要讲到所谓时髦或流行,时是怎么髦起来的?流是怎么行起来的?或许正是社会认同标准单一化的反映。
第三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的思考和分析发现,道德涵养是最好的社会认同标准,要单一化,就应该以道德涵养为单一,即一个理想的社会是:谁的道德涵养高,谁就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同。
关于这三点详细而系统的论证,各位如有兴趣,请批读《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崔老师刚才也讲到,他正构思一本《写在法律之外》的书。或许,这本书能相当于《写在法律之外》。按崔老师的分析,财富命案都因为“注目礼”的失衡,是“注目礼命案”,或者更简单地说,是“嫉妒命案”。事实上,一切命案都可以说是“注目礼”命案。下面我念一念《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这本讲“注目礼”思想体系的书中两个命案故事:
一个故事:2004年,云南大学惊爆特大杀人案,四位学生被人杀死在宿舍里面,惨不忍睹,同一宿舍的马加爵潜逃,这就是后来轰动全国并引发巨大争鸣和反省的“马加爵案件”。马加爵为什么杀人呢?他后来交待:有一次打牌,他一位要好的朋友说他作弊,而他根本就没有作弊,“我觉得他们都看不起我”——于是遂生杀机,就这么简单!
一个故事:2003年,北京一个叫李平的出租车司机涉嫌杀害5名小姐被捕。在审讯中,他供称杀人是因为“不平衡……她们(小姐)如此轻松就能挣这么多钱。而且,她们坐我的车从不拿正眼看我。”——于是遂生杀机,就这么简单!
人是“注目礼人”,对“注目礼”的失衡会高度过敏,一句轻视的话或一个蔑视的眼色就能够导致命案。在对人性展开分析时,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中清楚地记下了这一点:“为了琐事,一个字,一个微笑,一个意见的不同及其他任何蔑视的征候,人都可能使用暴力,不管它直接指向自己的人格或间接指向亲戚、朋友、家族、职业和名字。”这就是人!
各位——我们还要郑重地告诉各位,也就这么一点点“注目礼”的事,我们紧紧地扣住不放,构建了一个最有包容性又极具颠覆性的新思想体系——这一新思想体系被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高度评价,称“也许会留下长远的影”,“无保留推荐”——演绎了人类历史,演绎了天下事,这就是《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的封面上为什么有这样一句话:天下事尽在“我”的注目礼争夺中!
谢谢大家!